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物种进化 | B.外来物种入侵 | C.群落演替 | D.垂直结构 |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生活在同一个蜂巢中的所有蜜蜂是一个
A.家系 | B.生态系统 | C.生物群落 | D.种群 |
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野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重要意义,右图是某海域野生鱼类在实施了休渔保护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点时环境阻力最大 |
B.适当的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生存 |
C.休渔能够很好的促进该种群数量的恢复 |
D.为了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该保持在b点 |
下图为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的概念图,a、b、c、d代表影响因素依次是
A.年龄组成、死亡率、迁出率、出生率 |
B.出生率、年龄组成、迁出率、死亡率 |
C.死亡率、出生率、迁出率、年龄组成 |
D.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年龄组成 |
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 |
B.在正常情况下,次生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
C.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
D.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五个阶段为初生演替的必经过程 |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 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理想条件下,t小时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A.m·2t | B.m·220 | C.2t/20 | D.m·23t |
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 |
B.t2~t3时间段内,甲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
C.t3~t5时间段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
D.甲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为t2,乙种群为t4 |
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不同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段开始时甲植物种群数量为零,所以此演替为初生演替 |
B.2阶段的优势植物种群最可能是灌木,3阶段的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
D.该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
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以下做法错误的是
A.取样时塑料袋上应标明地点和时间 | B.用取样器采集土壤样本 |
C.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蚯蚓的种群密度 | D.设计统计表,以利于结果分析 |
下列生物群体中,不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湖泊里的全部鱼 | B.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 |
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 | D.一块农田里的全部绿色植物 |
人口学家统计预测人口翻一番的时间为:墨西哥20—40年、美国40—80年,而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这种预测的主要依据是
A.种群数量和密度 | B.种群年龄的结构 |
C.种群性别比例 | D.出生率和死亡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