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Ⅰ、人感染乳头瘤病毒(HPV)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研究机构为评估某种HPV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接种。一段时间后,统计宫颈出现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数,结果见表。
组别 |
接种物 |
总人数 |
癌前病变人数 |
|
A (接种前未检出HPV DNA) |
A1 |
对照剂 |
7863 |
83 |
A2 |
疫苗 |
7848 |
4 |
|
B (接种前检出HPV DNA) |
B1 |
对照剂 |
1125 |
126 |
B2 |
疫苗 |
1121 |
125 |
(1)为制备该疫苗,将HPV外壳蛋白L1基因与_________连接,导入受体细胞。受体细胞将目的基因转录,再以_______为原料翻译出L1蛋白,这样就获得了疫苗的有效成分。
(2)人体接种该疫苗后,______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一旦HPV侵入机体,______会迅速繁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这些抗体与游离HPV结合,阻止HPV________。所以A2组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3)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________组,据此推测感染HPV是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
(4)B2组与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原因可能是该疫苗未能明显诱导___________清除体内HPV。
(5)综上所述,该疫苗可用于宫颈癌的______________。
Ⅱ.某兴趣小组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
(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_______________。
(2)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不同;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_______________,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3)当给某部位受损的人热刺激时,可在整个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⑷有些人由于外伤使意识丧失,出现小便失禁,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受损。
机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结合图解回答下面的问题:(图中A、B、C、D表示器官或细胞;①②③表示物质)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②③三种物质既体现了激素间分级调节,又体现了反馈调节
B.图中A器官既能参与神经调节,又能参与体液调节,是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C.C细胞可产生抗体,其原因是C细胞识别抗原后迅速增殖分化
D.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原因是D细胞活性下降使淋巴因子的分泌减少,影响了特异性免疫
图甲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上的电表,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d表示__________;最简单的反射弧应有__________个神经元组成。
(2)若将该反射弧放入较低浓度的钠盐培养液中,传入神经元静息时,膜内Na+浓度将__________(高于、低于、等于)膜外。
(3)用a刺激神经,c测到的电位变化如乙图。图中曲线中处于静息状态的是__________(用图中标号回答)。膜电位从①到③变化时,膜上打开的离子通道是__________。
(4)正常时,分别用a、b刺激神经和骨骼肌,会引起骨骼肌收缩。某同学在a刺激神经,发现骨骼肌不收缩。是传出神经元受损、d部位受损还是骨骼肌受损导致骨骼肌不收缩?为探究骨骼肌不收缩的原因,该同学利用图甲中的反射弧,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注:只考虑一个部位受损)请预测现象及结论。
第一步:用a刺激神经,观察c的电位变化和骨骼肌是否收缩;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损。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要继续往下做实验。
第二步:用b刺激骨骼肌,观察骨骼肌是否收缩。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损;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损。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
(1)图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系统;甲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及抗体)和______________细胞,与此过程有关的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乙表示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动物失水过多时,下丘脑还可作用于垂体,使之释放_____________激素,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吸收水。
(3)图中丙代表的信息分子来自神经元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____。肾上腺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上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下图表示两细胞间发生某种信息传递的过程。细胞Ⅰ、Ⅱ以及物质M、N的名称与图示含义相符的是
①胰岛A细胞、肝细胞、胰高血糖素、肝糖原
②浆细胞、肺结核杆菌、抗体、抗原
③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促甲状腺激素、受体
④传出神经、传入神经、神经递质、受体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这儿年,市场上销售的有些豆芽在生产时添加了植物激素或其类似物,如生长素类、乙烯利(乙烯类)等物质,如果处理得当,对人体危害并不大。
(1)某兴趣小组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实验一)、乙烯利(实验二)分别处理刚开始发芽的火豆芽,三
大后观察到的胚轴生长情况依次如下图甲、乙(“一”表示未用激素处理,“+”表示用相应的激素处理,
“+”越多激素浓度越高)。
①从实验一的A组结果来看,植物自身也产生生长素,促进了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主要
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____ 。若实验一是探究生长素促进胚轴伸长的最适浓度的
预实验,则在正式实验时,____ (需要/不需要)设计不用生长素的空白对照组。
②已知生长素要影响乙烯合成,通过比较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出较高浓度的生长素
能___ _(促进,抑制)乙烯的合成。
(2)植物激素进入人体内并不能起调节作用,因为动植物激素的化学本质是不同的,如动物的生长激素
的化学本质是 ,而常见的植物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但若使用不当,植物激素
或其类似物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过多的乙烯利会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是分解
乙酰胆碱的酶。乙烯利的抑制会造成突触后神经元 (持续兴奋/不能兴奋/不受影响)。
下图甲表示动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图中字母代表激素;图乙表示的是运动神经纤维末梢和骨骼肌细胞之间的联系。请据图回答:
(1)在寒冷环境中,血液中含量会增加的激素有 (填字母),体温调节过程属于 调节。
(2)A、B激素对垂体的作用效应分别是 、 .
(3)D代表的激素是 ,影响其分泌量的刺激是 。
(4)骨骼肌受神经支配,运动神经末梢和骨骼肌之间靠Ach(乙酰胆碱)传递信息,Ach是一种兴奋型递质,在没有神经冲动传过来时,Ach存在于图乙中 (填序号)中。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Ach进入③中,然后与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在Ach进入③的过程中,穿越生物膜的层数是 。
(12分,除说明外,每空1分)根据下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2年7月9日河南某地气温高达39 ℃,50多岁的赵某却在玉米地里锄草,当晚家人没有见到他,当在玉米地发现他时,己经死亡多时,据估计,赵某是中暑身亡。
材料二 某日天气十分炎热, 青年男子高某暑期外出旅游。他连续不断地以纯净水解渴。后来感觉到四肢发冷、心率加快、心慌、血压下降,接着就不省人事,昏迷了过去。后被人送到医院,诊断为水中毒。
(1)材料一、二两种情况发生的天气状况下,人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的主要方式是 。赵某身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 ,高某身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 。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 ______。
(2)高某身体内环境稳定状态被破坏的因素是 ,这些因素的变化趋势是 。(3)下列曲线能反映高某(b)和赵某(a)内环境渗透压变化趋势的是( )
(4)高某血压下降的原因是 。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 。
(5)若人在大量出汗后不感觉到口渴,原因是 。赵某的死亡说明
I.如图为神经一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细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
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___(用图中编号表示)。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___(用图中编号表示)。
II.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下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2)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3)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静息时,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差(如下图甲所示)。若在甲图所示神经右侧的相应位置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指针偏转的顺序(A、B、C中)依次为C→________________。这个过程以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在膜上连续传导下去,一般不易出现阻断,这与膜内外液体的良好导电性有关。
(10分)图一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图二表示图一中A点在受到适宜刺激后动作电位的产生和恢复过程。图一中P结构放大为图三,该图表示重症肌无力患者发病的原因。请据图回答:
(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 和 保持相对稳定。
(2)图一中,肌肉受到刺激,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顺序为 (用图中字母表示)时,导致肌肉不由自主的收缩;在反射弧中,效应器是由 构成的 。
(3)图二中,a—c段离子的跨膜运输的方式是 ,b时刻膜内外离子的流动情况是 ,c时刻膜两侧的电荷分布为 。
(4)图三中,当S与T结合时,引起的生理反应是促进 。而当发生了 与肌细胞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结合时,会导致当神经冲动引起S释放时, ,使肌肉收缩减少或不发生。
Kisspeptin,简称Kp,是Kp神经元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它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激素含量来调控生殖活动。
Ⅰ.通常情况下,右图中的过程①参与鹌鹑体内雌激素含量的调节: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进行调节。据图回答。
(1)神经元内合成Kp的细胞器是 , Kp作用的靶细胞是 ,器官A是 。
(2)在幼年期,通过过程①反馈调节,Kp释放量 ,最终维持较低的雌激素含量;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的生理意义是 ,促进排卵。
Ⅱ.Kp-10是Kp的一种。为研究Kp-10对鹌鹑产蛋的影响,对生长到20日龄的鹌鹑连续20天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Kp-10,从产蛋之日起统计每日的产蛋率,结果见下图。
(3)据图可知,Kp-10 (影响/不影响)鹌鹑开始产蛋的日龄。在50日龄内,Kp-10影响产蛋率的趋势是 。
(11分)如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a、b为置于神经细胞B和神经细胞D膜外的微型电流计F的两个微型电极,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a处受刺激后,由于 ,导致细胞膜内表面的电位是________(填“正”“负”或“零”)电位。
(2)若从图一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________(填“能”或“不能”)产生反应,它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3)如果在电极a处给予一适当的刺激,此时a、b之间会产生电流,其方向是________,在细胞A处给予一适当的刺激,电流计的指针能发生两次方向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
(4)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结构是________,其放大图即为图二。研究发现,某患者突触小体内的线粒体大量损伤,引起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效率 ,病人表现出记忆障碍。
(5)乙酰胆碱与位于图二[ ]________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会立即被乙酰胆碱酯酶催化分解,其生理意义是 。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
C.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
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肌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流计M和N。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流计M和N指针偏转,出现屈肌反射。下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在反射弧结构,Y处所在神经是 ,其释放的乙酰胆碱(兴奋类递质)与骨骼肌膜上的受体结合时,结合处肌膜外侧的电位为 。
(2)神经兴奋在Z处的传导速度比X处 ,这是因为神经兴奋传导至Z处时产生了新的传导信号。这种信号是一种化学物质,传递它的内环境是 。
(3)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M指针偏转,N指针未偏转,左后肢未出现屈肌反射。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
(4)若刺激 处,观察到N指针偏转和左后肢屈腿,M指针 ,可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能双向传导,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5)用针扎骨骼肌,N指针不发生偏转,这说明骨骼肌不能产生和释放神经递质,其根本原因是 。
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在下丘脑,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实验用具:略
实验步骤:取两只身体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做任何处理;把甲、乙两鼠置于可以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将室内温度调为0度,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预测结果与结论:若甲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成立;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不成立。
请分析回答:
(1)该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哪些不妥之处?请指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同学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可在同一只小白鼠身上进行,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__________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假设成立,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下面给出了四张坐标图,表示小白鼠的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其中横轴表示环境温度,纵轴表示小白鼠耗氧量或酶的反应速率)。符合甲鼠生理状况的是 ,符合乙鼠生理状况的是 。
(4)若假设成立,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一方面可通过下丘脑的调节作用,引起小白鼠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从而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同时还可以促进有关腺体的分泌活动,使 的分泌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从而维持体温恒定。由此可见小白鼠对体温的调节属于 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