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演替 |
B.人类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作用 |
C.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
D.人类不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 |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增长型种群的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一定能不断增加 |
B.在环境条件没有剧烈变化时,种群数量增长趋势总呈现S型 |
C.农业生产中利用性引诱剂可以直接明显降低种群数量 |
D.种群数量与该种群个体大小有关,而与种群所处的环境条件无关 |
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块农田中的所有杂草形成了一个种群 |
B.小麦田中高矮不一的小麦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
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不包含生态系统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
D.生态农业使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能量的良性循环 |
下列演替现象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
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
B.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 |
C.被彻底消灭了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
D.河流因为堵塞而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
下列对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中,至少有一种不能独立生活 |
B.寄生生物属于异养生物,宿主既可能是异养生物,也可能是自养生物 |
C.大鱼吃小鱼,表明的是这些鱼之间的捕食关系 |
D.捕食可发生在动物和植物、动物和动物之间 |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下列符合种群概念的是( )
A.生活在某一池塘里的全部草履虫 |
B.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东北虎和华南虎 |
C.一片草原上生活的山羊和绵羊 |
D.森林中的全部蛇 |
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
A.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
B.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
C.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 |
D.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
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及演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其食性有关 |
B.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植被的垂直分布有关 |
C.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
D.人类的活动可使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 |
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的四种情况,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
B.若图②所示为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又加入了鱼苗 |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可以表明生态系统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如果将害虫仅消灭到K/2的数量就达不到理想效果 |
下表表示红色酵母菌和毛霉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培养基中必需加入、以保证微生物正常生长的物质)和各自能够合成并释放到培养基中的物质。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同一培养基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生物 |
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 |
被合成释放的物质 |
红色酵母 |
嘧啶 |
噻唑 |
毛霉 |
噻唑 |
嘧啶 |
A.竞争 B.捕食 C.互利共生 D.寄生
下列各图中最能准确表示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丰富度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