基因型为aaBbCc的某雄性动物(2N=6),其细胞中的DNA都不含15N,在供给15N条件下一个细胞进行了某次细胞分裂,其中某时期分裂图像如右图,据此可确认该细胞
A.一定发生过基因突变 ,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
B.将形成四种配子 |
C.核DNA数与染色体数之比为2∶1,含15N 的DNA分子与不含15N的DNA 分子比值为1∶1 |
D.携有能控制该种动物生长发育的全套遗传信息,可能含有一条Y染色体 |
图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图10表示减数分裂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曲线的部分,则n等于1 |
B.若图10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的部分,则n等于46 |
C.若图10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核DNA分子数目变化曲线的部分,则n等于23 |
D.若图10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组数数目变化曲线的部分,则n等于2 |
图为某二倍体(AaBb)高等动物细胞分裂的图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丁可同时出现在卵巢中
B.甲、乙、丙中的染色体组数分别为4、2、2,丁的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2
C.丙中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若丁中的A基因进入同一配子,则由乙细胞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可能是AAB、B、ab、ab
图表示两个抗虫基因(图中用黑点表示)在甲、乙、丙细胞中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以下说法错误的是(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 ( )
A.有丝分裂后期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乙、丙 |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乙、丙 |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丙 |
D.配子中可能含两个抗虫基因的有乙、丙 |
下列对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作用时,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
B.观察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不可选用已开放的豌豆花的花药作为实验材料 |
C.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过氧化氢溶液作为底物 |
D.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时,应选择染色均匀,细胞质色泽较深的区域 |
已知基因型为BbVv的雌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如下图所示染色体行为的细胞比例为20%。基因型均为BbVv的雌雄果蝇交配,若后代中基因型为bbvv个体比例为0,其表现型为B_V_的比例( )
A.20% | B.40% | C.50% | D.70% |
下图为某生物细胞的分裂图像,其中1~4 表示染色体,着丝粒均在染色体的端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下图中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
B.下图中的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 |
C.染色体1 与2 在后续的分裂过程中会相互分离 |
D.染色体1 与3 必定会出现在同一子细胞中 |
图甲、乙分别代表某种植物两不同个体细胞的部分染色体与基因组成,其中高茎(A)对矮茎(a)显性,卷叶(B)对直叶(b)显性,红花(C)对白花(c)显性,已知失去图示三种基因中的任意一种,都会使配子致死,且甲、乙植物减数分裂不发生交叉互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植株均可以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B.若要区分甲、乙植株,可选择矮茎直叶白花植株进行测交实验
C.由图判断乙植株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的易位,因此两植株基因型不同
D.甲、乙植株自交后代中,高茎卷叶植株所占比例分别为9/16和1/4
下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图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为8,DNA数为8,染色单体数为0 |
B.如果P为X染色体,则Q-定是Y染色体,两者同源区段可携带等位基因 |
C.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甲、乙、丙细胞,乙细胞中的①和②可同属一个染色体组. |
D.染色体P和Q上的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
2015年2月3日,英国议会下院通过一项历史性法案,允许以医学手段培育“三亲婴儿”。三亲婴儿的培育过程可选用如下技术路线。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技术可避免母亲的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 |
B.捐献者携带的红绿色盲基因不能遗传给三亲婴儿 |
C.三亲婴儿的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提供的细胞核 |
D.三亲婴儿的培育需要细胞培养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等技术 |
如图是某雄性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分析错误( )
A.图中各细胞可在该动物的睾丸中找到 |
B.若甲细胞为果蝇体细胞,图中少画的一对染色体应为性染色体 |
C.丙细胞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是ABC和abC |
D.甲细胞中含有6条染色体,12条DNA,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BbCC |
高等动物子在与亲代在染色体数目保持稳定,其原因是( )
A.染色体复制,然后平均分配给子细胞 |
B.细胞中央细胞膜向内凹陷,将动物细胞平均分成两个子细胞 |
C.有丝分裂 |
D.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
下图是甲、乙两种雄性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模式图,下列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动物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3个、4个 |
B.甲动物体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乙动物体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 |
C.图示两种细胞中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均为1∶1 |
D.图示两种细D胞都能在各自的精巢中找到 |
下列叙述与生物学史实相符的是 ( )
A.萨顿和摩尔根都利用了假说演绎的方法,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
B.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氧原子的来源 |
C.格里菲斯利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转化因子是DNA |
D.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