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云杉林被采伐开垦为农田,农田退耕后的演替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 |
B.图中的演替类型既有初生演替又有次生演替 |
C.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强 |
D.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生态位重叠程度在下降 |
下图中甲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松线小卷蛾(一种植食性昆虫)种群的周期性数量变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乙图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松线小卷蛾与该病毒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
B.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松线小卷蛾属于消费者 |
C.据该研究成果,在家蚕养殖上应注意合理控制家蚕种群的养殖密度 |
D.乙图中通过①途径储存的能量,一部分可以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另一部分流向分解者 |
某小组为探究食物相同的甲、乙、丙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第1组: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下图曲线1所示。第2组: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6所示。第3组: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第1组少。
请分析判断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1组实验中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30只/ml |
B.第2组实验中甲种数量变化如曲线3所示,第3组实验中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4或5所示 |
C.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4和5代表的类似 |
D.在玻璃容器中放养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后,小草履虫数量增加,大草履虫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2和6代表类似。 |
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实验室培育酵母菌的技术,探究在有限的养分中和不同的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具体内容如下:
材料用具:略
(一)探究思路:
(1)设计对照实验。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该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试管编号 |
培养液/mL |
无菌水/mL |
酵母菌母液/mL |
温度/℃ |
A |
10 |
— |
0.1 |
28 |
B |
10 |
— |
0.1 |
5 |
C |
— |
10 |
0.1 |
28 |
(2)酵母菌计数:
对于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可以采用 的方法计数: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 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 ,将计数板放在 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
(二)问题探讨:
① 请写出该同学研究的课题名称: 。
② 用显微镜定期测酵母菌种群数量,结果仅A管中第3天开始个体数量迅速增加,第5天开始A管中个体数目达到最大,实验至第6天结束。请将A、B、C三组预期结果的走势图绘制在坐标系中。
③ 试分析C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
下列对各图所示生物学意义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酵母菌在恒定容积培养液中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 |
B.乙图中若在f点施加一强刺激,则在图中的c、d、e、g点可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 |
C.统计某连续增殖的细胞的DNA含量如图丙,C组中只有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
D.由丁图可看出,b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内斗争也最激烈 |
将若干只雌、雄鼠放在一定大小的笼子中饲养,让它们自由交配繁殖,并且给予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的数量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右图中的
A.a | B.b |
C.c | D.d |
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多年后,原有耕地变为林地。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发现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见表中数据)变化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
种名 |
山桃 |
丁香 |
油松 |
刺槐 |
山桃 |
1 |
|
|
|
丁香 |
0.124 |
1 |
|
|
油松 |
0.125 |
0.834 |
1 |
|
刺槐 |
0.148 |
0.761 |
0.884 |
1 |
(1)耕地逐渐过渡为林地的过程属于 。
(2)在调查该林地山桃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 法。
(3)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 。造成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
D.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并应事先取得有关部门的同意 |
豚草是原产自北美的植物,它的吸肥能力和再生能力极强,上世纪30年代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片闲散地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结果如表甲所示(单位:株/m2)
(1)豚草在这五年的种群增长曲线属于 型,形成这种增长的原因是 。
(2)由表甲可以看出,豚草引入后,龙葵种群密度逐年下降,最后在该群落中消失,这一现象说明豚草与龙葵的 是最相近的。
(3)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若干年后,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将 ;
(4)乙图表示某段时间豚草种群增长速率的曲线,请在丙图中给出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
某校学生在调查一块大麦田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发现麦田中长有许多狗尾巴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鸟和鼠类等动物活动,并研究了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大麦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 ,其中生产者有 。
(2)某些植物根能自然分泌一些化学物质用于抑制别种植物在其周围生长,称为他感作用。同学们为了验证大麦对狗尾草有他感作用,他们用完全培养液(甲液)、已培养过大麦的培养液(乙液)做了以下实验:
第一步:把长势相同的狗尾草幼苗分别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株。
第二步:A组用甲液培养,B组用乙液培养,光照、温度等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
第三步一段时间后观察
结果:B组狗尾草的生长情况明显不如A组。
由此得出结论:大麦的根部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狗尾草的生长,具有他感作用。
老师认为不足以得出此结论,①请你说明理由: 。
②请简要写出改进方案:步骤一、三不变,只改进第二步:
。
③写出两项具体的检测指标: 。
I.某实验室对小白鼠的生命活动调节进行了相关研究。
实验一:向小白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TSH),会使下丘脑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分泌减少。对此现象的解释有两种观点,观点一:这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观点二:这是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两种观点孰是孰非?探究实验如下:
(一)实验步骤:
(1)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小白鼠分为A、B两组,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 的含量。
(2)用手术器械将A组小白鼠的 (器官)切除,B组做相同的外伤手术,但不摘除此器官。
(3)向A、B两组小白鼠注射 。
(4)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观测。
(5)一段时间后,测定A、B两组小白鼠物血液中TRH的含量。
(二)实验结果及结论(支持何种观点):
(1)若A组小白鼠TRH不减少(或增加),B组小白鼠TRH减少,则 ;
(2)若A组小白鼠和B组小白鼠TRH减少的量相等,则 ;
实验二:科学家对多种恒温动物进行实验,证明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包括下丘脑前部和下丘脑后部。为研究下丘脑前、后两部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科学家做了以下实验。
(1):对下丘脑前部局部加温,机体出现血管舒张,散热量增加;对下丘脑前部局部冷却,机体出现寒颤,产热量增加。
(2):用实验一的方法处理下丘脑后部,机体不出现散热和产热效应;用电刺激下丘脑后部,机体出现寒战,增加产热。
请分析实验结果并回答:
(1)上述实验表明:下丘脑对温度刺激的敏感部位主要集中在 ,
(2)温度刺激下丘脑前部和后部、以及温度刺激和电刺激下丘脑后部产生的效应不同,说明信息传递的方向最可能是从下丘脑 传至 ,下丘脑后部的功能是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从而调节恒温动物的 过程,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3) 猪的体温调节与人类似。在18~20℃的条件下,体重为60kg的猪增重最快。试运用体温调节相关知识解释:当环境温度过低(5℃)或过高(35℃)时,猪的增重都会下降的原因。
。
II.“四大家鱼”混合饲养可以获得高产。青鱼栖息在水域底层,以螺蛳等软体动物为食;草鱼栖息在中下层,以水草为食;鳙鱼栖息在中上层,以浮游动物为食;鲢鱼栖息在上层,以浮游植物为食。请回答:
(1)尝试为鳙鱼构建一条合理的食物链: 。
(2)青、草、鲢、鳙混养能够获得高产的原因是它们 不相同, 较弱,有效利用各种资源。
(3)在研究某种鱼的存活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关系时发现:随种群密度增大,鱼的存活率先增大后减小。可能的原因是低密度时,随密度增大, 增强,存活率增大;高密度时,随密度增大, 增强,存活率减小。
下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甲和己同属一个营养级,调查图1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 |
B.在丙刚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可能如图2中的曲线X |
C.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乙的数量变化,则c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1时刻,此时乙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
D.若图4示戊的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则调查戊的物种数选取的最合适样方面积是S2 |
某生物科技小组对一玉米农田进行实地调查。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玉米属于第一营养级,它的能量除了未利用的一部分和分解者分解利用之外,其他的流向是___________。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对初级、次级消费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禁捕或适当放养次级消费者,用喷洒农药等人工方法来减少初级消费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玉米幼苗长青的时候,“绿色”为蝗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4) 若要调查生活在玉米农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 法进行采集、调查。
(5)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蝗虫的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为 。
2010年9月份以来,一种体长不足1mm的灰白色农业害虫“烟粉虱”,在江苏盐城的大丰等县(市、区)漫天飞舞。1头雌虫1次产卵可多达300余粒。发生区棉花平均每张叶片有卵、若虫(无翅的幼虫)、伪蛹和成虫达5400头(粒)之多。它用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叶片汁液并传播多种病毒,严重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烟粉虱对黄色很敏感,在田园或大棚内设置黄色板可诱杀成虫。据研究,这种烟粉虱起源于东非,借助一品红或其他花卉的调运进行扩散是其在世界范围传播的主要方式。
(1) 一块棉田里烟粉虱的全部卵、若虫、伪蛹和成虫在生态学上称为一个__________,烟粉虱与被侵害的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2) 农业生态系统易受烟粉虱严重侵害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头雌虫1次产卵可多达300余粒,这说明烟粉虱的繁殖能力很强,但并非所有个体都能发育到成虫,这是通过_______________来实现的。
(4) 用化学药剂杀灭烟粉虱时,有两种用药思路:交替用药和提高用药剂量,_______思路更科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