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一个生物学习小组“探究某草地土壤不同面积的样地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探究结果:
样地边长(m) |
0.2 |
0.4 |
0.6 |
0.8 |
1.0 |
1.2 |
1.4 |
1.6 |
1.8 |
2.0 |
物种数目(个) |
2 |
5 |
8 |
11 |
12 |
11 |
12 |
12 |
11 |
11 |
如果我们要“探究该草地土壤中不同时间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取样和采集小动物所选择的样地面积最好是
A.0.2×0.2m2 B.0.8×0.8 m2 C.1.0×1.0 m2 D.2.0×2.0 m2
马尾松为针叶树,耐干旱;山毛榉为阔叶树,生长对水有一定要求。右图为同一地区,自然生长的马尾松和山毛榉混交林在长期生长过程中,两个树种存有量的比值。下列分析判断不正确的是
A.b年份之前,环境条件恶劣,马尾松是此混交林中的优势种 |
B.随时间的延长,环境条件改善,到e年份时,山毛榉演变成优势种 |
C.在此混交林整个演变过程中,马尾松和山毛榉始终处于竞争关系 |
D.马尾松和山毛榉属于竞争关系,但在0—a和b—d年份段表现为互惠互利关系 |
下列群落的演替类型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外来物种入侵,改变群落物种组成 | B.弃耕农田上长出杂草、灌木 |
C.在火山岩上长出地衣 | D.对砍伐后的森林进行封山育林 |
人类正确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必须控制捕捞量,应把种群的个体数保持在环境负荷量的
A.1/4水平上 | B.1/3水平上 | C.1/2水平上 | D.4/5水平上 |
下列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
B.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可以提高酶促反应速度 |
C.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增加 |
D.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会影响到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
观察右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环境、资源非常优越,生存空间无限 |
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 |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 |
D.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 |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可以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
B.调查某块田地中的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可以使用样方法 |
C.不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
D.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有利于样方中生物个体的计数方便 |
一般情况下,可用于预测盐城地区未来50年人口数量未来变化动态的是
A.现有人口的数量和密度 | B.人群的年龄组成 |
C.人群的性别比例 | D.出生率和死亡率 |
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一定是产生了变异 |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 |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鼠,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仍然能达到效果 |
当一条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迅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留在钓钩中,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鲤鱼的这种习性是一种 ( )
A.种内斗争 | B.种内互助 | C.种间斗争 | D.种间互助 |
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需研究下图。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图中哪条线表示生殖的数量,P点代表什么 ( )
A.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
B.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
C.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
D.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
预测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
A.现有人口的数量 |
B.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 |
C.现有人口的年龄组成 |
D.生态因素的变化趋势 |
由于环境的变迁导致两个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不同物种的种群占有同一生态环境,此时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A.相互依存、互利共生 |
B.相互争夺生存资源和生存空间 |
C.种群数量的变化都呈“J”型曲线增长 |
D.由于地理隔离消失,两个种群共同进化为一个新物种 |
在一片森林中,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其下面还有矮一些的灌木,地表有一些喜阴的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因透光强度不同的地点,地表的植物种类也有所不同,这表明生物群落
A.有一定的物种组成及比例 | B.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
C.物种间有一定的关系 | D.有些物种占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