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条件下A与B反应可生成C和D,其能量变化如图:
下列有关反应A+B===C+D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 |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改变 |
C.反应物的总能量E1与生成物的总能量E2一定相等 |
D.此反应一定有热量的变化 |
在密闭容器中反应mA(g)+nB(s)===pC(g)达到平衡后,把密闭容器体积减小,则A的转化率降低。下列式子中,普遍适用于上述反应的是 ( )
A.m + n >p | B.m+n< p | C.m< p | D.m = p |
已知某可逆反应:mA(g) + nB(g)="==" pC(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右图表示反应在不同时间t、温度T和压强P与反应物B在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B%)的关系曲线。由曲线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T1<T2 P1 >P2m + n >p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
B.T1 >T2 P2 >P1 m +n< p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
C.T2 >T1 P2 >P1m + n< p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
D.T1 >T2 P2 >P1 m +n< p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
(本题共12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研究Cu与浓H2SO4的反应,设计如下实验探究方案(装置中的固定仪器和酒精灯均未画出)
实验选用细铜丝、98.3% H2SO4、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CCl4、NaOH溶液等药品,铜丝被卷成螺旋状,一端没入浓H2SO4中,另一端露置在液面上方。
|
以下是该学习小组部分交流记录及后续探究实验的记录
下列推断符合实际的是
A.第n周期的最后一种金属元素处在第n—1族(1<n<7,n为正整数) |
B.m=1和m=7(m为最外层电子数)的元素单质能形成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 |
C.第n周期有n种主族金属元素(1<n<7,n为正整数) |
D.m—n=5(m为最外层电子数,n为电子层数)的主族元素存在最强的对应含氧酸 |
将51.2gCu完全溶于适量浓硝酸中,在标况下收集到氮的氧化物(含NO、N2O4、NO2)的混合气体共17.92 L,这些气体恰好能被400 mL 2.5 mol/LNaOH溶液完全吸收,溶液中生成NaNO3和。NaNO2,则原混合气体中NO的物质的量为 ( )
A.0.3 mol | B.0.4 mol | C.0.5 mol | D.0.6 mol |
下列物质发生变化时,共价键未被破坏的是 ( )
A.氯化氢溶于水 |
B.氯化铵受热分解 |
C.金刚石转化为石墨 |
D.干冰的升华 |
(1)1.00L1.00mol/LH2SO4溶液与2.00L1.00mol/LNaOH溶液完全反应,放出114.6kJ的热量,表示其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由金红石(TiO2)制取单质Ti,涉及到的步骤为:
已知:①C(s) + O2(g) = CO2(g);ΔH=-393.5kJ/mol
②2CO(g) + O2(g) = 2CO2(g);ΔH=-566kJ/mol
③TiO2(s) + 2Cl2(g) = TiCl4(s)+O2(g);ΔH=+141kJ/mol
则a.碳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CO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b.TiO2(s) + 2Cl2(g) + 2C(s) = TiCl4(s) + 2CO(g)的ΔH=________________。
在下列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H>0表示放热反应,△H < 0表示吸热反应 |
B.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
C.1mol H2SO4与1 mol Ba(OH)2反应生成BaSO4沉淀时放出的热叫做中和热 |
D.1mol H2与0.5mol O2反应放出的热就是H2的燃烧热 |
(4分)稀硝酸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如果有3.2克铜和硝酸恰好完全反应,试计算:
(1)在标准状况下产生气体的体积是多少?
(2)将所得溶液加水配成200mL溶液,则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铜跟浓硝酸可发生反应:
Cu + 4HNO3(浓) =" " Cu(NO3)2 + 2NO2 +2H2O
在该反应中,铜元素的化合价 (填“升高”或“降低”),被 (填“氧化”或“还原”,下同);Cu作 剂若反应中生成了1 mol Cu(NO3)2,则消耗了 mol Cu。
下列关于钠跟水反应的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A.钠浮在水面,反应很快停止 |
B.钠浮在水面剧烈燃烧,火焰呈黄色 |
C.钠熔成闪亮的小球,浮在水面,不断游动,嘶嘶作响 |
D.钠熔成闪亮的小球,沉在水底,并有气泡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