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基础知识
词汇
字音
字形
字义、词义辨析
词性
感情色彩
构词方式
短语的结构
成语
词语(熟语)使用
歇后语、谚语
关联词语
句子
标点符号
语句停顿
语气
修辞方法
连词成句
排列句子顺序
病句辨析修改
选用、仿用和变换句式
句子成分划分及复句关系
对联
补充句子
句式
说明方法
文学常识
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古代汉语知识
古代汉语知识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通假字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翻译句子
名篇名句默写
文言断句
古代文学常识
阅读与鉴赏
现代文阅读
小说阅读
散文阅读
传记阅读
新闻阅读
报告阅读
科普阅读
戏剧阅读
现代诗歌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般实用类阅读
课内阅读与赏析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古诗词阅读
写景诗
咏物诗
思乡怀人诗
送别诗
怀古咏史诗
边塞诗
叙事诗
哲理诗
讽喻诗
宫怨诗
爱情诗
羁旅诗
山水田园诗
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材料阅读
材料阅读
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文字应用
综合读写
口语交际
仿写
扩写
提炼语意
理解句子
图文、表文转化
语段综合考查
写作
写作
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
命题作文
其他作文
微写作
解说类
叙述类
描写类
赏析类
实用类
评论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具瞻堂记
[宋]邓 肃
大丞相李公,宣和初,以左史论时事之失,谪监沙邑篼库,期年而罢。宣和末,以奉常还朝,与决大计,遂参左辖。虏骑迫城,公以身蔽之。虏退,迁元枢,未几而出。虏骑再至,则汴都不守矣!
今上即位之初,走使召公,再迁为左仆射。纪律稍正,群盗稍息,而公又逐。不数月问,翠华有维扬之幸。故天下识与不识,皆谓公之出入,系朝廷轻重,非近世名臣所可比也。东坡日:“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吾今于公复见之矣。
新安吕子之望,以智谋中科,得官九品。筮仕之初,袭公篼库之职。一日,居其堂而四顾日:“此非大丞相李公之所憩乎?平日仰公如太山北斗,今以职事继公后尘,其瞻仰之诚,参前倚衡,如见公于上,虽食息謦放之顷,不敢辄忘。请新其堂,而榜之日‘具瞻’,所以致仆拳拳之诚,且与后来有知者共之。”
堂成,余即造焉。虽喜吕子趋向不凡,且为吕子危之。李公直气充塞天壤,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当时愿留之者,殆以万计,几坑于奸佞之手。有抗章以挽之者,皆斥窜流离,去朝廷数千里者,至于枭首通衢以竦天下。吕子何恃而敢如此?余窃为吕子危之。
固以告之日:“前日死谏之士,今此去国之臣,皆子从游之旧,当时议论,子无不与者。朝廷大臣,盖已切齿,但未有以发之耳。故去年省试,子虽优擢,有司观望,吹毛求疵,竞不获廷对。今不省愆易虑,默默安职,复尔作为,是自贻咎耳,后悔其将追乎?”
吕子日:“诺。坐此获罪,芬芳多矣!谨俟之。”
建炎三年二月二十一日记。
【注】①翠华:本指皇帝用翠羽装饰的旗帜,这里指代皇帝。②维扬:扬州的别称。③謦效:谈笑,谈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走使召公走:派
B.请新其堂,而榜之曰“具瞻”榜:在匾额上题字
C.堂成,余即造焉造:修建
D.几坑于奸佞之手坑:埋没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居其堂而四顾日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B.且与后来有如者共之
若属皆且为所虏
C.后悔其将追乎
其孰能饥之乎
D.当时愿留之者,殆以万计

忽魂悸以魄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将下面一段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哀溺    柳宗元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①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②“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③“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①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4题。
盖宽饶字次公。初拜为司马,未出殿门,断其禅衣,令短离地,冠大冠,带长剑,躬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居处,有疾病者身自抚循临问,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及岁尽交代,上临飨罢卫卒,士卒数千人皆叩头自请,愿复留共更一年,以报宽饶厚德。宣帝嘉之,以宽饶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奉使称意。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繇差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平恩侯许伯入第,丞相、御史、将军、中二千石皆贺,宽饶不行。许伯请之,乃往,从西阶上,东乡特坐。
许伯自酌曰:“盖君后至。”宽饶曰:“无多酌我,我乃酒狂。”丞相魏侯笑曰:“次公醒而狂,何必酒也?”坐者皆属目卑下之。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宦官,宽饶乃奏封事。上以宽饶怨谤终不改,下其书中二千石。时,执金吾议,以为宽饶指意欲求禅,大逆不道。谏大夫郑昌愍伤宽饶忠直忧国,上书曰:“臣闻山有猛兽,藜藿为之不采;国有忠臣,奸邪为之不起。司隶校尉宽饶居不求安,食不求饱。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节之义。职在司察,直道而行,多仇少与。上书陈国事,有司劾以大辟。臣幸从大夫之后,官以谏为名,不敢不言。”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节选自《汉书》卷七七)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岁尽交代交代:工作交接 B.躬案行士卒庐室行:巡察
C.擢为司隶校尉擢:提拔 D.坐者皆属目卑下之卑下:鄙视,看不起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3.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盖宽饶“直道而行”的一组是
①有疾病者身自抚循临问         ②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
③平恩侯许伯入第……宽饶不行   ④上以宽饶怨谤
⑤国有忠臣,奸邪为之不起       ⑥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③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盖宽饶作军官时,关心士卒,因而倍受爱戴。为报答他的厚德,军士们自愿要求多服役一年。
B.平恩侯许伯搬入新居时,盖宽饶因未受到邀请而没去道贺。后来专门请他去,他也不愿多喝酒。
C.谏官郑昌十分钦佩盖宽饶,替他向皇上进谏。说自己有幸跟在宽饶大夫的后面,深知他身为谏官,有话不敢不说。
D.皇帝认为盖宽饶怨谤朝廷,尽管有郑昌极力为他辩解,但最终还是被定了死罪。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0题。
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上以胡寇为意,乃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末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唐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是难得的令人折服的杰出之士。
B.此文一笔两涉,冯唐之所以能显示自己品格的卓异,是因为遇到了“从善如流”的汉文帝。文章通过对话描写,再现了敢于直谏的良臣和勇于纳谏的贤君形象。
C.冯唐虽然杰出,但仕途却大起大落,坎坷不平,最后连一个官职都保不住。唐代王勃也有“冯唐易老,李广准封”之叹。
D.这段文字体现了司马迁一贯的风格:全文朴实的叙写,蕴蓄着强烈的爱憎之情;许多生动的心理描写,显示着强烈的文学性。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3分)
 
②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3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7题。
郑当时传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史记》一二○卷
注:①洗沐:官员休假 ②算:竹器 ③推毂:推荐 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
⑤逋负:拖欠款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庄的先祖曾因不奉诏而被逐,郑庄也以行侠仗义为自豪,因解救张羽而闻名,虽然年小官薄,却能结交天下名士。
B.郑庄为人谦和平易,从不摆架子。他交游十分广泛,连皇帝都有所耳闻。
C.郑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测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确地决断是非。但一有机会,也总向皇帝荐上士人及下属好的言论。
D.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阅读材料:
(1)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2)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B:必修一 二: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1题。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
初为郡功曹,太守徐璆甚敬之.府中闻子将吏,莫不改操饰行。同郡袁绍,公族豪侠,去濮阳令归,车徒甚盛,将入郡界,乃谢遣宾客,曰:“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遂以单车归家。
劭尝到颍川,多长者之游,唯不候陈寔。又陈蕃丧妻还葬,乡人毕至,而邵独不往。或问其故,劭曰:“太丘道广,广则难周;仲举性峻,峻则少通。故不造也。”其多所裁量若此。
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邵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动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
劭从祖敬,敬子训,并为三公,相以能谄事宦官,故自致台司封侯,数遗请劭。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
劭邑人李逵,壮直有高气,劭初善之,而后为隙,又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司空杨彪辟,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或劝劭仕,对曰:“方今小人道长,王室作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广陵。徐州刺史陶谦礼之甚厚。劭不自安,靠其徒曰:“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不如去之。”遂复投扬州刺吏刘繇于曲阿。其后陶谦果捕诸寓士。及孙策平吴,劭与繇南奔豫章而卒。时年四十。兄虔亦知名,汝南人称平舆渊有二龙焉。
(取材于《后汉书·卷六十八》)
注释:①陈寔(shí)字仲弓,颍川许昌人,醒帝时曾任太丘县长,以平正闻名乡里。②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为人刚正,以气节名世。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许劭认为即便是名重当世的陈寔和陈蕃也各有其缺点,所以不去主动探望。
B.袁绍突然改变招摇过市的做法,不是由于品行高洁,而是因为害怕舆论监督。
C.曹操为了得到许劭的品评,先是卑辞厚礼,继而伺机威胁,可谓用心良苦。
D.许劭与许靖名望都很高,每月作“月旦评”,汝南人称赞二人“平舆渊有二龙”。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0)
⑴劭尝到颍川,多长者之游,唯不候陈寔。
译文:
⑵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 
译文:
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不如去之。
译文: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文言文阅读,完成1~2题。

杨烈妇传 [唐]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缧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于卑幼有慈爱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氏在叛贼兵临城下,其夫李侃不知所措时挺身而出,协助其发动胥吏百姓进行抵抗,以弱胜强,击退叛贼,保住了城池。
B. 李侃被流矢射中回家后,杨氏责备他身为一县之长尤其不应该临阵脱逃,并激励他立即回到城头,捐躯报国才是死得其所。
C. 文中以李侃等守御之臣的行为与杨氏作对比,表现了杨氏的深明大义、勇烈果敢,谴责了这些深受国恩却弃城而逃的官员。
D. 作者借孔子的话来评价杨氏,认为她虽为妇人,却有仁人之心,勇者之行,对此当之无愧,从而抒发了对杨氏的礼赞之情。
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3)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東缚而柙 [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有 惠于其臣       加:增加
B. 治国不失           秉:同"柄",权柄
C. 君若 而反之         宥:宽恕
D. 是君与寡君之贼 也   比:并列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今 用之,可乎  ②精思傅会,十年
B.为君亦犹是也  ②以故 后名之曰"褒禅"
C. ①彼知其将反 齐  ②赵尝五战
D. ①君何不杀 授之其尸②卒廷见相加,毕礼 归之
3.

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吾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4.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 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 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 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译文: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译文: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以予齐。

译文: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