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
B.在K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 |
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 |
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才能开始捕捞 |
下列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不宜采用是
A.灰喜鹊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
B.蚜虫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
C.蒲公英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进行统计 |
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
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图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图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 |
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 |
C.若此图表示酵母菌生长曲线,则次级代谢产物在ab时期大量积累 |
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
下图为一定时间内森林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符合事实的是
A.甲、乙、丙三个种群间的关系为竞争关系 |
B.种群丙在A点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
C.如将三个种群所含能量值用金字塔表示,则丙位于金字塔的底部 |
D.如果乙种群数量增多,则甲和丙种群数量都减少 |
如右图所示,下列以甲、乙两条曲线为依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若甲为某地羊群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则乙为该种群产毛量曲线
②若甲为连续培养装置中青霉菌的生长曲线,则乙为该群体青霉素的产量曲线
③若乙为某鸡场蛋鸡的个体数量曲线,则甲为该鸡群的产蛋量曲线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②③ | D.①③ |
如图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
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
A、B两种微藻对磷元素需求较高,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A和B得到两种微藻的生长曲线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A、B微藻在不同浓度的磷元素下的生长速率曲线。现将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在磷元素浓度为X的环境中,若只考虑磷浓度的影响,那么随时间的推移预期两种微藻的数量变化曲线可能是
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
A. | 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 B. | 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
C. | 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 D. | 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
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
B. | 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
C. | 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
D. | 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
下列研究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
A.梧桐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 B.深圳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 |
C.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 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
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项极群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极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 |
B.形成哪种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
C.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 |
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动调节能力更高 |
下列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 )
A.种群种类的多少 | B.种群密度的大小 |
C.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和劣势种群 | D.各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 |
在光裸的岩石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不会发生( )
A.地衣使土壤中有机物增多 | B.有机物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越差 |
C.微生物随有机物增加而增加 | D.灌木容易得到阳光而取代草本植物 |
比较福建武夷山和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冰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物种组成明显不同 |
B.泰梅尔半岛冰原冰土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 |
C.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与各自的气候环境相适应,不再发生演替 |
D.武夷山生态系统比泰梅尔半岛冰原生态系统稳定性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