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酵母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和D共4组实验,用1000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是_____组的结果。
(2)B组实验结果有异于A组,其原因是B组__________。D组实验结果有异于B组,其原因是D组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样计数是错误的,正确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4)培养后期取出的样液应____后再进行制片和计数
(5)血球计数板的清洗不能使用试管刷和洗涤剂,正确的清洗方法是_________。
蝗虫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研究发现蝗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蝗虫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左图),蝗虫的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右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真菌与蝗虫的关系是 ;蛙与蝗虫的关系是 。
(2)当雨量充沛时、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蝗虫产卵数比空气干燥时要 。
(3)在干旱的气候下,蝗虫发生量的变化趋势是 ,可能原因是 。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hm2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10天后,在原地重捕到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为
(2)要使所推算的个体总数与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个条件是 、
A.有较多的个体迁出调查区 | B.有较多的个体迁入调查区 |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 | D.调查区内没有较多的个体死亡 |
(7分)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选用了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原生动物进行以下实验:各取10个原生动物A和B,以同一种杆菌为饲料,分别放在相同容积的容器中单独培养,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表:(单位:个)
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原生动物A单独培养6天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生态学上称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
(2)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A、B种群增长都属于___型增长。
(3)如果将A、B放在同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能够生存下来的是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但达到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____。
(4)有人提出一种观点:混合培养时,生存下来的生物产生了杀死另一种生物的物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其观点是否正确,你的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分)紫茎泽兰又叫破坏草,原产于中美洲,是目前对我国生态环境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科学家研究发现其数量与海拔的关系如右图所示,请回答:
⑴调查紫茎泽兰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____法。据图分析,最适于紫茎泽兰生活的海拔高度范围是________m,影响紫茎泽兰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
⑵紫茎泽兰在一定海拔区域内密集成片,以惊人繁殖能力排斥某些植物的生长,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
⑶研究控制紫茎泽兰的方法时发现:利用红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进行替代控制有一定成效。此方法利用了生物之间的____关系。
图4—22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情况,请据图回答:
(1)若不受时空等多种条件限制,种群数量的变化如______________曲线;事实上绝大多数种群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曲线。
(2)当种群数量增长到接近环境的______________量时,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________。
(3)若某种群开始时的数量为lOO只,下一年的数量总是上一年的2倍,问5年后,该种群数量为______。
(12分) 豚草是原产自北美的植物,其花粉是北京地区主要的过敏原。下图甲示我国北安河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此地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1)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
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_________;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2)很显然,豚草与表中所列本地植物呈___关系,它们相互争夺_________。调查结果表明,豚草具有生存优势。
(3)豚草的花粉可引起很多人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医学上认为,过敏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发生的反应。
(4)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考虑,你认为城市绿化在选择物种时应尽量____________。
(5)请在坐标图乙(图一)中绘出豚草和灰绿藜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6)如图二的甲图表示某段时间豚草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请在图二乙图中绘出种群增长率的变化曲线。
夏季校园的浅水池塘中均匀分布着开黄花(完全花,有雌蕊和雄蕊)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水毛茛,它的叶裸露在空气中的呈扁平状,浸在水中的叶呈丝状;水毛茛全株有毒,为一般鱼类等水生动物所不食。生物小组的同学拟在池塘中放养专食水毛茛的转基因小金鱼,经过实地调查和科学计算,他们共放了X尾小金鱼,认为这是该池塘能平衡喂养的最大数量。
(1)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分析他们是如何进行调查和计算小金鱼数量的?
A.进行池塘内水毛茛的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计算出水毛茛的总生物量;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快速增加水毛茛的种群数量,生物小组的同学用其丝状叶进行植物组织培养,一次获得1500株幼苗。组织培养应使用___________(液体∕固体)培养基;幼苗的叶为___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次年夏季,发现众多开黄花的水毛茛中有一枝开的是白花,经请教专家确定为控制花色的基因发生突变,产生了等位基因。请你设计一个可行的植物杂交育种实验(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表示),以获得能稳定遗传的白花水毛茛(代表基因型的字母自设)。
在一定的空间,种群由少量个体发展到数量很多,或达到饱和过程的类型称为种群增长型,观察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K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种群处在一个无限的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增长曲线为图中的________,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
(3)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增长曲线为图中的______,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阴影部分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决定种群密度的两对变量是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于裸岩上的典型群落演替过程中,次序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地衣能在裸岩上定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农田弃耕后发生的次生演替过程中为什么没有地衣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哪个阶段生物种类最丰富_______________。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对甲、乙两种动物种群数量变化进行研究后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请分析:
(1)甲、乙两种群的关系是_____。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两种群的密度维持着这种动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自身具有__________能力。
(2)三、四月份期间,甲种群数量下降,很可能是由于_______________。
(3)种群数量变化的周期是_____。
(4)若该系统属草原生态系统,甲种群为初级消费者,与乙种群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 很少,乙种群若灭绝,草原植被将_____。
下图是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将该物种置于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____。用
进化的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
(2)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世纪50年代,有人将水葫芦带到非洲的刚果盆地,三年后,水葫芦征服了所有水生植物对手,反客为主,在刚果上游1500公里的河道上蔓延,阻塞了航道。为了消灭水葫芦,当地政府花费巨资,沿河喷洒除草剂,但不到半个月,水葫芦又迅速生长起来。最后是请来了海牛,一条海牛每天能吃掉40多平方米的水葫芦,于是河道畅通了,刚果河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请回答:
(1)水葫芦与其它水生植物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葫芦在刚果之所以能战胜所有对手,并在河道上蔓延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上述例子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4)请运用生态学原理分别对用除草剂和用海牛消除水葫芦的效果及其影响作出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为种群的年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B表示稳定型,A表示_________型,C表示________型。
(2)B型的年龄结构特征是______________。
(3)A型的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
(4)C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
有一位生态学家,对5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的组成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表中种l、种2……代表不同的物种;A、B……代表不同的生物群落;表中的数据表示每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单位:个体数/100m2)。
生物群落 |
种1 |
种2 |
种3 |
种4 |
种5 |
种6 |
种7 |
种8 |
种9 |
种10 |
A |
0 |
900 |
40 |
0 |
0 |
30 |
20 |
0 |
0 |
0 |
B |
0 |
220 |
240 |
200 |
210 |
100 |
10 |
20 |
0 |
0 |
C |
700 |
200 |
50 |
50 |
0 |
0 |
0 |
0 |
0 |
0 |
D |
560 |
400 |
40 |
0 |
0 |
0 |
0 |
0 |
0 |
0 |
E |
5 |
5 |
l |
2 |
3 |
4 |
30 |
50 |
800 |
100 |
请据表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对各群落进行研究时,要调查每个物种的种群密度。调查动物种群一般采用 。
(2)若同时受到大规模的虫害袭击,上述5个生态系统中,受影响最小的是群落 ,原因是 。
(3)根据你对上述调查数据的分析,你认为在西北地区人工营造白杨树纯林作为防风林合适吗?
(4)营造人工生态林时常选择适宜在该地区生长的多个树种混栽,形成人工混交林,这样做的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