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探讨Fe3+和SO32-之间发生怎样的反应,请你一起参与并协助他们完成实验。
⑴提出猜想:
甲同学认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 ;
乙同学认为发生双水解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2Fe3++3SO32-+6H2O=2Fe(OH)3(胶体)+3H2SO3; ……
⑵实验验证:
丙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来探究反应的可能性。
①为了检验所用Na2SO3是否变质,应选用的试剂是 。
②取5mLFeCl3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Na2SO3溶液至过量,观察到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红棕色(无气泡产生,也无沉淀生成)。
③将②溶液分成两等份,其中一份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再加入BaCl2稀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另一份滴入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
⑶得出结论:
①根据丙同学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②实验③中溶液变成血红色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⑷拓展探究:
①丁同学在FeCl3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观察到红褐色沉淀并且产生无色气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②从形式上看,Na2CO3和Na2SO3相似,但是从上述实验中可以看到,二者的水溶液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的现象差别很大,其可能的原因除SO32-水解能力较CO32-小外,还有 。
(12分)某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Fe与H2SO4反应的过程,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步骤:①在烧瓶中加入80% H2SO4;②将提拉式铁丝插入溶液中,观察到先有少量气泡,后停止的现象;③加热烧瓶至有较多量气体产生时停止加热,品红试液颜色褪去烧瓶中溶液变为棕黄色。④一段时间后KMnO4/H+颜色不再变浅,但NaOH溶液中仍有气泡逸出,在导管口处可以点燃该气体。烧瓶中液体变为浅绿色。根据以上实验回答:
(1)在步骤②中现象说明 ;
(2)在步骤③中,品红褪色的原因是 ;
(3)写出步骤④中,使溶液变为浅绿色的可能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
(4)设计实验证明反应后的溶液中有Fe2+: 。
某同学为了探究该校化学实验室的一种黑色粉末和一瓶标签破损的无色溶液,可能是什么物质,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发现问题]当把黑色粉末与无色溶液混合时即产生气泡。[查阅资料]中学化学实验室常见的黑色粉末有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铁粉、炭粉等。
[提出假设]黑色粉末是 ,无色溶液是 。(只写一种假设)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
|
中学教材高中化学第一册有如下图1所示的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装置,该实验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硫气体放出,污染室内空气,严重地损害师生健康.为此某课外小组对此实验进行如图2所示的改进,改进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并且几乎无二氧化硫气体泄漏。实验步骤如下:
图1 图2
①首先按装置图安装仪器,安装仪器时,在支管胶塞的铁丝构上挂一片品红试纸。
②向试管中加入约10毫升的浓硫酸,加热(在加热浓硫酸时,将铜片向上提起,铜片先不要伸入浓硫酸中),当加热至沸腾时,把铜片放下,使其完全浸入浓硫酸中,反应即刻发生。等不需要反应时停止加热并将铜片提起,离开浓硫酸,反应就停止了。
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2所示,铜片与沸腾的浓硫酸接触后可看到的现象有: ;
(2)塑料袋作用是: ;
(3)为了防止反应结束后留在试管中的气体和塑料袋中的气体污染环境,可进行的操作是: ;相关的离子方程式是: 。
稀薄燃烧是指汽油在较大空气/燃比(空气与燃油气的体积比)条件
下的燃烧。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稀薄燃烧技术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
重视,但稀薄燃烧时,常用的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不能有效地将NOx转化为
N2。不同空/燃比时汽车尾气中主要污染物的含量变化如图所示。
(1)稀薄燃烧技术除能节约能源外,还具有的优点是 (填一项)。排放到大气中的NOx会导致酸雨、 等环境问题(填一项)。
(2)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下列流程探究不同催化剂对NH3还原NO反应的催化性能。
若控制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在催化反应器中装载不同的催化剂,将经催化反应后的混合气体通入滴有酚酞的稀硫酸溶液(溶液的体积、浓度均相同)。为比较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需要测量并记录的数据是 。
(3)若某一催化剂能同时催化NH3等还原性气体与NOx的反应。将该催化剂分别用于催化还原含等物质的量NOx的两种气体:①纯NO气体,②汽车尾气。消耗NH3的物质的量较多的可能是 (填字母),原因是 。
A.① B.② C.都有可能
某研究小组进行与NH3有关的系列实验。
(1)从下图中挑选所需仪器,画出制取干燥NH3的装置简图(添加必要的塞子、玻璃导管、胶皮管。固定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不用画),并标明所用试剂。
(2)将NH3通入溴水中,有N2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某兴趣小组设计出右图所示装置来改进教材中"铜与硝酸反应"实验,以探究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1)实验前,关闭活塞,试管
中加水至浸没长导管口,塞紧试管
和
的胶塞,加热
。其目的是。
(2)在中加适量
溶液,
中放一小块铜片,由分液漏斗
向
中加入2
浓硝酸。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再由
向
中加2 mL蒸馏水,
中的实验现象是。
方案 |
反应物 |
甲 |
|
乙 |
|
丙 |
(3)右表是制取硝酸铜的三种方案,能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最佳方案是。理由是。
(4)该小组还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证明氧化性。操作步骤为,实验现象为;但此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资料显示不同浓度的硫酸与锌反应时, 硫酸可以被还原为SO2,也可被还原为氢气。为
了验证这一事实,某同学拟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时压强为10lkPa,温度为0℃)。
(1)若在烧瓶放入1.30g锌粒,与c mol/L H2SO4
反应,为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在洗气瓶中
加入1mol/L NaOH溶液的体积V≥_______mL,
量气管的适宜规格是_____________mL。 (选填:200,400,500)。
(2)若1.30g锌粒完全溶解,氢氧化钠洗气瓶增重l.28g ,则发生反立的化学方程式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烧瓶中投入ag锌且完全反应,氢氧化钠洗气瓶增重b g.量气瓶中收集裂VmL气体,则有:ag/65g·mol-1=bg/64g·mol-1+V mL / 22400 mL·mol-1,依据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烧瓶中投入d g锌,加入一定量的c mol/L 浓硫酸V L,充分反应后锌有剩余,测得氢氧化钠洗气瓶增重mg,则整个实验过程产生的气体中,n(H2)/n(SO2)=_______________(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某校三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葡萄糖溶液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作用得到的砖红色沉淀是Cu2O”提出质疑。
(1)甲小组认为红色沉淀不一定是Cu2O,为此展开了确定红色沉淀成分的研究。
步骤一:提出假设:: 。
步骤二:查阅资料。得出:① +1价的铜在酸性条件下易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② 在空气中灼烧氧化亚铜生成氧化铜。
步骤三:设计方案、实验。
A.取该红色沉淀溶于足量的稀硝酸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
B.取该红色沉淀溶于足量的稀硫酸中,观察是否有残渣 |
C.取该红色沉淀ag,在空气中充分灼烧至完全变黑,放在干燥器里冷却, 再称重,反复多次至固体恒重,称得质量为bg,比较a,b的关系 |
D.取该红色沉淀装入试管里,加入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有银白色 |
沉淀析出。
你认为合理的方案是(填字母) 。
(2)乙小组针对甲小组的假设,另设计如如下图装置进行验证。
若按乙组装置定性检验上述红色沉淀成分,可根据 现象的发生与否即可判断。
若按乙组装置定量测定上述红色沉淀的成分,你认为理论上应该测定下列哪些物理量 (填序号)。
①通入氢气的体积;②反应前红色沉淀和硬质玻管的总质量;③完全反应后红色固体和硬质玻璃管的总质量;④实验前干燥管质量;⑤硬质玻璃管质量;⑥锌粒质量;⑦稀硫酸中含溶质的量;⑧实验后干燥管质量
该实验装置中距实际可行性方面存在的缺陷有
(请写出两点)。
废旧塑料回收和利用是减轻“白色污染”、实现资源再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某兴趣小组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课题】废旧聚丙烯塑料热分解主要产物的探究
【查阅资料】①石蜡热分解的产物为常温下的气态烃和液态烃
②CuO能将烃氧化成CO2和H2O
③苯甲酸能溶于苯
【实验设计】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过量炭粉与氧化铁反应中气体产物的成分进行了研究。
【提出假设】 该反应中的气体产物可能是CO或者是CO2和CO的混合物。
【查阅资料】 氮气不与碳、氧化铁发生反应。实验室可以用氯化铵饱和溶液和亚硝酸钠(NaNO2)饱和溶液混合加热反应制得氮气。
【设计方案】 如图所示,将一定量的氧化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过量炭粉充分反应,测定参加反应的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 |
试回答下列问题:
(1) 按上图连接装置,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
性 。
(2) 广口瓶内盛放的试剂为 ,其作用
为 。
(3) 实验开始时,应先打开弹簧夹2一段时间后关闭,同时打开弹簧夹1;再点燃酒精喷灯,理由是
; 。
(4) 称取3.20 g氧化铁、2.00 g炭粉混合均匀,放入质量为48.48 g的硬质玻璃管中;待反应结束,再通一段时间的氮气。冷却至室温,称得硬质玻璃管和固体总质量为52.24 g。经进一步测定得知参加反应的氧元素质量为0.96 g。从而确认该反应的气体产物是CO2和CO的混合物,理由是 。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判断,反应产生的气体中n(CO2): n(CO)= ,
(5) 有同学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认为应对实验装置进一步完善,你认为应作如何改进?
。
小刚同学探究二氧化硫分别与BaCl2溶液、Ba(OH)2溶液反应的实验。
(1)少量SO2通入到Ba(OH)2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过量的SO2通入到Ba(OH)2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
(2)请回答有关问题。小刚同学将SO2通入到BaCl2溶液中,出现了异常现象,看到了明显的白色沉淀,为探究该白色沉淀的成分,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
则操作①的名称为 ,试剂A的化学式为 。
(3)实验表明,小刚加入试剂A后,白色沉淀未见溶解,则该白色沉淀的成分是______(填化学式),则产生该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__ _ ___。
对少量的碘化物可利用“化学放大”反应进行测定。其步骤如下:在中性或酸性介质中先用Br2将试样中的I-定量地氧化成碘酸盐,然后加入过量的KI,用CCl4萃取生成的I2(萃取率为100%)。分区水层后,用肼(即联氨H2N—NH2)的水溶液将I2反萃取至水层中(H2NNH2+2I2=4I-+N2+4H+),在用过量的Br2氧化,除去剩余的Br2后加入过量的KI,酸化,以淀粉作指示剂,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反应式为I2+2S2O32-=S4O62-+2I-),求得I-的含量。
(1)上述过程中有一些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在题中未给出,请写出它们的离子方程式。
(2)根据有关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说明经上述步骤后试样中1molI-可消耗Na2S2O3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3)若在测定时,准确移取25.00mL含KI的试液,终点时耗用20.06mL0.100mol/L Na2S2O3溶液,请计算试液中KI的物质的量浓度。
某课外小组利用还原黄色的
粉末测定
的相对原子质量,下图是测定装置的示意图,
中的试剂是盐酸。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中装入的试剂:、
、
;
(2)连接好装置后应首先;
(3)"加热反应管"和"从
瓶逐滴滴加液体"这两步操作应该先进行的是:。在这两步之间还应进行的操作是;
(4)反应过程中管逸气体是,其处理方法是:_。
(5)从实验中测得了下列数据
①空管的质量
②
管和
的总质量
③反应后
管和
粉的总质量
(冷却到室温称量)
④反应前管及内盛物的总质量
⑤反应后
管及内盛物的总质量
由以上数据可以列出计算的相对原子质量的两个不同计算式(除
外,其他涉及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均为已知):
计算式1:=;计算式2:
=。
Ⅰ.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问:
(1)实验室制取(不包括收集)氨气的装置,可选用制取__ __(H2或O2或CO2)的装置。其理由是___ _,收集氨气可用_ ___法。
(2)若要制得干燥的氨气,可用_ ___做干燥剂。
(3)写出氨气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__。
(4)将氨气溶于水制成氨水,应选用下图装置中的_ ___(填序号)。
A B C
ⅠⅠ.实验室合成氨装置如右图所示,试回答
(1)装置甲的作用是:
① ,② ,③ 。
(2)从乙处导出的气体是 ,检验产物的简单化学方法
。
Ⅲ.实验室常用饱和NaNO2与NH4Cl溶液反应制取纯净氮气,反应式为:
NaNO2+NH4Cl=NaCl+N2↑+2H2O↑+Q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试回答:
(1)装置中A部分的分液漏斗与蒸馏烧瓶之间连接的导管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填写编号)
a.防止NaNO2饱和溶液蒸发
b.保证实验装置不漏气
c.使NaNO2饱和溶液容易滴下
(2)加热前必须进行的一个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加热片刻后,即应移去酒精灯以防反应物冲出,其原因是 。
(3)收集N2前,必须进行的步骤是(用文字说明) ,收集N2最适宜的方法是(填写编号) 。
a.用排气法收集在集气瓶中
b.用排水法收集在集气瓶中
c.直接收集在球胆或塑料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