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中,要对土壤中小动物进行取样调查,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A.随机观察法 | B.取样器取样法 | C.标志重捕法 | D.目测估计法 |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
A.雌虫生殖能力下降 | B.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 | C.雌性个体也减少 | D.种群出生率下降 |
下列关于种群和物种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一个个体具有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 |
B.当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时,其种群数量增长可不受其他生物因素影响 |
C.东北虎和华南虎两个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可以交流,所以它们属于同一物种 |
D.由于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正常情况下不同物种之间不可能产生后代 |
从裸露的岩石上长出森林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发生在裸露岩石上的群落演替顺序正确的是
A.地衣、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
B.地衣、苔藓阶段→灌木阶段→草本阶段→森林阶段 |
C.草本阶段→地衣、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
D.地衣、苔藓阶段→草本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 |
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合理的是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
B.用抽样检测法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
D.用样方法研究某地田鼠洞的种群密度 |
森林中腿足强劲的鸟类一般在地表活动,而一些敏捷的飞行者在树冠层捕食昆虫。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A.水平结构 | B.垂直结构 | C.初生演替 | D.次生演替 |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
B.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
C.群落演替导致群落内生物种类不断改变 |
D.在人类干预下群落可按一定进程发生演替 |
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 | B.温度、光照 | C.湿度、温度 | D.光照、食物 |
“S”型曲线和“J”型曲线是反映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下列属于“S”型曲线形成条件的是
A.食物(养料)充足 | B.没有敌害 |
C.没有竞争 | D.资源、空间有限 |
下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率几乎为0 |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
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
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②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标志重捕法
③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的结构照片属于概念模型
④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研究过程和摩尔根果蝇眼色遗传的研究过程均用到了假说—演绎法
⑤研究细胞结构时,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中各种细胞器
⑥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四周边缘,盖上盖玻片后镜检
A.一项 | B.两项 | C.三项 | D.四项 |
下面是某生态系统的三个图形,图1中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属于一个种群 |
B.调查图1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
C.当丙刚迁入到这个生态系统的短期内,数量变化如图2中的曲线X |
D.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2 时刻,此时可适当捕获,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 |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决定生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 |
B.森林中的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林冠层栖息杜鹃、黄鹂等;中层栖息山 雀、啄木鸟等;林下层生活着画眉等鸟类。这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 |
C.由于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在种植玉米时进行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空间中的物质能量 |
D.农业生产中,借鉴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合理搭配作物种植品种,如玉米、马铃薯的高矮套作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