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
B.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
C.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
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 |
给健康动物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不会引起 ( )
A.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 |
B.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减少 |
C.神经系统兴奋性和细胞呼吸增强 |
D.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量减少 |
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
B.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 |
C.胚胎发育过程中也存在细胞衰老或凋亡现象 |
D.用小鼠不同器官和组织构建的cDNA文库不完全相同 |
在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狗在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这一反射活动中,唾液腺和支配它活动的神经末梢一起构成效应器 |
B.兴奋传导时,往往是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 |
C.在人体反射活动过程中,神经元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与膜外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反 |
D.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
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即能在一定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在
A.细胞体 | B.轴突 | C.突触间隙 | D.树突 |
取出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进行如右图所示的实验: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b分别置于神经膜外,强刺激c处,电位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 ( )
A.不发生偏转 | B.发生一次偏转 |
C.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 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
递质发挥完作用后需要被灭活:有些递质被相关的酶分解,有些递质被膜上的转运体回收。如图为某药物A干扰递质回收的示意图,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②是递质的受体,和递质转运体一样,都是位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质或蛋白质 |
B.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①中,当突触前膜上的电位转变成外正内负时,递质就会释放出去 |
C.图中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时,需要相应的载体并消耗细胞代谢的能量 |
D.若图中递质是一种抑制性递质,则药物A会使突触后膜产生持续性兴奋现象 |
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 |
B.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又参与体液调节 |
C.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D.寒冷能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 |
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
A.②→①→②→③→② | B.②→③→②→①→② |
C.③→②→①→②→③ | D.③→②→①→③→② |
γ-氨基丁酸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1所示;某种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2所示效果。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
C.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一致,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
D.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
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如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
B.被损伤的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
C.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