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自然选择可改变种群基因频率,但突变和重组不改变种群基因频率。 |
B.基因的自由组合和染色体数目改变均不会引起DNA碱基序列的改变 |
C.基因重组导致杂合体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
D.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原核生物和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②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③动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④大肠杆菌的变异主要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H1N1流感病毒为RNA病毒,专家称它有极强的变异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毒可用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培养 |
B.该病毒之所以有极强的变异性与RNA是单链结构有关 |
C.该病毒能产生的可遗传变异有突变和基因重组 |
D.该病毒的核酸含有的碱基种类和核苷酸种类都是4种 |
下列有关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
B.基因突变只能够产生新的基因,不会产生新的基因型 |
C.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引起白化症状,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状 |
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
科学家分离了脉胞菌(真菌)的突变品系——poky小菌落,与野生型进行了下列杂交实验:
①poky小菌落♀×野生型♂→后代全部为poky小菌落
②野生型♀×poky小菌落♂→后代全部为野生型,由此可判断决定性状的基因位于
A.细胞核中的DNA | B.质体中的DNA | C.细胞质中的RNA | D.线粒体中的DNA |
培育原理相同的一组是( )
A.太空椒和抗虫棉 | B.无子番茄和“番茄-马铃薯” |
C.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和青霉素高产菌株 | D.无子西瓜和八倍体小黑麦 |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与正常人的血红蛋白比较,β链上第6位氨基酸发生了改变。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造成β链上第6位氨基酸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
B.通过分析异常基因与正常基因的碱基种类可以确定变异的类型 |
C.通过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系谱图,可以推断该病的遗传方式 |
D.如果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进行基因治疗,可以选择改造其造血干细胞 |
下列关于遗传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是可遗传的变异 |
B.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可选育出黄色短杆菌的赖氨酸高产菌株 |
C.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
D.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宜采用单倍体育种方法 |
下列有关生物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用酵母菌制酒时,为保证酒精的产量,发酵罐必须始终密封 |
B.日常生活中尽量少食发霉、熏制、烤焦的食品,远离致癌因子 |
C.做X射线透视的医生为避免X射线改变核酸的碱基要穿防护衣 |
D.生产上利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可培育出无子番茄 |
肺炎双球菌的A基因含有A1~A77个小段,科学家分离出此细菌A基因的4个缺失突变株:J(缺失A4、A5、A6)、K(缺失A3、A4)、L(缺失A4、A5、A6、A7),M(缺失A1、A2、A3、A4、A5).将一未知的突变株X与J或L共同培养,可以得到转化出来的野生型细菌(即7个小段都不是突变型)。若将X与K或M共同培养,得到转化的细菌为非野生型,由此可判断X的突变位于A基因的哪一小段( )
A.A2 | B.A3 | C.A4 | D.A5 |
TSD病是由于氨基已糖苷酶的合成受阻引起的。该酶主要作用于脑细胞中脂类的分解和转化。病人基因型为aa。下列原因中最能解释Aa型个体像AA型个体一样健康的是( )
A.基因A阻止了基因a的转录 |
B.基因a可表达一种能阻止等位基因A转录的抑制蛋白 |
C.在杂合子的胚胎中a突变成A,因此没有Aa型的成人 |
D.Aa型的个体所产生的氨基已糖苷酶数量已足够脂类分解和转化 |
假设a、B为玉米的优良基因,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用不同方法进行了实验(见右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过程①育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最大优点是能提高突变率,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B.过程②③④育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基因型aaB_的类型轻④后,子代中aaBB所占比例是5/6
C.过程⑤使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它可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D.过程⑥⑦应用了单倍体育种的方法,最大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下表表示某真核生物酶X的基因,当其序列的一个碱基被另一碱基替换时的假设性蛋白质产物(用甲、乙、丙、丁表示),根据此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①蛋白质甲的产生是由于基因中碱基的替换发生在内含子部位
②蛋白质乙的氨基酸序列一定发生了改变
③单一碱基替换现象无法解释蛋白质丙的产生
④蛋白质乙和蛋白质丁的氨基酸序列一定不同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下列过程一定能够导致DNA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的是
A.基因工程 | B.DNA分子扩增 | C.染色体变异 | D.交叉互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