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纯净的CaCO3与100mL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实验过程记录如图所示(CO2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OE段表示的平均速率最快 |
B.EF段,用盐酸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4mol/(L·min) |
C.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
D.F点表示收集到的CO2的量最多 |
100mL 6mol/L硫酸与过量锌粉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为了减慢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H2的总量,可向反应物中加( )
A.Na2SO4溶液 | B.Na2CO3固体 | C.NaNO3溶液 | D.CH3COONa固体 |
实验室欲快速制取氢气,最好的方法应该用( )
A 纯锌和稀硫酸反应
B 纯锌与浓硫酸反应
C 粗锌(含铅、铜等杂质)与稀硫酸反应
D 粗锌与稀硝酸反应
常温下,分别将四块形状相同、质量为7g 的铁块同时放入下列四种溶液中,产生H2速率最快的是( )
A.150mL 2mol·L-1的盐酸 | B.500mL 2mol·L-1的硫酸 |
C.50mL 6mol·L-1的稀硝酸 | D.50mL 18.4mol·L-1的硫酸 |
为了说明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甲、乙、丙、丁四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A~D四个实验,你认为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将相同大小、形状的镁条与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和硝酸反应时两者速率一样大 |
B.在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大理石块和大理石粉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大理石粉反应快 |
C.将浓硝酸分别放在冷暗处和强光照射下,会发现光照可以加快浓硝酸的分解 |
D.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其中一支试管中再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加热,产生氧气的快慢不同 |
下图为某化学反应速率—时间图,在t1时刻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符合下图所示变化的反应是
A.2SO2 (g)+O2 (g)2SO3 (g)DH<0 |
B.4NH3 (g)+5O2 (g) 4NO(g)+6H2O (g)DH<0 |
C.H2 (g)+I2 (g) 2HI (g)DH>0 |
D.C (s)+H2O (g) CO (g)+H2 (g)DH>0 |
将a g块状碳酸钙跟足量盐酸反应,反应物损失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的实线所示,在相同的条件下,将b g(a>b)粉末状碳酸钙与同浓度盐酸反应,则相应的曲线(图中虚线所示)正确的是
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的盐酸在不同的试验条件下进行反应,测定在不同时间t产生氢气体积V的数据,根据数据绘制得到图甲,则曲线a、b、c、d所对应的试验组别是
组别 |
c(HCl)(mol·L-1) |
温度(℃) |
铁的状态 |
|
1 |
2.0 |
25 |
块状 |
|
2 |
2.5 |
30 |
块状 |
|
3 |
2.5 |
50 |
粉末状 |
|
4 |
2.5 |
30 |
粉末状 |
A.3-4-2-1 B. 1-2-4-3 C. 4-3-2-1 D.1-2-3-4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加热一般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
B.粉碎固体物质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
C.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可能不一样 |
D.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质量比 |
在25℃时,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如下表:
在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H2 + I2 2HI对于下列示意图所表示的涵义解释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时,容器中投入了H2、I2、HI三种气体 |
B.0到t1时刻,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
C.t1时刻后,正、逆反应的速率均为零 |
D.t1时刻后,H2、I2、HI三种气体的浓度达到相等 |
反应A2(g) + 3B2(g) 4C2(g) + 2D2 (g) 在5L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C2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x
A. (B2) =" 0.01mol·(L·s)" –1 | B. (C2) =" 0.002mol·(L·s)" –1 |
C. (D2) =" 0.006mol·(L·s)" –1 | D. (A2) =" 0.008mol·(L·s)" –1 |
对于反应A(g)+3B(g) 2C(g),下列各数据表示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其中反应进行得最快的是
A.v(A)="0.01" mol/(L·s) B.v(B)="0.02" mol/(L·s)
C.v(B)="0.60mol/(L·s) " D.v(C)=0.5mol/(L·s)
四个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反应:2SO2+O22SO3,反应开始时,反应速率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容器 |
温度 |
SO2(mol) |
O2(mol) |
催化剂 |
甲 |
5000C |
10 |
5 |
- |
乙 |
5000C |
8 |
5 |
V2O5 |
丙 |
4500C |
8 |
5 |
- |
丁 |
5000C |
8 |
5 |
- |
A.乙>甲>丁>丙 B.乙>甲>丙>丁 C.甲>乙=丁>丙 D.乙>甲>丙=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