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1— 4题。
如水的越剧
①如果是液体,那它就是妩媚的水;如果是植物,那它就是水边的柳;更如果江南是一艘典雅精致的画舫,那它分明就是依呀的橹声和旖旎的水波。从六朝金粉的秦淮到晓风残月的西湖,从烟花三月的扬州到枫桥夜泊的姑苏,再没有哪种戏剧比越剧更令人缱绻悱恻、至性至情了。甚至从沃野万里的中原到千里冰封的北域,从朔风黄土的西部到荔红桂馨的南国,也没有哪种曲调比越剧的音符更令人柔肠百回、侠骨氤氲了。
②一百年前,越剧于江南的诞生,是怎样的一种奇迹。许是因了江南之水太多清丽柔美的滋润、江南之地太多烟雨岚风的漫漶,一出“小歌班”,几许半农半艺人,“绍兴文戏”的越剧便如三月里的桃花汛,在乌檐粉墙的江南,在鹂转莺啼、河埠纤道、家家枕河的江南恣意泛滥开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戏剧更浓缩着一方风情的灵魂和精华。粗犷厚朴的黄土地适宜于秦腔的撒野,茂密火红的高梁田孕育了二人转的品格,温山软水的江南无疑就是越剧千回百转的河流和湖泊。
③不仅如此,越剧的诞生更在江枫渔火、烟柳画桥,自古便以阴柔为美的江南,大大延拓了观美、享美的疆域,构建了审美、赏美的磁场。同样是诞生于江南的戏剧,总以为昆曲的尊贵太精致而典雅,只迎合通儒硕彦、显绅名士作阳春白雪的把玩和潇洒;绍剧的阳刚又太浓烈而铺张,仅能为壮士侠客、忠臣武将作慷慨激昂的鼓噪和张扬;而滩簧的率性更粗鄙和媚俗,多适宜贩夫走卒、短工穷酸作下里巴人的发泄和戏耍。惟有越剧才是一条灌濯沃野的河流,在吸收容纳昆曲、绍剧、滩簧、京剧以至话剧、舞蹈等诸多精华的同时,更构筑起一座美妙的岛屿,让所有热爱江南戏剧的芸芸众生,无不以登临为乐。有道是女子是水做的骨肉,阴柔之美莫不以女子为甚。如果说三十年代前,男女混演的“绍兴文戏”已如一匹妩媚的绸缎,颇具阴柔之秀的话,那么1938年以后,旦、生、面、丑诸角一色以女子出演的新越剧,更是一条女性的河流,顾盼流转千娇百媚里,将女子的阴柔之美、江南的阴柔之美,充盈铺张到了极致,流泻洒扬到了极致。
④像婉约清丽的江南之水体现了江南的本性一样,曲调和唱腔同样以委婉柔美、深沉哀怨著称的越剧,亦淋漓尽致地演绎着江南之水的本性和特质。四工调的明快恰如春天里的桃花汛,弦下调的幽怨仿佛深秋中的芭蕉雨,而尺调作为越剧最主要的唱腔,那一份无以复加的洒脱和柔美,则更似初夏时节新绿荷塘里孟浪的涟漪。
⑤曲调和唱腔是如此,越剧的器乐无疑亦是江南之水的天籁和传真。越剧荡漾出十里蛙声出山来逶迤,二胡盘亘着黄梅时节家家雨的缠绵,琵琶的起伏里具春江花月夜的纷繁,洞箫的呜咽中听雨到天明的惆怅。至于赋予越剧另一名称“的笃班”的鼓板,清脆的击打里分明更是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和野趣了。
⑥江南丝竹本来便是凝水的声色和精灵,在江南众多的戏剧里,这样的声色和精灵怕以越剧为最。总思量江南地域里众多越剧的舞台常离不了水,或依偎于河边,或矗立于水中。这样的以水为伴,固然有江南水乡水路便捷的因素,但细细地想来,当委婉的唱腔贴着水面活泼泼地度向四邻八乡,当飘飘的水袖袭着水波妖妖娆娆地叠出片片倒影,甚至当娇嗔的眼波借着水光的映衬湿漉漉地愈见鲜亮,那份极致的柔美和水灵,又岂是远水的舞台所能比拟? 所能打量?
⑦从曲调、唱腔、器乐到舞台,如水的越剧与江南之水,端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溶合与消解,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的新生和升华。
⑧阵阵水样委婉的唱腔、声声水样妩媚的娇嗔,在江南的乡野市肆间、在江南的谷场河流上悠悠沉浮的时候,那是如水的越剧在水样的流淌。自然的河流,让多雨的江南分外娇媚,而越剧的河流,更让多情的江南令人迷醉。
1.“越剧”早期的名字叫做“ ”,另一个名字叫做“ ”。
2.越剧繁荣的原因是 。
3.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一是 ;二是
4.从修辞手法看,第①段介绍越剧特征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主要有:
⑴ ;⑵ ;
阅读下面的调查报告,完成13—15题。
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个案调查报告(节选)
一、相关研究回顾与研究设计
随着中小学生网络道德状况引起广泛关注,相关的研究也陆续展开。蒋有慧对江西省4城市的样本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上网情况总体是好的,但确有一少部分学生,由于不正确地使用网络影响了身心健康,甚至受到伤害。权朝鲁等对济南样本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黎嘉敏对广州市样本进行了调查,其结论也是积极的。这些调查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正确看待当代中学生的网络生存状况;并对中学生上网的动机、上网中存在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进行了分析;为中学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上述调查也部分涉及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状况,但不够细致深入。对此,我们认为,中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乃是有关行为问题的核心。对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调查可以为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提供更为直接的参照。
我们采取典型调查的方法,选取长春市一所完全中学,使用分层随机抽样技术,在其初中和高中各随机抽取12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全部收回,其中初中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03份,占85.2%;高中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01份,占84.2%。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这是此次调查的重点,主要了解:①中学生对网络文明规范的了解程度②对待网络不文明行为的态度③对网络诚信的态度④对网络犯罪行为的态度⑤对网络行为的责任感。分别就各问题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下表:
表一:对网络文明规范的理解程度统计结果
|
很了解 |
听说过,什么内容不太清楚 |
从没听过 |
初中(%) 高中(%) |
16.3 13.9 |
59.6 74.3 |
24.0 11.9 |
表二:对聊天骂人行为的态度统计结果
|
无所谓 |
别人先骂,可以回骂 |
无论如何 不该骂人 |
其他 |
初中(%) 高中(%) |
9.6 6.9 |
5.8 8.9 |
72.1 63.4 |
12.5 20.8 |
表三:在网上是否使用真实个人资料
|
不用 |
应该用 |
半真半假 |
其他 |
初中(%) 高中(%) |
25.0 21.8 |
16.0 15.8 |
45.0 53.5 |
14.0 0.9 |
表四:对偷看别人邮箱的看法
|
违法的 |
不违法但也不应该 |
说明网络技术高 |
其他 |
初中(%) 高中(%) |
54.8 70.2 |
31.7 25 |
8.7 1.9 |
4.8 2.9 |
表五:对在网络上散布假消息的看法
|
违法的 |
无所谓 |
不违法但也不应该 |
其他 |
初中(%) 高中(%) |
30.7 28.4 |
22.8 14.7 |
39.6 53.9 |
6.9 2.9 |
关于中学生对网络文明规范的了解,我们选择了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来设计问题,但从回答情况看,令人担忧:合计有83.6%的初中生、86.2%的高中生对公约的理解是模糊的,甚至“从未听过”。中学生网络文明意识比较淡薄。而对于聊天时骂人现象的看法,过半数的学生采取反对态度,选“其它”者除未注明的外,也都持“厌恶”或“远离”的态度,但还有近20%的学生觉得无所谓或者“别人先骂你,你也可以骂他”。70%或以上的中学生在注册聊天时不用或使用半真半假的个人资料。这反映了网络社会中的诚信危机。
(二)中学生对网络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看,中学生主要把网络作为开阔视野、快捷方便获取信息、与人沟通及展现自我的一条途径。如有学生说上网“可以透过小小的电脑来了解世界各地的消息”,“将许多难以实现的事变成了可能”,可以享受“一种‘地球村’的幸福”,“在文学网站上可随时发表文章,建立文集,不需等投稿再登的时间”等。但还有一部分中学生把网络作为宣泄情感甚至逃避现实的舞台。如有的学生说,上网时“没人知道你是谁,也可以无所顾忌地说心事”“你在平常不愿做和不敢做的事情,在网络中都可以尽情发挥”,不会感到现实的残酷“可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陷”等。
13、就选段内容来看,不属于对“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调查的积极意义的一项是( )
A. 有助于人们准确看待当代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状况。
B. 有助于中学生对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网络文明规范的了解。
C.为中学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和直接参照。
D.主要是为了就调查报告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14、根据调查与统计,对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不属于选段中得出的结论的一项是( )
A. 极大部分中学生由于不正确地使用网络影响了身心健康,甚至受到伤害。
B. 中学生对“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理解是模糊的。
C.中学生整体的网络道德状况比较令人满意,多数中学生对网络不文明行为能有正确的认识。
D.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学生对网络法规了解模糊,法律意识明显淡薄,法律责任感不强。
15、简答题:分析表四、表五的内容,在横线处写出结论性的文字。(请参照划线处“表二”结论文字的写法,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完成19—21题。
生如夏花
在什邡市这个被称为“川西明珠”的地方,一江四河纵流全境,蓥华山巍峨秀丽。
21岁的向倩就生活在这里。远古地壳的剧烈运动,给什邡留下了一系列独特的地质奇观:飞来峰从数十公里以外飘来,大峡谷深逾千米。穿行其中,群山陡如刀削,山林郁郁葱葱,一副美不胜收的景象。当然,从学术角度讲,这个地方正属于龙门山断裂带,是一条待大“裂缝”:它绵延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里,沿着四川盆地西北缘底部切过。
但不管如何,从地表上看,天地灵气仿佛集中在这里,向倩就像是这世外桃源中活跃的精灵。她刚参加工作8个月,在龙居小学还只是个见习老师。21岁的她喜欢唱英文歌,特别是那首《我心永恒》:
记得所有的感动,/星光下我们紧紧相拥。/无论是否能重逢,/我的心永远守候,/只盼来生与共……
尽管唱着爱情歌曲,可小姑娘还未品尝过恋爱的滋味儿;尽管工资只有区区700元,然而她尤其爱美。5月12日早晨升旗仪式,徐开波副校长记得特别清楚,小向老师就站在他前面。那天她一定是新烫了卷发,上身穿了件白T恤,下穿七分式的牛仔裤,脚穿旅游鞋,整个人显得特别精神,像个可爱的小精灵。
也是在这一天,造就了什邡奇秀景观,以百万年为计时单位的地质运动,突然又活跃起来。而且,这次活动太不同寻常,整个断裂带又被撕裂,地底下积攒千万年的能量,把山峰颠散,又把谷地填平。
这时候,向倩正在三楼的六(2)班教室里教孩子们唱歌。突然间,教学楼开始晃起来,地底下传来轰隆隆的声音,如同闷雷在滚。房屋开始噼里啪啦地裂开,人被晃动的楼体甩来甩去。
这时,向倩的教室离楼梯口很近,她离教室门很近,其实她只需要跨一步,再走一步,耗时两秒,就能轻易越过那条“界线”。但她奋力一次次地飞跑,把学生拽着往楼梯口推!
①她的学生肖雪和向芹跑到走廊的时候,从教室的第二扇窗子里,又看见小向老师从教室的门口扑向教室后面,刹那间,楼轰然倒了。
5月13日深夜11点,龙居中心小学救援现场,天下着瓢泼大雨。救援官兵小心翼翼地搬开几块叠压在一起的水泥断梁,发现了一双粉红色的高跟凉鞋,小向老师的脚露出来了,当最后一块断壁被搬开时,官兵们惊呆了,一个面目全非的老师弓趴在地上,她的身子已经断成了两截,只有脚上那双漂亮的粉红色凉鞋,透露着青春的气息。而她的双臂呈大环抱状,双手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她的胸前,护着另一个孩子!
生死刹那间的过程,一下子展现在救援官兵们的眼前:在教学楼即将倒塌的那一瞬间,向倩突然发现教室后面还有3个学生,她立刻以百米冲刺速度冲过去,抓住3个孩子想冲回来,然而楼倒了,②在断梁砸下来的那一刻,她把3个孩子一把揽进了怀抱里……
“敬礼!”这些年轻的战士,大雨里齐刷刷举起右手,对一个可敬的教师表达军人最崇高的敬意!
再也听不到这一声“敬礼”的小向老师,生前最爱吃苹果,人长得恬静,圆圆的脸,笑起来也像苹果一样甜。她有一副好脾气,可偶尔也喜欢耍个小脾气。有一次她找徐校长请假想去城里参加本科函授考试。徐开波没准她假,气得她嘴巴撅了好半天。后来徐开波想起来给她“赔不是”,“借”她的英语发了个“sorry”短信,没想到人家回复说“我忘了”。等徐开波真的快忘了时,她却又没头没脑地发给他两个字“快乐”,搞得他哭笑不得。
向倩的家在离学校10公里外。徐开波家也在校外,每个星期五两个人常一起坐公交车离
校。有一次两个人坐在回家的汽车里,他说:“听说咱校园以前可是个坟地,你夜晚在校怕不怕鬼?”笑吟吟的向倩说:“咱可是百米冠军,什么‘鬼’能追得上我?两个人说着说着到站了,她掏出手机给父亲打电话让来接她,可父亲当天正好在开会,说没空接,她立马就在电话里嘟囔开了,缠得当爸的没办法。徐开波说:“你爸爸对你真好!”她却一脸的嗔怪,嘟囔着说:“那只是你的认为。”这个还略显青涩的小丫头呀,在这个生机勃发的初夏,她再也无法领会到爸爸的爱了。
5月28日,在向倩的家里举行了追悼会,她的灵堂前摆放着她生前的一张工作照。在哀
痛的抽泣里,有一首特别的旋律在吧嗒吧嗒的泪滴中,湿漉漉地慢慢响起。那是小向老师喜欢的,现在正由她的学生,并不整齐地唱给她。你听,那是小 向老师喜欢的曲子——“哪里是天堂,哪里有你……”
19.这则通讯写出了向倩老师哪些个性特征?
20.分析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与括号内的字相比的好处。
① 她的学生肖雪和向芹跑到走廊的时候,从教室的第二扇窗子里,又看见小向老师从教室的门口扑(跑)向教室后面,刹那间,楼轰然倒了。
②在断梁砸下来的那一刻,她把3个孩子一把揽(搂)进了怀抱里……
21. 通讯的标题被喻为通讯的“眼睛”,标题是否精彩,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试结合全文探究“生如夏花”这一标题的精彩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将开放透明进行到底
《南方周末》编辑部
①5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映秀镇的废墟上主持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总理宣布。作为开放的具体内容之一,总理说,“我们欢迎世界各国记者前来采访,我们相信你们会用记者的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报道灾情和我们所做的工作。”
②这是一次罕见的记者招待会。不仅因为它是在大地震废墟召开的,更因为它以开放为主题。它本身就是中国开放的象征,注定要成为传奇,写进历史。
③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这里的新中国首先是一个开放的中国,透明的中国。
④不开放竟可以致人死命,不透明竟可以致人死命,大地震用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作代价,给我们上了这一课。这是何其惨烈的一课,这一课让我们撕心裂肺.这一课让我们永生不忘。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一起趟开了一条血路,趟开开放的血路.趟开透明的血路。将开放进行到底,将透明进行到底,这样的呼声正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共识,正汇聚成我们社会的最强音。
⑤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公民可以这样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这样直达救灾现场;共和国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什么时候,信息可以这样广泛流通,媒体可以这样广泛追问。
⑥而所有这一切,无疑,是因为中央政府自身的变革。中央政府不仅以救人为救灾的最高目标,从而在理念上完成了以生命价值为国家最高价值的转化,而且在实践中,也找到了让现代理念落地,让政治跟人性握手,让政治跟现代文明接轨的具体的路径。这路径就是更开放,这路径就是更透明。
⑦真诚总是有回报的。经此一役,中央政府的声誉冉冉上升。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民众与中央政府的合作,都在提速。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相信民间的善意,给了民间力量快速发育的空间。民间以救灾为契机.以空前规模进人公共领域,成为公共治理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民间力量的这种快速集结,正在解决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改革动力问题。正是从民间力量的快速集结中,中央政府看到了改革动力所在。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废墟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会那么自信,那么果敢坚毅。
⑧显而易见.在这次大地震中倒塌的不只是豆腐渣建筑,倒塌的更将是旧机制。一种全新的社会规则,一种全新的社会机制,正从大地震的废墟上崛起,从无数死难者尤其是孩子们的血泊中崛起。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中国人生存状况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距离公民社会并不遥远。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
⑨这一切其实是理所当然。巨量的生命悲剧,原本就应该用进步来补偿,一个民族的创伤,原本就应该用文明去修复;让开放抢在倒退的前面,让透明走在贪腐的前面,让开放和透明不再只是应急之宜,而是成为社会的常态,唯有这样做去,我们才能重建人心,重建机制,也才能告慰逝者,激励生者。
⑩但我们同时必须承认,中国社会的发展并不平衡。开放和透明的进程.也是不平衡的。民众和中央政府固然因开放和透明而受益匪浅;但另一方面,对中华民族整体利好,未必对某些人利好。只是,谁怕开放?谁怕透明?已经不问可知,昭然若揭了。
○1111问题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大地震已经教训了我们,不开放不透明,就必然藏垢纳污,放大天灾的人祸寄生于我们的体制之中,必然让我们民族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彻底扭转,那么不仅所谓开放救灾可能功亏一篑,所谓灾后重建也有可能蜕变成某些人的分肥游戏,从而蜕变成一场新的社会灾难。至于所谓政府转型社会进步这些宏大愿景,就都无从谈起了。
○1212或许正是基于此番考量,废墟记者招待会上,总理特别强调两个永不改变:“我们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以及国内其他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会改变,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永远不会改变。”从大地震的血泊中趟出开放的路,透明的路,从血泊中趟出一个新中国——这是中华民族悲壮的新生之路,舍此,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2008年5月29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19.文章说,“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从全文看,“开放”体现在哪里方面?请分点概括。
20.文章为什么说“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请结合全文分析。
21.这篇评论的语言热情洋溢,很有震撼力。请以第④、⑤段为例,从修辞运用和表达效果上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9~21题
太空探索引领人类进步
每一点进步,都是一次艰辛的跨越
50年前的10月,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1961年4月,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造访太空的人。8年后的7月21日,当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第一个足印时,这位美国宇航员留下了一句载入人类史册的名言:“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如同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1971年6月,苏联3名宇航员在飞船气压阀失效时因为缺乏航天服的保护而死亡;1986年1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凌空爆炸,7名壮志未酬的宇航员,在万众瞩目中献身蓝天;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它的第28次飞行返程途中突然解体,只差16分钟就能踏上地球的7名宇航员全部牺牲。在人类迄今开展的123次月球探测中,成功率不到50%。
但是,牺牲从来没有阻挡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
“人类的太空探索,不仅仅是为了圆一个古老的飞天之梦,更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存疆域的拓展。”嫦娥一号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说。
正如叶培建所说,空间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今天,飞速发展的空间技术正日益渗透于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
在叶培建将近40年的航天事业生涯中,参与研制的数十颗卫星同样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有的在太空中对地球开展资源调查与监测,有的在监测气象和局部环境的变化,有的在监测地震和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
没有人知道我们能走多远
航天事业发展到今天,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科学探测。就如同面对大海,我们的心胸变得开阔一样,面对无垠的太空,人类的视野得到极大拓展,对自身家园、自身命运的思考多了一份理性。
现代航天事业的发端,原本源自于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但如今,美俄两国携手共建国际太空站,在太空领域正在进行着日益紧密合作。人类攀登科技高峰的文明成果,就像永恒的星光,映衬出了大国争霸的浅薄。
今天,航天领域的合作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来自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的航天专家,出现在了中国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场的观礼台上。在不远的将来,从嫦娥一号卫星上传来的数据,将被全世界的科学家共享。
寂寞嫦娥舒广袖,传说中的嫦娥也许在广寒宫中寂寞一生。但嫦娥一号卫星并不孤单——就在她奔向月球的时候,行走在太空中的各类飞行器达上千颗。美国科学家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目前已经飞行到距离太阳150亿公里的地方。根据传回的数据分析,它正在脱离太阳系,真正进入银河系的空间,成为人类发射的跑得最远的航天器。
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说:“太空探索,没有人知道我们能走多远,能走多快。”
很多年之前,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他后来死于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途中——被人们问及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他的回答意味深长:“因为山就在那儿。”珠峰就在那儿,太空就在那儿,月球和其他行星就在那儿,人类获得知识与进步的希望就在那儿。
——这,也许就是中国开始“嫦娥奔月”的终极目的之所在。
19.文中提到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
20.人类进行太空探索有什么意义?试作简要概括。(5分)
21.1971年6月,苏联3名宇航员在飞船气压阀失效时死亡;1986年1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凌空爆炸;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程途中解体……因此,作者发出了太空探索的“每一点进步,都是一次艰辛的跨越”的感叹。请结合你的经历或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9~21题
清 远 农 村 留 守 儿 童 调 查
“让孩子留守是痛苦无奈的选择”
“其实我们也知道父母长期不在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会带来负面影响,但这是痛苦无奈的选择。”家住英德市大湾镇某山村的陈有强夫妇感慨良多。他家有1个12岁的儿子和1个8岁的女儿。由于家里田地少,除养几头猪外基本无其他副业收入,在小女儿断奶后,就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父母抚养,夫妇俩到了深圳打工,一干就是7年多。每半年夫妻俩才轮流回家一二天。7年过去了,夫妻俩好不容易挣到了几万元,去年回家盖起了新楼,并添置了一批家用电器,令村里人很是羡慕,可谁知他夫妻俩心里的痛:由于他俩长年不在家,两个孩子对父母的感情似乎都很陌生,大儿子经常逃学,小小年纪学会了抽烟饮酒,更甚的是,去年底在个别小混混的唆使下竟然干起了偷电缆的勾当……“真是得不偿失啊!”陈有强感叹道。“我们也多次想把两个孩子带到深圳来一起生活和读书,但昂贵的借读费和各种学杂费令我们难以承受,加上特区的屋租贵,7年来我们一直住集体宿舍,没想到孩子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他下了决心,夫妻俩再干半年就辞职回家乡的县城打泥水工,以便照顾老人和孩子。
留守儿童的“缺”与“失”
多年来从事妇女儿童权益工作的清远市妇联干部朱寿娣说,由于留守儿童有的半年甚至一二年才能见到父母一次,长期的分离使这些孩子几乎失去了享受父爱母爱的权利,父母与孩子的感情疏离。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校外辅导“失缺”。留守学龄前儿童缺乏良好的早期教育,他们大多数是在爷爷奶奶或其他人的监护下成长,没有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和行为引导。据连南瑶族自治县某小学的李校长介绍,该校230名学生,留守学生有105名,他们的学习成绩明显靠后。也许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有的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没动力。二是思想状况不佳。据清远市妇联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因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造成性格放纵、随意,一些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因为自己不在子女身边而产生负疚心理,总想从物质和金钱方面尽量满足其要求,致使一些留守儿童更容易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气。一些出外打工的父母,挣不到什么钱,导致其孩子不能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课外活动及购买课外书籍,这部分孩子思想比较封闭,心理承受能力差。三是孤独心理渐强。隔代监护和亲友代管,教育方法往往比较简单,常常使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个别严重者还会有自闭症。
大龄留守女孩受到性侵害
更令人担忧的是,留守儿童的安全无法得到有力保障,据清远市公安部门反映,近年来该市发生的多起被拐卖儿童案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此外,大龄留守女童的性侵害问题也时有发生。该市某中学1名13岁的女学生,父母均在外打工,一次晚自修回家路上被本村一男青年强奸后,因屈辱害羞不敢向爷爷透露,直至怀孕快生产时才被发现;另有某中学3男3女的初中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家住偏僻山村,年纪较大的1名男学生家中只有1个盲眼的老奶奶,因没人管束,节假日无聊时,经常邀其他5名男女同学到家唱歌、跳舞、抽烟、喝酒,最后发展到3男3女同吃同睡混居的地步。一些离校大龄留守儿童更是处于无人监管、自行其是的状态,也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
(选自2008年3月31日《南方日报》,记者:梁有华,特约通讯员:唐春梅;有删改)
19、为什么说“让孩子留守是痛苦无奈的选择” ?请根据第一段的内容,作简要说明。
20、结合文义,概括分析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21、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亟待社会关注,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预测,你认为怎样才能使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大学文化的力量 尹明华
①文化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是独立的,又是可以被理解、被接受和加以欣赏的。共处于一种比较的环境,不同文化相互能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共存相融而绝无替代的必要和可能,并且,自我演绎和深入创造的理由朴素而充分。因此,无论是未名湖畔的思想,还是水木清华的理想,或是旦复旦兮的梦想,共同的价值追求并不妨碍我们去体味其中的差异,让人在心仪已久之际又可以进行选择。这是大学文化的魅力!
②大学精神究竟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文化力量?
③大学造就了许多文明的知识先驱,缔造了许多让人景仰的思想的丰碑。能够接受各种出色思想的熏陶,经常聆听名家教授的直面教诲,无疑是一段不可复制的重要的人生过程。但是,勤奋的背诵、惊人的记忆和准确地复述前人的思想,并非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对纷繁社会现象的应对,对复杂现实关系的处理,往往取决于某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或者是对多种思维方式的比选换乘。这种把握思考的能力,是我们独立处世并且可以避免人生失败获得成功的利器。为此,今天我们感谢大学,不仅仅是我们获得的记忆中关于思想容量的规模性存储,而且是一种始终拥有的自我判断的价值情思和独立思考的文化境界。
④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书本的海洋。大学不仅培育了我们求知的兴趣,还催生了我们对书籍忠贞不渝的情感,使我们甘愿与书籍结为伴侣从而摆脱漫漫人生旅途中的孤独。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知识会被淘汰,而我们对书籍的兴趣绝不能丢失。如果有人认为在大学里接受的知识已经可以受用终生了,而不必在走出校门之后继续保持求知的状态,那么几乎可以断言,这将会遭遇平庸苍白而难有事业建树、甚至几近失败的人生。二百年前的英国物理学家赫胥黎曾经预言,未来文化的消亡并非由于文化专制主义而是因为娱乐化时代的到来。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因为拥有多元的求知选择,或者能够以娱乐替代求知而会放弃读书,没人读书也就没有人写书,这样,文化自然就会走向消亡。因此,在许多时候有许多人花费许多精力读许多书,把读书视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这应该被视作是一个社会、一座城市极为珍贵的兴旺向上的文化形态。为此,今天我们感恩于大学,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大学赐予我们的独一无二的对知识的热爱和阅读鉴赏的能力。
⑤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想象力是大学存在的理由。大学为许多受教育者提供了想象的灵感,知识在这里被赋予想象力的传授。为此,大学既不缺乏相同的观点去抚慰疲惫的心灵,又时常有独树一帜的见解去刺激缺乏活力的思维。从文化的立场看,运用想象力去获取知识,知识才不会是纯粹的知识。知识作为个人技能,才能激发创新诉求;作为社会建构,才能引发创新冲动;作为话语叙事,才能充盈创新特质。运用想象力去辨察事物,事物将不再是纯粹的事物,它被赋予产生丰富思考和进行改造的全部可能。为此,今天我们感念于大学,不仅仅是因为获得的职业化知识教育,让我们知道许多“是什么?”,而且是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内心深处从此被唤醒的、并且可持续产生的创造性智慧和生活的激情。
⑥古往今来,有许多人生理想的成功,并不仅仅是理想的正确,而是理想者使用手段的正确。著名教育家亨利·纽曼早就说过,大学不能保证培养出名人天才,大学训练是达到一种伟大而平凡目的的手段。正确地运用手段和运用正确的手段抵达理想的彼岸,是大学精神立人的根本。因为比起其他社会机构,大学是传授人才必需的技术手段的专业领地。然而懂得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技术手段去实现人生的理想追求,又往往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是使个人成就获得社会本质认可并能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为此今天,我们感怀于大学,不仅仅是因为人生理想的壮观与崇高,而且是那每一次让我们有可能产生链接理想与现实捷径的重大发现。
⑦大学,是社会的一面旗帜;大学精神,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圣洁光环;大学精神的文化力量,在她时时被我们触摸的深层温度的表层,还可以有以下通俗浅显的表达:
⑧一种特立独行的思想;一种深远巨大的影响;一种兼容并收的氛围;一种穿行时空的光芒;一种刻骨铭心的境界;一种运行人生的能力;……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大学文化的魅力在于它向每个人传递了文化力量。
B.不同文化共存相融而绝无替代的必要和可能是因为它们有自身的不同优势。
C.只是学会勤奋的背诵,拥有惊人的记忆和能够准确地复述前人的思想是不足以解决实际问题的。
D.根据赫胥黎的预言,在当代,文化还没有消亡是因为娱乐化时代还没到来。
E.从文化的立场看,如果不运用想象力去获取知识,知识只是纯粹的知识。
F.大学精神立人的根本是训练人拥有达到一种伟大而平凡目的的手段。
13.下列各项不属于大学教会我们的是
A.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
B.阅读鉴赏的能力
C.职业化知识
D.人生理想
14.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分析作者引用赫胥黎预言的作用是什么?
15.根据文章的③-⑥段,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出从文化的角度看,大学究竟教会了我们什么。每一点不超过8个字。
答:
① |
大 |
学 |
教 |
会 |
了 |
我 |
们 |
|
|
|
|
|
|
|
|
② |
大 |
学 |
教 |
会 |
了 |
我 |
们 |
|
|
|
|
|
|
|
|
③ |
大 |
学 |
教 |
会 |
了 |
我 |
们 |
|
|
|
|
|
|
|
|
④ |
大 |
学 |
教 |
会 |
了 |
我 |
们 |
|
|
|
|
|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科学家与首相
在十九世纪末的苏格兰,有一位贫苦农夫叫弗莱明。有一天,他和自己的妻子带着只有7岁的儿子正在田里收拾农活。忽然听到附近的泥沼地里有人发出呼救的哭泣声。他和妻子立即放下手中的农具,迅速跑到泥沼地边,发现一个男孩掉进了粪池里,孩子已经被粪水污泥淹到了胸口,眼看一个活生生的小生命就要被吞没了。他毫不顾忌地跳了下去,奋力将那个男孩救起来。妻子赶快提来了清水把孩子身上的污泥冲洗干净,孩子脱离了生命危险。
孩子告诉农夫,他跟随家人从这里经过,父母看到这里风光很好就让他随处走走,没有想到不小心掉到了粪池里。农夫看着孩子向父母所在的地方走去,然后埋头继续收拾自己的农活。
不久,一位高雅的绅士驾着一辆华丽的马车来到了弗莱明所住的农舍,彬彬有礼地自我介绍说,他就是被救男孩的父亲,特地前来道谢的。他的太太感激不尽地从马车上拿下来很多名贵的礼品。这位绅士表示要以优厚的礼金报答他对儿子的救命之恩。农夫却坚持不受,一再申明:“我不能因救了你的小孩而接受报酬,我们这里的任何一个人遇到了都会这样做的。”
他们正在互相推让之际,一个农家少年突然从外面走进屋来。绅士瞥了一眼便问道:“这是你的儿子吗?”农夫很高兴地点点头说:“正是。”绅士接着说道:“那好,你既然救了我的孩子,那就也让我为你的儿子尽点力,让我们订个协议吧,请允许我把你的儿子带走,我要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假如这个孩子也像他父亲一样善良,那么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令你感到骄傲的人。”鉴于绅士的诚意,农夫只好答应了他的提议。
绅士非常讲信誉,不但把农夫的孩子送到学校读书,而且一直供他到圣玛利医学院上学。这个农夫的孩子不是别人,就是后来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教授。
1928年,弗莱明在实验室研究葡萄球菌时,因为没有盖好仪器盖子,致使楼上培养的青霉菌飘落到仪器中。奇迹发生了,因为青霉菌的到来,葡萄球菌竟然全部不见了。弗莱明经过进一步的试验证实,青霉菌当中的“青霉素”,是葡萄球菌的克星,并能杀灭多种细菌。于是,第一种抗生素就这样被发明出来了。后来又经过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和德国生物学家钱恩的进一步研究完善,于1941年开始用于临床,并于1943年逐渐加以推广。青霉素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原子弹和雷达相并列的第三个重大发明。青霉素能够治疗多种疾病,发明以来,挽救病人生命数以亿计。弗莱明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并被公认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百位名人之一。而那个绅士,就是英国上议院议员丘吉尔,他那个被农夫从粪池里救起的儿子,就是后来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二战时期的盟军领袖,首相丘吉尔爵士。
二次大战期间,已经当上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出访非洲时,不幸罹患肺炎,生命垂危。肺炎在当时属绝症,医师均束手无策。紧急时刻,弗莱明从英国赶来,使用自己刚刚发明的青霉素,治好了丘吉尔的病。丘吉尔紧紧握住弗莱明的手说:“谢谢你,给了我两次生命。”弗莱明微笑着回答:“不用客气,第一次是我的父亲救了你,但这一次是你的父亲救了你。”
1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农夫弗莱明毫不犹豫地跳进粪池里救起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这样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情,却未料到后来会对人类世界发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
B.掉进粪池孩子的父母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险些让孩子丧命,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过,不惜用优厚的礼金收买农夫以封嘴,不让事态扩大。 |
C.绅士知恩图报,带走农家少年亚历山大•弗莱明,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终于使他成为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后来发明了青霉素,为人类造福。 |
D.丘吉尔大难不死,终有后福。他成为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二战时期的盟军领袖,英国首相。这是农夫弗莱明有先见之明,所以当年舍身救人,在所不惜。 |
E.本文通过记叙弗莱明、丘吉尔两家人互助互爱、与人为善的真实故事,重点勾勒了弗莱明父子俩可亲可爱、朴实无华的慈善人家的感人形象。
15.农夫弗莱明坚持不受厚礼,却同意让绅士带走自己的孩子,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答:
16.这里所叙述的事情,经历并不复杂,但却很感人,从某种角度说,它对人类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请依据文章内容,并结合实际,探究文中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你受到了什么启迪?(5分)
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6小题
马王堆帛画的主题
我国有史记载的毛笔绘画当开始于秦汉,但经过历代战乱,地面上的秦汉绘画已所存不多。考古学家们从1949年到1974年,在楚地相继发掘出十多幅帛画。其中马王堆1号、3号墓内覆盖在棺椁上的“T”型帛画形状独特,寓意深邃,艺术价值最高,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之一,引起了许多专家对帛画之谜的解释。全国所有涉及中国最早绘画内容的教科书及近年出版的权威书籍,都断定帛画的主题思想就是“引魂升天”。对此,本人持不同见解。
汉镇墓文中有“上天苍苍,地下茫茫;死人归阴,生人归阳;生人有里,死人有乡”之语,可见天为阳,地为阴,鬼为阴类,阴间不可能位于属阳的“上天”,只能在属阴的茫茫地下——幽冥。中国古代“引魂升天”说是东汉以后的事,那时受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影响,认为人死后可升天堂享乐,也可下地狱受苦;佛教认为修行积德者在死后可以前往西天极乐世界,解脱轮回之苦。修建于西汉初的马王堆汉墓尚未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不可能改下阴间为“升天”。另外,从已发现的楚国文献资料看,楚国没有灵魂升天的习俗。《楚辞·招魂》中写道:“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①。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说明楚人甚至忌惮于灵魂上天。
现在国内主要有关书籍中几乎都认为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长沙子弹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都是灵魂升天图,认为“两者画面结构虽有差异,但皆表现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从而成为西汉帛画“引魂升天”的历史依据。但仔细观察两幅帛画,子弹库出土帛画男性墓主乘的不是飞龙而是一般龙舟;陈家大山出土帛画的女性墓主乘的是如一弯新月的独木舟。龙舟在楚地战国时已普遍流行,如屈原投江死后,人们为怀念他,用龙舟为他招魂并投抛粽子使水族勿食其肉,此风俗沿袭至今。过去都认为画中龙舟下云纹状图案为“云彩”,其实为龙舟下的水波纹。龙舟前部下面还有一条游鱼。两幅战国帛画的墓主人都乘坐舟船的原因是:当时的人无法理解生老病死自然法则,虔诚地设计了种种宗教活动,尽量确立一种能自圆其说的宗教信仰。不仅在中国,世界许多古老民族都认为阳间与阴间有一水相隔,即人们常说的“阴阳界”。对于死者如何到阴间的途径,各民族有着多种说法,但有极大的共性,认为死后鬼魂要顺利进入阴间,就必须经过一条水域,如不能横渡这片水域,死者阴魂就要在阳间游荡,成为孤魂野鬼。所以,古希腊丧葬时要在死者口中放一枚小钱作为渡资;从唐代到清代,皇帝死后口中含一颗宝珠,可让死者鬼魂进入冥间得以照明。古葬礼中往往有死者灵魂上阴间之路的仪式,两幅战国帛所画当是该仪式的一部分,以祈求墓主横渡阴阳河一路顺风。
众多书籍都认为“升天”是死者的最高境界,于是把马王堆帛画中那复杂诡异的画面内容都牵强到“引魂升天”这一笼统而无证据的说法中去。帛画包括神话世界中的天上、人间(阳间、阴间)、地下三部分,实际就是汉代先民想象中的宇宙空间。画工着意突出墓主在人间层上的中心位置,天上、地下诸神(物)对他(她)的青睐和关照,反映出墓主强烈的支配欲。实际上,这一“宇宙空间”是为了给阴间的墓主提供一个如生前那样舒适的生活空间。
注:①些:音suò。句末语气词,只出现在《楚辞》中,大约是古代楚地的方言。
13-14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作答。(13题选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汉镇墓文中有“天为阳、地为阴”之语,鬼为阴类,不可能位于上天,只能位于阴间的“幽冥”。 |
B.为怀念屈原,人们用划龙舟和抛粽子的方式使水族勿食其肉,这一行为沿袭至今,成为风俗。 |
C.两幅战国帛画所画墓主人乘坐舟船,正是古代葬礼中送亡灵上阴间之路整个仪式的生动再现。 |
D.不单单是中国,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民族都有类似“阴阳界”的文化信仰。 |
E.马王堆帛画中那复杂诡异的画面内容都牵强到“引魂升天”这一说法笼统而且没有证据。
1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专家们长期以来对帛画中的舟船、水波、游鱼等内容失察,可见他们是在以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解说画面内容。 |
B.现在国内有关帛画的主要书籍都认为《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是灵魂升天图,呈现了“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的场景。 |
C.汉代先民想象中的宇宙空间包括神话世界中的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帛画中的墓主居于人间层上的中心位置,表现了墓主的支配欲。 |
D.本文的观点,代表了汉代帛画主题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倡导的科学、务实的科研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
15.纵观全文,作者在否定“引魂升天”这一主题时用了哪些证据?请分点概括。
16.作者认为马王堆帛画原本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25分)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1999》,有删改)
13.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 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 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生动而传神。 |
C.作为短小精简的传记,文章第一段通过写塑像介绍了司马迁的身世 和经历,直入了文章的中心事件,凸显了人物精神,是人物传记的 典型笔法。 |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 |
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E.“替叛贼说话”“震怒”了武帝终至“就极刑”,归根到底是司马
迁文人性格使然,刚硬而敢于说真话,不人云亦云,他的悲剧其实
是他性格的悲剧。
14.“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
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
答:提升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根骨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传记在写法上一般侧重于写实,而这篇传记在表达上有哪些不同特征?
请简要分析。(6分)
16.文章结尾处,集中点染了司马迁的风骨与精神,对我们今天确定人生
价值、成就事业颇有启发与补益。请结合全文,选择两到三个方面,
对他的人格与精神进行评析。(8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
人格的动力与发展
刘毓航
人格建构需要一定的心理能量来发挥作用。荣格从心理能量的来源、性质、分配、运行机制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动力观。
“力比多”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能量,定义为“问题产生时就被集中运用到这些问题上的普遍的生物的生命能量”。其本质是一种欲望,既表现为生理的欲望,也表现为情绪的欲望;既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是一种能用于延续个人心理生长的创造性生命力。可以看出,荣格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使用“力比多”这个概念。“心理值”是作为衡量心理能量分配尺度的概念。当某一要素获得很高的心理值时,意味着这一心理要素获得较大的发展。随着时间情境的变化,心理能量之间的比例会发生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它们遵循“等值原则”和“均衡原则”。能量不等的两种心理结构一经在能量上达到平衡,就可能导致两种心理结构持久、强烈的结合。
荣格还以“前行”“退行”表述了人格发展的动力机制。“前行”就是心理功能的发展,是指能够使一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到发展的日常经验。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由于先天潜能的不平衡,某些功能可能特别发达,在整体人格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然而,这一功能的特别发达可能会导致其他功能的停滞,使这一功能占优势的人不适应日益丰富的环境。这就需要一种相反的功能来与之相配合,共同完成心理任务。如果这两种功能达不到和谐统一“前行”就全停止,从而出现“退行”,即把心理能量从过分发达的心理功能中撤回,转而分配给其他功能,使之得到发展。这样人格才能适应环境。
荣格把生命周期分为两大阶段,包含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年龄段。生命的前半段,主要是形成人格面具和发展自我的阶段。在此阶段,值得关注的是,童年时代的梦想和意愿牢固地植根于内心世界,常常会阻碍人格的发展;在生命的后半段,由于从前过多地倾向于处理外界事物,忽视了内在精神的发展,这时就应用心理值从外部向内部,以期达到内心平衡。
荣格用自性化来说明心灵的发展。实现自性化过程意味着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和谐,意味着知识、技能、智慧、德性的和谐,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人格面具与阴影的和谐,意味着情结等次级人格与主人格之间的和谐。因此,精神人格的统一和和谐,心灵各组成部分的圆融整合,是生命的自然倾向,是个体完善的真正目标。自性化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和谐的人”。
荣格依据意识的两种形态、四种功能的不同组合,提出了其独特的人格类型说。其中揭示的内倾、外倾这一人格维度为后来多数心理学家所公认,现已成为现代心理学中划分人格维度最基本的标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节选自《班主任之友》之《荣格人格理论的德育意蕴》)
14.根据文中信息,对“力比多”这一概念的相关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力比多”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们身上的心理能量。 |
B.“力比多”是人们在问题产生时被集中运用到这些问题上的普遍的生物生命能量。 |
C.“力比多”是表现为人类情绪中的一种欲望,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需求。 |
D.“力比多”是一种表现于生长、生殖或其他活动的,能用于延续个人心理生长的创造性的生命力。 |
15.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等值原则”和“均衡原则”是指两种心理结构不等的心理能量会相互转化,从而在能量上达到等值或均衡。 |
B.“前行”是指在人格发展中能够使一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现象。 |
C.“退行”是指在人格发展中能够使一个人的心理能量从过分发达的心里功能中撤回,转而分配给其他功能,并使之得到发展的现象。 |
D.荣格将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段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后段是外界事物与内在精神的相互转化,使人的精神和谐统一的阶段。 |
16.下列表述与原文相关信息完全符合的一项是( )
A.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由于先天潜能的不平衡,可能导致某些功能特别发达,而其他功能则处于停滞状态。 |
B.荣格认为:人的心灵各组成部分的圆融整合,是生命的自然倾向,也是生命个体趋于完美的途径。 |
C.荣格认为:人格构建需要一定的心理能量来发挥作用,而衡量心理能量的尺度为“心理值”。 |
D.童年时代的梦想和意愿牢固地植根于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格的发展必然会起到阻碍作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人有两个“大脑”
王江
①在生命体的活动中,除大脑外,脊髓的作用也极其重要。如果把大脑比喻成生命指挥中心,那么脊髓便是大脑与四肢唯一的信息交换通道。但是,通常并不能把脊髓称作人的第二大脑。那么,人体内真有第二个大脑吗?对这一听起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问题,科学家得出的结论却出乎许多人意料——答案是肯定的。
②哥伦比亚大学的迈克·格尔松教授经研究确定,在人体胃肠道组织的褶皱中有一个“组织机构”,即神经细胞综合体。在专门的物质——神经传感器的帮助下,该综合体能独立于大脑工作并进行信号交换,它甚至能像大脑一样参加学习等智力活动。迈克·格尔松教授由此创立了神经胃肠病学学科。
③同大脑一样,为第二大脑提供营养的是神经胶质细胞。第二大脑还拥有属于自己的负责免疫、保卫的细胞。另外,像血清素、谷氨酸盐、神经肽蛋白等神经传感器的存在也加大了它与大脑间的这种相似性。
④人体内这个所谓的第二大脑有自己有趣的起源。古老的腔体生物拥有早期神经系统,这个系统在生物进化演变过程中变为功能繁复的大脑,而早期神经系统的残余部分则转变成控制内部器官如消化器官的活动中心。这一转变在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在胚胎神经系统形成最早阶段,细胞凝聚物首先分裂,一部分形成中央神经系统,另一部分在胚胎体内游动,直到落入胃肠道系统中,在这里转变为独立的神经系统,后来随着胚胎发育,在专门的神经纤维——迷走神经作用下该系统才与中央神经系统建立联系。
⑤不久以前,人们还以为肠道只不过是带有基本条件反射的肌肉管状体,任何人都没注意到它的细胞结构、数量及其活动。但近年来,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胃肠道细胞的数量约有上亿个,迷走神经根本无法保证这种复杂的系统同大脑间的密切联系。那么胃肠系统是怎么工作的呢?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胃肠系统之所以能独立地工作,原因就在于它有自己的司令部——人体第二大脑。第二大脑的主要机能是监控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观察食物特点,调节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分泌。十分有意思的是,像大脑一样,人体第二大脑也需要休息、沉浸于梦境。第二大脑在做梦时肠道会出现一些波动现象,如肌肉收缩。在精神紧张的情况下,第二大脑会像大脑一样分泌出专门的荷尔蒙,其中有过量的血清素。人能体验到那种状态,即有时有一种“猫抓心”的感觉,在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如惊吓、胃部遭到刺激则会出现腹泻。所谓“吓得屁滚尿流”即指这种情况,俄罗斯人称之为“熊病”。
⑥医学界曾有这样的术语,即神经胃,主要指胃对胃灼热、气管痉挛这样强烈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倘若有进一步的不良刺激因素作用,那么胃将根据大脑指令分泌出会引起胃炎、胃溃疡的物质。相反,第二大脑的活动也会影响大脑的活动。比如,将消化不良的信号回送到大脑,从而引起恶心、头痛或者其它不舒服的感觉。人体有时对一些进入胃肠系统的物质过敏就是第二大脑作用于大脑的结果。
⑦科学家虽然已发现了第二大脑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但目前还有许多现象等待进一步研究。科学家还没有弄清第二大脑在人的思维过程中到底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低级动物体内是否也应存在第二大脑等问题。人们相信,总有一天,科学会让每个人真正认知生命。
⑧为此,科学家发出呼吁:“爱护肠胃!爱护自己的第二大脑!”
8.下列有关“第二大脑”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第二大脑”能在专门物质的帮助下,独立于大脑工作并进行信号交换。
B.“第二大脑”拥有神经胶质细胞和负责免疫、保卫的细胞,以及一些神经传感器。
C.“第二大脑”与大脑一样,也需要休息,也会沉浸于梦境。
D.“第二大脑”最初是一些在迷走神经作用下与中央神经系统建立联系的细胞凝聚物。
9.下列不是“第二大脑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的一项是( )
A.“第二大脑”能观察食物特点,调节消化速度,控制消化液的分泌。
B.“第二大脑”能像大脑一样参加一些智力活动,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还会分泌出专门的荷尔蒙。
C.“第二大脑”在不良刺激因素作用下会发出指令,分泌出引起胃炎、胃溃疡的物质。
D.“第二大脑”能将消化不良的信号回送到大脑,从而引起恶心、头痛等感觉。
10.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老的腔体生物在进化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繁复的大脑,其神经系统残余部分则转变成控制内部器官的活动中心。
B.俄罗斯人所谓的“熊病”是人在精神极度紧张的情况下,第二大脑无法及时将不良信号传达到大脑的结果。
C.人体内具有第二个大脑,这并不能否定脊髓是“生命指挥中心”与四肢唯一的信息交换通道这一事实。
D.科学家呼吁人们要爱护自己的第二大脑,最直接的原因是,总有一天,科学会让每个人真正认知生命。
11.文中所谓的“第二大脑”与第⑥段中提到的“神经胃”是同一概念吗?请说明主要理由。(不超过30字)(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一11题。(12分)
思想的市场,就像股票市场一样,总是过火。某种思想风行起来后,先是得到合理的发扬,接着就过了头,支持者拜倒在“非理性的繁荣”之下。然后就是破灭。
起源于1979年至1980年撒切尔——里根改革时期的保守主义思想,在盛行了近30年后,目前正在衰落。看一看格林斯潘去年出版的《动荡的年代》,你就知道思想环境的变化有多快。格林斯潘在1987年至2006年期间担任美联储主席,他盛赞金融市场的魔力,斥责呼吁加强监管的人愚蠢。格林斯潘曾被视为大师,地位无比尊贵,以至于麦凯恩去年提议由格林斯潘领导一个税务改革委员会。但眼下格林斯潘的声誉正在下滑,而麦凯恩则摇身一变,充当起监管的拥护者。
当思想牛市崩盘时,就会发生这种思想倒戈。当前的金融危机可溯源到里根——撒切尔时代的三种核心思想:提倡拥有住房、放宽金融监管和强烈信奉市场。近30年来,这三种思想都发挥了出色的作用,增进了繁荣和自由。但这些思想走过头了,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引发了一场灾难。
次级抵押贷款是当前金融危机的核心问题,它助长了无力供房者的购房梦想。2005年4月,格林斯潘称赞次级抵押贷款帮助更多人拥有了住房,称之为“市场反应的代表,推动了我们国家整个历史上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作为里根——撒切尔改革的奇袭部队,投资银行家被容许拿他们的银行在这个新市场上押宝,因为监管者和政治家坚定地认为,市场具有神秘的自我调节机能。
其他具有里根——撒切尔时代特征的思想,包括私有化和促进民主等,同样经历了过火阶段。
撒切尔夫人的支持者最初提出私有化的想法时,被嘲笑为不切实际的梦想。但英国在航空公司和电信公司私有化上的初步成功,形成了蔓延至全球的风潮。而英国铁路私有化的失败,又产生了反冲作用。
同样,在保守主义时代开始时,海外战争在西方被视为过时的东西。但英国的福克兰群岛战争和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改变了这种情形。上世纪90年代,一系列成功的军事干预行动(第一次海湾战争、波斯尼亚、科索沃、塞拉利昂),使英美领导人对于动用武力变得更加随意,过于随意。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引起的恐怖情绪,将意味着思想的钟摆未来将摆向相反的方向。
促进民主的思想经历了类似的盛衰周期。苏维埃帝国解体被视为右翼普遍主义(这种主义认为所有人都渴望民主自由的市场制度)的终极证明。民主全球化的拥护者变得更加自信。在上世纪80年代为欧洲的反苏异议分子提供道义支持的政策,到2003年已变异为用武力向中东输出民主的政策。一种成功的思想再次从合理走到过头,并再次产生了反冲。
大胆的思想投资者现在应该保持警惕。不久之后,放松监管和促进民主之类的思想又将被看好。
(《参考消息》2008年10月10日有删节)
8.对文中的“保守主义思想”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起源于1979年至1980年撒切尔——里根改革时期。
B.核心思想是提倡拥有住房、放宽金融监管和强烈信奉市场。
C.政策上对内实行私有化,对外通过动用武力实行民主输入。
D.推崇金融市场的自我调节,反对加强金融市场监管。
9.最能准确概括作者认为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A.次级抵押贷款政策对无力供房者的购房梦的强大刺激。
B.对私有化、放宽金融监管和市场自我调节的过分鼓吹。
C.对外肆意地扩张,随意地使用武力,实行民主促进的政策。
D.格林斯潘等人的误导及投资银行家在新市场上的错误押宝。
10.下列不属于“思想的钟摆将朝相反方向摆动”依据的一项是
A.曾推动过社会繁荣和自由的保守主义思想,在盛行了近30年后,目前正在衰落。
B.英国在航空公司和电信公司私有化上的初步成功,使倡导私有化成了蔓延至全球的风潮。
c.被英国的福克兰群岛战争和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激励着肆意扩张的海外战争,正受到来自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引起的恐怖情绪的困扰。
D.上世纪80年代为欧洲的反苏异议分子提供道义支持促进民主的政策,在2003年变异为用武力向中东输出民主的政策后,再次产生了反冲。
1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
安徒生与他的童话世界
我们可以通过两条不同的道路进入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的众多童话作品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以及如何诞生的。在两条道路中,其中一条可以称之为“沙龙”,作家是成人中的一员,因此必须像成人那样做事,这意味着,他应该是一个严肃而理性的“艺术家”。但是在另一条路上,则是一个属于孩子的空间,在这里,他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在感情和想象力驱使下的老顽童,而在他的周围,同样也是有着这种思想的人。
当他身处沙龙中众多成人之间时,他更喜欢让自己置身于围坐成半圆形或马蹄形的听众前面。他不喜欢让别人坐在自己的身边,或是紧挨着坐在两侧,而且附近最好有一道门,这样,他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走。在沙龙里,他可以无拘无束地直接朗读自己的手稿或是书籍,这样,在对最终的用词造句进行详细推敲之后,一部完整的童话故事便最终出炉了。在
这里,他的听众可以全神贯注、平心静气地去审视安徒生的艺术作品。一些史料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这种场景:整个阅读会一般会持续1个多小时的时间,一大群成人和一两个孩子坐在安徒生的面前,当安徒生朗读童话故事的时候,已经着迷的孩子们会像老鼠那样一声不吭。
安徒生的阅读中的确浸透着一定程度的诱惑,把听众带到了时空中的另一个瞬间。在他的阅读中,似乎存在着某种其它读者根本无法具备的独特魅力。在沙龙里,如痴如醉的听众根本不可能踏踏实实地坐到椅子上,直到他停止朗读,迅速消失在隔壁的屋子里,独自一人或者和主持人安静地呆在那里,听众们方才觉醒过来。人们可以鼓掌,但是不得对朗读的内容进行辩论或是讨论。正如格斯特·布农维尔所言,这种朗读的目的并不是希望听众针对这些童话故事提出意见、建议或是指教,相反,而是作家借此机会,抒发心中的激情,同时,也是让自己的新故事做一个预演。既然是这样的话,交流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听众的人数以及他们的关注程度和笑声,尤其是掌声的力度和时间,都是作家衡量自己及其童话故事的尺度。在回到家里之后,对所有的印象加以评判,如果这个故事还没有出版,他将会进行最后的编辑和润色。
但沿着另外一条道路,一切都会变得迥然不同。沿着这条路———“孩子的房间”,我们将来到安徒生那个由童话故事编织起来的世界。但是与“沙龙”相比,在这条道路上,更有利于我们看到一个故事到底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在什么环境下诞生的。在孩子们的房间中,安徒生的唯一工具便是用来剪纸的纸张,而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他几乎从不按照自己写在纸上的作品去阅读,而是时时处处地追随着自己的想象力,漫无边际地去即兴创作。在这里,无论事情大小,只要能触动他的心弦,他的嘴里便会诞生出一个美妙的故事。而且,他会在一个全部由孩子组成的小群体中,肆意地去放纵自己的想象力。这种听众群体一般不超过两三个孩子,最好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的话,安徒生就可以像童话《在孩子们的房间里》中的祖父那样,把心中的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述给自己的孩子。这部小说写于1865年,书中的祖父是一个与孩子有着深厚感情的老人,在一个超然于现实之外的世界里,他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空间,于是,借助于一只烟斗、一只手套、一个旧花瓶以及胡乱散落在抽屉中的其它零星杂物,一部长剧便拉开了大幕。
一旦置身于孩子们的房间中,安徒生的想象力便会无比的强烈和丰富,他会在瞬间之内把任何事物都惟妙惟肖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可以说,纵观他的一生,这位作家都在发现并表达着各种各样的场景、人物和冲突,通过童话故事这种方式,让听众的思绪跨越房间的物理限制,自由自在地翱翔。如果安徒生开始讲述《拇指姑娘》中那个小田鼠的话,他马上就会和那些听故事的孩子一起在空气中挖出一个鼠洞,然后,他会爬进洞口,拜访田鼠一家,和慰问者一起,体验一下她那张用薄荷叶做成的稻草床,把自己的羽绒服送给田鼠作为见面礼,再看一看夜以继日吐丝织网的四只蜘蛛。思维敏捷的安徒生,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房间里展现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这里,他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创造力、他那孩子般的想象和心态,而这正是浪漫主义童话故事作家最希望得到的东西。
和培养“艺术诗歌”的沙龙相比,童话故事在孩子们的房间里当然更自由,它们可以在这里肆意地在生长。在沙龙里,安徒生要求所有成人和孩子必须做到衣冠整齐、专心倾听自己的朗读,与这种相对较为计策的安静气氛相比、在孩子的房间中,各利闲言碎语和荒诞之举都是容许的。孩子们的日常语言在安徒生的耳朵里,便是一首“自然的诗歌”,而他本人也会加入到这种漫无边际的胡扯和谈笑中。有人曾经说,他可以“把自己的声音调整为一种特殊的语调”,他总是能不可思议地在自己的童话中,让大自然的声音变得活灵活现。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许多童话故事不仅仅源于他对大自然的亲身体验,同时也是通过对人类天性的亲密接触,对自然的本原以及孩子房间中一切生命力的感知。无论是弯着腰看木偶剧的时候,还是在制作剪纸、花束的时候,或者通过玩具、歌曲和游戏,他都能打到灵感。很多零零散散的想法和小东西,即兴而发的口头故事,最终都会在这位成人作家的案上,变成一部精彩的著作。对于这个方面,只有在孩子们的房间里,我们才能找到他全部已出版作品的基本前提。在故事的讲述和听众之间,存在着一种亲密无间的桥梁,那是一种心声的共鸣,而不是像成年人的思维那样呆板乏味,让人昏昏欲睡——如同安徒生在庄园的沙龙和音乐房中朗读时那些挂在墙上的漫画一样毫无创意。
(选自《安徒生传》有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20.当作家是成人中的一员,这意味着,他应该是一个严肃而理性的“艺术家”。“严肃而理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本文概括回答。
21.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之所以魅力无穷、深受欢迎,结合本文看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22.安徒生的童话创作“时时处处追随着自己的想象力”,甚至“漫无边际地去即兴创作”,可是我们也知道“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那么,你如何看待“忠实于生活”和“在文学创作中发挥想象力”的问题呢?请就你认同的观点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一篇人物传记,完成15—17题。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他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他的确是蔡孑民先生而后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位教育家。”教育家傅任敢先生如是说。 “他”是谁?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他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
1931年底,他出任清华校长,可称得上受命于危难之时。在就职演说中,他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在治校方面,梅贻琦倡导“吾从众”的民主作风。他以京剧中的“王帽”自喻,把主戏让别人唱,并说“那是自己运气好,搭在一个好班子里,……”大家都说他是个只知有事,不知有“我”的人。他博采众议,无为而治。但又择善固执。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显然,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是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的,但他一意坚持唯实,不唯上。他还强调对学生的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1948年时局发生变化,是年底梅贻琦与一些名教授被当局接到南京。12月22日国民政府要梅贻琦出任教育部长,梅坚辞。据当时一起同行的张起钧教授回忆,梅贻琦在清华同学会上沉痛地表示:他身为清华校长,把清华弃置“危城”,只身南来,深感惭愧,怎好跑出来做官?这“表现了学人的风格,树立了师德的典范”。
身为校长的梅贻琦,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情。对“清华基金”,他更视为命根子。晚年的梅贻琦患病住院,无力支付医药费。而在他病桌旁始终有只从不离身的手提包。在梅贻琦去世后,夫人韩咏华打开包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在场者无不动容。
西南联大时期,闻一多被害,令他悲愤欲绝。梅贻琦为防止类似惨案发生,旋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和张奚若安排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他一面妥善安排闻一多的善后,一面向当局交涉追查凶手,向报界发表谈话,揭露特务的罪行。吴晗教授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梅贻琦一面拒绝,一面悄悄地通知吴晗离去。
梅贻琦爱生如子。他说:“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教坏的。”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梅贻琦完全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热忱。他以超人的冷静维持稳定局面。学生进城游行后,梅贻琦派卡车把同学接回。对当局逮捕、开除学生,他总想方设法予以保护。或通知可能要遭逮捕的学生立即离校。一次为掩护郭德远同学脱险,甚至同意把他藏在自己的汽车里偷运出去(未实施)。有学生被逮捕,他总费尽周折去保释。对梅贻琦与警察局周旋呵护学生的行迹,学生们模仿梅校长的口吻,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传闻可能有什么,恐怕仿佛不见得。”
梅贻琦在1941年曾说:“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是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负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吾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仁校友敢说一句‘幸告无罪’。”梅贻琦以他的智慧、务实精神和果断的态度,在那非常的岁月,保存了清华的元气,实现了他的理想。
梅贻琦曾亲自为清华校刊题写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他以毕生的实践,躬行了清华的校训,弘扬了清华精神。
(张昌华《曾经风雅》,有删节)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梅贻琦自比为京剧中的“王帽”,作为清华大学校长,乐于当师生的配角,既反映了他民主治校的作风,也表现了他为人谦逊的品格。 |
B.梅贻琦极力推行通才教育,认为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说明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都长于基本技能,而缺少尖端专门的技术。 |
C.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拟聘梅贻琦出任教育部长,梅贻琦坚辞不就,表现了梅贻琦对清华大学的挚爱和一个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 |
D.梅贻琦亲拟的清华大学校训反映了他注重德行的人才观,本文标题则突出了梅贻琦作为校长对清华大学的伟大贡献和巨大影响。 |
E.本文以“生斯长斯,吾爱吾庐”为纲,记叙了时势危难之际,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言行与功绩,表达了作者坚梅贻琦的崇敬之情。
16.“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应如何理解?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简要说说理由。
17.文章第十段记录学生模仿梅贻琦口吻编的一首顺口溜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