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图所示,带电平行金属板PQ和MN之间距离为d;两金属板之间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x轴平行于金属板,且与金属板中心线重合,y轴垂直于金属板。区域I的左边界是y轴,右边界与区域II的左边界重合,且与y轴平行;区域II的左、右边界平行。在区域I和区域II内分别存在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均为B,区域I内的磁场垂直于Oxy平面向外,区域II内的磁场垂直于Oxy平面向里。一电子沿着x轴正向以速度v0射入平行板之间,在平行板间恰好沿着x轴正向做直线运动,并先后通过区域I和II。已知电子电量为e,质量为m,区域I和区域II沿x轴方向宽度均为。不计电子重力。
(1)求两金属板之间电势差U;
(2)求电子从区域II右边界射出时,射出点的纵坐标y;
(3)撤除区域I中的磁场而在其中加上沿x轴正向匀强电场,使得该电子刚好不能从区域II的右边界飞出。求电子两次经过y轴的时间间隔t。
如图所示,为一圆形区域的匀强磁场,在O点处有一放射源,沿半径方向射出速率为的不同带电粒子,其中带电粒子1从A点飞出磁场,带电粒子2从B点飞出磁场,不考虑带电粒子的重力.则( )
A.带电粒子1的比荷与带电粒子2的比荷比值为3∶1 |
B.带电粒子1的比荷与带电粒子2的比荷比值为∶1 |
C.带电粒子1与带电粒子2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比值为2∶1 |
D.带电粒子1与带电粒子2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比值为1∶2 |
边长为a的正方形,处于有界磁场如图所示,一束电子以水平速度射入磁场后,分别从A处和C处射出,则vA:vC=__________;所经历的时间之比tA:tC=___________
质量和电量都相等的带电粒子M和N,以不同的速度率经小孔S垂直进入匀强磁场,运行的半圆轨迹如图种虚线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M带负电,N带正电 |
B.M的速度率小于N的速率 |
C.洛仑磁力对M、N做正功 |
D.M的运行时间大于N的运行时间 |
(14分)(2013成都检测)如右图所示,一带电微粒质量为m=2.0×10-11kg、电荷量q=+1.0×10-5C,从静止开始经电压为U1=100 V的电场加速后,从两平行金属板的中间水平进入偏转电场中,微粒从金属板边缘射出电场时的偏转角θ=30°,并接着进入一个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宽度为D=34.6 cm的匀强磁场区域.微粒重力忽略不计.求:
(1)带电微粒进入偏转电场时的速率v1;
(2)偏转电场中两金属板间的电压U2;
(3)为使带电微粒不会由磁场右边射出,该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B至少多大?
如图所示,圆形区域内有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一个带电粒子以速度从点沿直径方向射入磁场,经过时间从点射出磁场,与成60°角。现将带电粒子的速度变为/3,仍从点沿原方向射入磁场,不计重力,则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变为( )
A. | B.2 |
C. | D.3 |
如图所示,圆形区域内有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一个带电粒子以速度v从A点沿直径AOB方向射入磁场,经过Δt时间从C点射出磁场,OC与OB成60°角。现将带电粒子的速度变为v/3,仍从A点沿原方向射入磁场,不计重力,则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变为( )
A. | B. | C. | D. |
(18分)如图所示,质量为m,电荷量为e的电子从坐标原点O处沿xOy平面射入第一象限内,射入时的速度方向不同,但大小均为v0.现在某一区域内加一方向向外且垂直于xOy平面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若这些电子穿过磁场后都能垂直地射到与y轴平行的荧光屏MN上,求:
(1)电子从y轴穿过的范围;
(2)荧光屏上光斑的长度;
(3)所加磁场范围的最小面积.
如图所示,一束带电粒子沿水平方向沿虚线飞过磁针上方,并与磁针方向平行,能使磁针N极转向读者,那么这束带电粒子可能是( )
A.向右飞的正离子 | B.向左飞的负离子 |
C.向右飞的负离子 | D.向左飞的正离子 |
如图所示,比荷为e/m的电子从左侧垂直于界面、垂直于磁场射入宽度为D.磁感受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区域,要从右侧面穿出这个磁场区域,电子的入射速度至少应为 ( )
A.2Bed/m B.Bed/m C.Bed/(2m) D.Bed/m
如图所示,在第二象限的正方形区域Ⅰ内分别存在着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在第四象限区域Ⅱ存在着垂直纸面向外的无限大的匀强磁场,两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均为B,方向相反。一质量为m、电量为e电子由P(-d,d)点,沿x轴正方向射入磁场区域Ⅰ。
(1)求电子能从第三象限射出的入射速度的范围;
(2)若电子从(0,d/2)位置射出,求电子离开磁场Ⅱ时的位置与坐标原点O的距离。
如图所示,三个速度大小不同的同种带电粒子,沿同一方向从图中长方形区域的匀强磁场上边缘射入,当它们从下边缘飞出时对入射方向的偏角分别为90°、60°、30°,则它们的初速度大小之比为
A.1∶1∶1 | B.1∶2∶3 | C.1∶2∶4 | D.1∶2∶(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