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活动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 |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 |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
下图为自然环境中某一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cd段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 |
B.食物可能是影响cd段波动的重要外源性因素 |
C.b点时种群有最大自然增长率 |
D.该种群发展过程中,幼体所占比例ab段小于cd段 |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
B.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 |
C.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
D.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但能改变演替速度 |
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结构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 )
A.总量将增加 | B.环境阻力不变 |
C.种群密度下降 | D.保持稳定型增长 |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
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种群密度 | B.适应的普遍性 |
C.群落的垂直结构 | D.群落的水平结构 |
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
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
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
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
B.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
C.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
D.种群增长速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 |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
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
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 km2,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调查方法称为标志重捕法 |
B.该鼠的种群密度约为88只/km2 |
C.该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km2 |
D.由于动物活动能力强,故不宜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①对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值②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③1990年紫茎泽兰(一种毒草)侵入我国四川凉山地区后,泛滥成灾,其增长曲线近似于“J”型 ④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时增长速率最大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下图所示曲线,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
A.衰退型和① | B.增长型和② | C.衰退型和③ | D.增长型和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