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型果蝇的腹部和胸部都有短刚毛,而一只突变果蝇S的腹部却生出长刚毛。研究者对果蝇S的突变进行了系列研究,用这两种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的结果如图。
(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果蝇腹部的短刚毛和长刚毛是一对 性状,其中长刚毛是 性性状。图中①、②基因型(相关基因用A和a表示)依次为 。
(2)实验2结果显示:与野生型不同的表现型有 种,③基因型为 。在实验2后代中该基因型的比例是 。
(3)根据果蝇③和果蝇S基因型的差异,解释导致前者胸部无刚毛、后者胸部有刚毛的原因: 。
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下列不属于细菌产生的可遗传变异有
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重组 ③染色体变异
④染色单体互换 ⑤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A.①②③ | B.①④⑤ | C.②③④⑤ | D.①②③④ |
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变异的利与害是由其生存环境决定的 |
B.基因突变只有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作用下才能发生 |
C.两条染色体相互交换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
D.基因重组是指受精作用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
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能导致染色体的结构或基因序列的变化。下列甲、乙分别表示两种常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模式,丙、丁、戊分别表示某染色体变化的三种情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
B.甲可以导致丁或戊的形成 |
C.乙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
D.乙可以导致丙或丁的形成 |
下列过程可能存在基因重组的是( )
A.④⑤ | B.③⑤ |
C.①④ | D.②④ |
某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氢键总数减少了一个(A—T间2个,G—C间3个),则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基因可能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
B.突变后翻译过程可能提前终止 |
C.突变后的基因中A与C含量可能不占该基因总碱基的一半 |
D.该基因突变可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
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通常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 |
B.基因突变后的基因不一定能遗传给后代 |
C.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自交,子代高茎与矮茎分离比为3:1是由于基因重组而导致 |
D.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可能导致基因重组 |
在果蝇的X染色体上可以发生隐性突变,而隐形突变会导致不同情况的出现:如突变不会引起个体死亡、突变会导致完全致死(突变体全部死亡)和不完全致死(突变体死亡一部分),下图表示经诱变处理的红眼雄果蝇与野生型纯合红眼雌果蝇交配(B表示红眼基因),得F1,使Fl单对交配,分别饲养,观察F2的分离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经诱变后没有发生突变,则F2果蝇均为红眼 |
B.若只发生隐性突变而不引起致死现象,则F2中红眼与白眼的比值为3:1 |
C.若发生突变后,会导致完全致死现象的发生,则F2中雌:雄=1:2 |
D.若发生突变后,会导致不完全致死现象的发生,则F2中雌:雄介于1:1和2:1之间 |
下表为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的部分性状。
|
翅形 |
复眼形状 |
体色 |
…… |
翅长 |
野生型 |
完整 |
球形 |
灰 |
…… |
长 |
突变型 |
残 |
菱形 |
黑 |
…… |
短 |
(1)由表可知,果蝇具有 的特点,常用于遗传学研究。
(2)突变为果蝇种群的 提供原材料。在果蝇的饲料中添加碱基类似物,发现子代突变型不仅仅限于表中所列性状,说明基因突变具有 的特点。
(3)果蝇X染色体上的长翅基因(M)对短翅基因(m)是显性。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f)纯合时,仅使雌蝇转化为雄蝇。双杂合的雌蝇进行测交,F1中雌蝇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雄蝇的基因型有 种。
(4)若用野生型灰体果蝇培育成两个果蝇突变品系,两个品系都是由于常染色体上基因隐性突变所致,产生相似的体色表现型——黑体。它们控制体色性状的基因组成可能是:①两品系分别是由于D基因突变为d和d1基因所致,它们的基因组成如图甲所示;②一个品系是由于D基因突变为d基因所致,另一品系是由于E基因突变成e基因所致,只要有一对隐性基因纯合即为黑体,它们的基因组成如图乙或图丙所示。为探究这两个品系的基因组成,请完善实验设计的步骤及结果预测。(注:不考虑交叉互换)
Ⅰ、用品系1和品系2为亲本进行杂交,如果F1表现型为 ,则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甲所示;否则,再用F1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
Ⅱ、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怎样时,则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乙所示。(请用遗传图解表示)
Ⅲ、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丙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对于生物个体是利多于弊 |
B.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 |
C.基因突变都可以遗传给后代 |
D.基因重组一般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具有的一种可遗传变异方式 |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 |
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
C.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 |
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
基因重组发生在( )
A.通过嫁接,砧木和接穗愈合的过程中 |
B.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中 |
C.有丝分裂形成子细胞的过程中 |
D.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
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
对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
B.能产生等位基因并通过基因重组提高后代的遗传多样性,为选择提供更多的原材料 |
C.自然突变频率很低,对种群基因库的影响很小 |
D.多数对生物体有害,不利于种群的生存和进化 |
某生物兴趣小组偶然发现一突变植株,其突变性状是由其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假设突变性状和野生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为了进一步了解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中的位置,设计了如下杂交实验方案:该株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中雌雄植株中野生性状和突变性状的数量,如表所示。
性别 |
野生性状 |
突变性状 |
突变性状/(野生性状+突变性状) |
雄株 |
M1 |
M2 |
Q=M2/(M1+M2) |
雌株 |
N1 |
N2 |
P=N2/(N1+N2) |
下列有关实验结果和结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1、0
B.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0、1
C.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该株突变个体的基因型为XAYa、XaYA或XAYA
D.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