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 ( )
A.个体差异最多的种群 | B.个体最小的种群 |
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 | D.个体最大的种群 |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任何生物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都是形成树林 |
B.人类活动一般不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 |
C.初生演替实质上就是物种的起源与进化过程 |
D.演替过程体现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
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形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形曲线的正确叙述是
A.“S”形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
B.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
C.“S”形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 |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
下列实例中属于种内斗争的是( )
A.培养液中生活着两种草履虫 |
B.人工密植的杨树林长得细高,利于争夺阳光 |
C.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 |
D.鲈鱼的成鱼以鲤鱼的幼鱼为食 |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
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菌体 |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 ②某海滩上的全部生物
③某小岛上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④某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① | D.①②④ |
某国家妇女的生育年龄大都在20~35岁,如果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增长得比35岁以上年龄段慢,且每位妇女生育孩子的数目长期保持现在的水平,那么该国家的人口将 ( )
A.出生率不变,人口数量基本稳定 |
B.出生率下降,人口数量下降 |
C.出生率不变,人口数量下降 |
D.出生率下降,但人口数量基本稳定 |
我国森林类型由南向北呈规律性变化,植被类型由东向西呈规律性变化。决定上述规律性变化最主要的生态因素依次是 ( )
A.水分、温度 | B.气候、海拔 |
C.温度、人为因素 | D.温度、水分 |
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第10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开始下降 |
B.经调查该种群在第10年时为n,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2n |
C.该种群在20年内呈“S”型增长 |
D.经调查该种群在第20年时的出生率为m,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死亡率约为m |
某一生物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此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及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可能是( )
A.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 | B.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 |
C.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 | D.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 |
如图所示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可能使K值提高 |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一定小于死亡率 |
C.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种内斗争逐渐加剧 |
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 |
下列哪个环境中的群落的丰度最大 ( )
A.西双版纳森林 | B.内蒙古草原 | C.长白山 | D.一块农田 |
为了研究某降水丰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的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表(叶面积指数是指每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灌草丛 |
针阔叶混交林 |
常绿阔叶林 |
针叶林 |
||||
生产者固定有机物的量(t/hm2/a) |
17.43 |
116.61 |
150.81 |
55.50 |
||||
总呼吸量(t/hm2/a) |
15.93 |
92.73 |
124.81 |
40.98 |
||||
叶面积指数 |
2.48 |
11.28 |
17.76 |
6.63 |
||||
植被干物质的量(t/hm2) |
6.65 |
377.52 |
398.57 |
184.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