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第三专题中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柳岸”三字不是一般的写景文字,离别之人一见此景,就会想起别时之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杨柳岸”三字写别后之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
B.《蜀道难》前文引用了“ 五丁开山”和“六龙回日”这两个典故的作用是增加历史色彩并引人入胜。 |
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运用反衬、夸张的表现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
D.“槛菊愁烟兰泣露”一句运用正面烘托的方法,渲染周围景物的悲凉气氛,使抒情主人公的离别之苦更加突出。 |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
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对《登岳阳楼》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
对《蜀相》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开创,“济”扶助。 |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
对《再别康桥》前两节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①“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下面对“霸王别姬”一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A.这一段是著名的“霸王别姬”,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刻画项羽的形象。 |
B.首先正面描写项羽的悲歌和泪水。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慨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
C.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
D.然后还写到了“左右”的表现,从侧面衬托当时的气氛。随从的将士都哭了,“莫能仰视”说明项王即使哭时也威势逼人没人敢仰面看他。 |
下面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的形式是( )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A.比 | B.兴 | C.赋 | D.重章叠句 |
《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落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
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的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难一样,杜甫早已涕泪似横。 |
C.《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
D.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 |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乡 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A.月亮勾起诗人绵绵情思,故乡的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隐喻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
B.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说明故乡曾给诗人留下一些并不美好的回忆。 |
C.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表明“思乡之情” 永远鲜活,不会因人的老去而渐失。 |
D.全诗选取笛声、月亮、树等生动的意象,构成深沉而悠远的意境,表达出作者思乡的忧伤和苦闷。 |
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望舒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象征人的愁心。 |
B.《断章》诗中用几个简单的意象、词语,营造了两组优美的意境,构成了一种象征暗示境界,很好地承载了诗人深刻的哲学思考。 |
C.《雨巷》借江南小巷的阴沉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
D.《错误》一诗中,诗人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东风”等,从而一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 |
下列对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A.两首诗都讲究动词的锤炼,“击”“翔”“涌”分别准确传神地形容雄鹰的矫健勇猛、游鱼的自如轻快、排浪的气势和力量。 |
B.诗歌巧妙选用“万山”“漫江”“排浪”“大海”等阔大的意象,表现辽阔壮观的情境,凸显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
C.两首诗均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比喻,如“红遍”“碧透”“托住太阳”“摇曳着曙光”等,体现诗人浪漫主义的情怀。 |
D.诗歌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诗人的个人特色,但都表现了不同时代的有志青年坚定的信念和美好的社会理想。 |
下列对《琵琶行》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第六句描写冷月映照茫茫江水之景,烘托主客相别时凄凉、伤感之情。 |
B.第四句中“无管弦”呼应“忽闻水上琵琶声”,并为下文琵琶女出场作铺垫。 |
C.第三、四句交代人物活动:主客二人下马到船上,主人设宴饯别客人。 |
D.第二句用“枫叶”“荻花”等意象,营造了秋夜送客的慷慨悲壮的意境。 |
对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A.第一诗句中的“温柔”描绘了日本女郎的情态美,欲言又止,含情脉脉地低头鞠躬,贤淑,温存,庄重。 |
B.第二诗句中的“水莲花”是此诗的主要意象,诗人用它来衬托女郎在离情别绪的笼罩下难以忍受的内心痛楚,气氛孤单凄凉。 |
C.第三诗句运用了重叠的手法,写出了女郎的深情呼唤以及美好的祝愿。 |
D.此诗以“送别”为题刻画了女郎的形态和内心活动,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描写,更有缠绵的情志。 |
下列对《琵琶行》选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A.琵琶声大小、轻重、急缓、流滞、响止等旋律变化,是琵琶女心潮起伏的表现。 |
B.诗人连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一系列精妙的比喻,用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 |
C.诗人用旋律的变化写“滑”、“涩”两种音乐意境。“间关”之声如“莺语花底”般轻快流利;“幽咽”之声如“泉流冰下”般悲抑哽塞。 |
D.末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画龙点睛,诗人用环境描写做侧面烘托,留下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