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下列各装置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图①装置精炼铜,a极为粗铜,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 |
B.图②装置的盐桥中KCl的Cl-移向乙烧杯 |
C.图③装置中钢闸门可与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受到保护 |
D.图④两个装置中通过导线的电子数相同时,消耗负极材料的物质的量不同 |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将NaAlO2溶液在蒸发皿中蒸干,最终得到的固体物质是Al(OH)3 |
B.溶液中c(H+)>c(OH—),该溶液一定显酸性 |
C.用原电池作电源进行电解时,电子从原电池负极流向电解池阴极 |
D.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构成了电解池;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构成了原电池 |
将一根较纯铁棒垂直没入水中,由于深水处溶氧量较少,一段时间后发现AB段产生较多铁锈,BC段腐蚀严重,下列关于此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铁棒AB段发生反应为O2 + 4e- + 2H2O = 4OH- |
B.腐蚀过程中在铁棒上会产生微电流,且方向是AB段到BC段 |
C.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硫酸钾固体后,对铁棒的生锈速率几乎无影响 |
D.产生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是铁棒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 |
下图是实验室研究海水对铁闸不同部位腐蚀情况的剖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电化腐蚀为析氢腐蚀 |
B.图中生成铁锈最多的是C区域 |
C.A区域比B区域更易腐蚀 |
D.铁闸中的负极的电极反应:Fe-2e-= Fe2+ |
图Ⅰ的目的是精练铜,图Ⅱ的目的是保护钢闸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Ⅰ中a为纯铜 |
B.图Ⅰ中SO42-向b极移动 |
C.图Ⅱ中如果a、b间连接电源,则a连接电源负极 |
D.图Ⅱ中如果a、b间用导线连接,则X可以是铜 |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锌跟稀硫酸制取氢气,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能加快反应速率
②镀层破坏后,白铁(镀锌的铁)比马口铁(镀锡的铁)更易腐蚀
③钢铁表面常易锈蚀生成 Fe2O3 · H2O
A.都正确 | B.①③ | C.① | D.②③ |
下图各容器中盛有海水,铁在其中被腐蚀时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A.④>②>①>③ | B.②>①>③>④ | C.④>②>③>① | D.③>②>④>① |
由下列实验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
|
实验 |
现象 |
结论 |
A. |
向 的 溶液中加足量铁粉,振荡,加1滴KSCN溶液 |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溶液颜色不变 |
还原性: |
B. |
将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集满 的集气瓶 |
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 |
具有氧化性 |
C. |
加热盛有少量 固体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
石蕊试纸变蓝 |
显碱性 |
D. |
向2支盛有 相同浓度银氨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滴相同浓度的 和 溶液 |
一只试管中产生黄色沉淀,另一支中无明显现象 |
|
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 )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A |
向盛有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试管中通入足量的乙烯后静置 |
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静置后溶液分层 |
B |
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 的集气瓶 |
集气瓶中产生浓烟并有黑色颗粒产生 |
C |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 |
D |
向盛有 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铁粉,充分振荡后加1滴KSCN溶液 |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后溶液颜色不变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某小组为研究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设计如图所示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X为碳棒,为减缓铁的腐蚀,开关K应置于N处 |
B.若X为碳棒,开关K置于M处,会加快铁的腐蚀 |
C.若X为锌,开关K置于M处,就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
D.若X为锌,开关K置于N处,铁电极发生的反应为Fe-2e-=Fe3+ |
以下现象与电化学腐蚀无关的是( )
A.黄铜(铜锌合金)制作的铜锣不易产生铜绿 |
B.生铁比纯铁容易腐蚀 |
C.铁质器件附有的铜质配件,在接触处容易生铁锈 |
D.银质物品久置表面变暗 |
把锌片和铁片放在盛有稀稀食盐水和K3[Fe(CN)6]试液混合溶液的培养皿中(如图所示平面图),经过一段时间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Ⅰ附近溶液pH降低 | B.Ⅱ附近很快出现蓝色沉淀 |
C.Ⅲ附近产生黄绿色气体 | D.Ⅳ附近很快生成铁锈 |
下列有关金属腐蚀与防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纯银器表面在空气中因电化学腐蚀渐渐变暗 |
B.当镀锡铁制品的镀层破损时,镀层仍能对铁制品起保护作用 |
C.在海轮外壳连接锌块保护外壳不受腐蚀是采用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
D.可将地下输油钢管与外加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以保护它不受腐蚀 |
埋在地下的输油铸铁管道,在下列各种情况下,被腐蚀的速度最慢的是
A.在潮湿疏松透气的土壤中 | B.在干燥致密不透气的土壤中 |
C.在含铁元素较多的酸性土壤中 | D.在含碳粒较多,潮湿透气的土壤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