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显示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五香反映带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显示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边县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氛围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不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湖带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怒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鸣鱼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1. |
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服,未必可称“国服”
雷 颐
在声势空前的“传统文化热”中,消失已几百年的“汉服”也被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为五彩缤纷的服装之苑增添了一个小小的“亮点”。“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此事本来无可厚非,然而,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达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却不能不令人深思;而有人进一步要求将汉服定为“国服”,则期期以为不可。
“衣服”本来的功能只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但在历史中又演化出了政治、审美的功能。在传统社会,服饰的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历代王朝都有《车服制》《章服品第》一类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早在周代即产生了比较完整的衣冠制度,自天子至大夫到士卿,服饰各有区别定制。至魏晋时期,王公贵族虽然“服无定色”,但仍有八品以下不得着罗、纨、绮等高级丝绢织物的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从唐高祖李渊起就正式颁布衣服之令,对皇帝、皇后、群臣百官、命妇、士庶等等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色彩、服饰、佩带诸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总之,中国古代服饰的核心是等级制度,衣冠服饰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任何人都不得僭越。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服饰,广大“引车卖浆者流”,绝不能像孔乙己那样穿长衫,只能如阿Q那样着短装。
以“夷狄”入主中原的满清王朝以血腥手段强迫汉人易服来表示对其“臣服”,服装成为对一个王朝的忠诚与叛逆问题,“穿,还是不穿”成为“生,还是死”的大问题。清王朝同时又秉承华夏“衣冠之治”的传统,同时制定了种种有关穿靴、戴帽、着装、佩饰的烦琐规定,维持等级森严的统治。
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大为盛行,服装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重要标志,在“文革”中几乎只有工作服、蓝中山装和绿军装成为被允许的“革命服装”。
改革开放是思想观点大解放,也是服装大解放,人们重新拥有了穿衣戴帽的自由。然而,现在一些“汉服”的提倡者却再度将服装政治化,提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恢复华夏服饰,重建衣冠上国”“是我们不断在寻找的民族归属感和文明标志的符号”,并且,主张将“汉服”定为“国服”,而“国服是一个国家的外在象征和代表,就像我们的黑头发、黄皮肤一样,是我们民族的标志。国服的确立,也意味着民族自信和自尊的确立。”
于是,服装问题重新上升到“爱国”“民族复兴”的道德、政治高度,在这种话语的隐喻中,不着汉服者自然居于“不爱国”、不参与“民族复兴”的道德和政治劣势。而且,主张将“汉服”立为“国服”者似乎忘记了,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虽然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不应当是完全平等的吗?
千百年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们才逐渐摆脱了“服饰政治化”观念,服饰成为个性表达、选择的最好形式之一。今天,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的否定。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汉服与西装、中山装、短裙牛仔、中国其他民族服饰等各色服装纷然杂陈,供人平等选择,诚然为社会多元、进步的标志之一。
不能说明“汉服,未必可称‘国服’”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现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令人深思。 |
B.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服饰,普通百姓与之无缘。 |
C.人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逐渐摆脱了“服饰政治化”观念,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的否定。 |
D.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虽然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应当是完全平等的。 |
下列说法,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的是( )
A.在传统社会,衣服的功能不再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其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 |
B.历代王朝都有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对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诸方面的规定也最为详细。 |
C.服装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重要标志,是历史上“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延续和具体表现。 |
D.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汉服已消失了几百年,汉服提倡者将它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毫无意义和价值。 |
请分析概括这篇文章基本的行文思路。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鸟巢”为何东西高南北低?
国家体育场“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是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设计的巨型体育场。它就像是用树枝般的钢网,把一个可容10万人的体育场编织成的一个温馨鸟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鸟巢”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央区平缓的坡地上,场馆设计如同一个容器,高低起伏变化的外观可产生戏剧性和震撼性的视觉冲击力。“鸟巢”是建筑、体育、艺术完美的统一。
美轮美奂的“鸟巢”,为什么东西两头高,南北两头低,远远看过去就像一个大元宝?这是因为运动赛场具有方向性的缘故。大凡比较正规的足球场,一般都是南北走向。因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故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假设足球场是东西走向,如果在上午比赛,日出东方,则整个上午太阳都在偏东的方向,太阳光就会直射向东进攻的运动员,把运动员的眼睛照得眼花缭乱;如果在下午比赛,日落西山,则整个下午太阳都在偏西的方向,太阳光就会正对向西进攻的运动员,把运动员的眼睛晒得直冒火花,运动员就不敢往上看。这当然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
因此,只有足球场是南北走向的时候,太阳光才是从运动员的侧面照射过来的,运动员才能避免受到太阳直射,不至于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同样的道理,田径运动场也应该是南北走向,这样南北向的跑道就长些,东西向的跑道就短些,尽量避免运动员在东西方向上受太阳光的影响。
另一方面,如果运动赛场是南北走向,那么东西方向看台观众的视线是均衡的,因为观众可以均衡地看到两端的比赛情况,所以在东西方向应该布置更多的座席,而南北方向的座席应该相对布置少一些。这样一来,东西两个方向留出来的空间就肯定多些。南北两个方向自然留出来的空间就少些。“鸟巢”东西方向有6层看台,南北方向是5层看台,所以它东西两头就高起来(最高为68.5米),南北两边就低了下去(最低点为42.8米)。另外,东西两头高还可以尽量遮挡一部分上午和下午的太阳,最大限度地减少太阳光对运动员的干扰。
“鸟巢”人性化的设计和独特的外观造型,使它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不论是近看还是远观,都将给人留下与众不同的、永不磨灭的形象。它完全符合国家体育场在功能和技术上的需求,又不同于一般体育场建筑中大跨度结构为主体的设计手法。体育场的空间效果既具有前所未有的独创性、艺术性和实用性,而又大度、简洁、典雅,成为世界奥运史上的经典之作。
关于“鸟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鸟巢”是中外建筑师合作设计的巨型体育场,是建筑、体育、艺术的完美结合。 |
B.“鸟巢”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央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也是世界最大的体育场,可以容纳10万观众。 |
C.把奥运会主体育场设计成一个温馨“鸟巢”形状,寄托了全球人类和睦共处的美好希望。 |
D.“鸟巢”不仅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世界奥运史上的经典之作。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央区平缓的坡地上,其空间效果具有前所未有的独创性。整个体育场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格状的构架,外观看上去就仿若树枝织成的鸟巢,其灰色矿质般的钢网以透明的膜材料覆盖,看台是一个土红色的完整的没有任何遮挡的碗状造型。“鸟巢”完全符合国家体育场在功能和技术上的需求,又不同于一般体育场建筑中大跨度结构和数码屏幕为主体的设计手法。形象完美纯净,外观即为建筑的结构,立面与结构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撑起“鸟巢”的铁骨钢筋的是一种叫做Q460的钢材。Q460是一种低合金高强度钢,它在受力强度达到460兆帕时才会发生塑性变形,这个强度要比一般钢材大,因此生产难度很大。这是国内在建筑结构上首次使用Q460规格的钢材,而这次使用的钢板厚度达到110毫米,也是以前绝无仅有的。另外,体育场外壳采用可作为填充物的气垫膜,使用这种膜后,体育场内的光线不是直射进来的,而是通过漫反射,使光线更柔和;由此形成的漫射光还可解决场内草坪的维护问题,阳光可以穿过透明的屋顶满足室内草坪的生长需要;同时也使屋顶达到完全防水的要求,有为座席遮风挡雨的功能。体育场内共设置十万个座席,这些座席环抱着赛场的收拢结构,上下层之间错落有致,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和赛场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米左右。其中20000个临时座席分布在体育场的最上端,且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清楚地看到整个赛场。
更为匠心独具的是,“鸟巢”把整个体育场室外地形微微隆起,将很多附属设施置于地形下面,这样既避免了下挖土方所耗的巨大投资,而隆起的坡地在室外广场的边缘缓缓降落,依势筑成热身场地的2000个露天坐席,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并再次节省了投资。
整个建筑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陶瓷的纹路、红色的灿烂与热烈,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相融在一起,具有不可思议的戏剧性和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许多看过“鸟巢”设计模型的人这样形容:那是用树枝般的钢网把可容10万人的体育场编织成一个温馨的鸟巢!它是用来孕育与呵护生命的“巢”;同时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下列各项不能体现“鸟巢”在建筑设计方面匠心独具之处的是 ()
A.体育场使用特殊材质的Q460钢架形成网格状的构架。 |
B.体育场外壳采用可形成漫反射且能够防水的气垫膜。 |
C.体育场以外部的钢灰色和内部的土红色为主要色调。 |
D.体育场室外地形微微隆起,附属设施置于地形下面。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鸟巢”在设计上追求独创性,所以没有一般体育场的大跨度结构和数码屏幕。 |
B.因为“鸟巢”的外壳以透明的膜材料覆盖,所以称其“外观即为建筑的结构”。 |
C.按照设计,在“鸟巢”里,观众无论坐在哪一个位置看比赛,效果都是一样的。 |
D.“鸟巢”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以及对外部空间的利用,都出自建筑者的独特设计。 |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体育场的外观之所以设计成“鸟巢”造型,主要是为了追求其空间效果上的独创性,在技术层面则并无特别意义。 |
B.“鸟巢”的整体设计和内部构造都充分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符合2008年北京“人文奥运”的理念。 |
C.“鸟巢”所具有的“戏剧性”和“震撼力”主要是来自于它身上所体现出的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 |
D.无论是作为体育场馆而言,还是作为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建筑而言,“鸟巢”都具有非比寻常的价值和重大的意义。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联合国发出全球海水变酸警告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主办的一次研讨会上,与会的多国科学家警告说,全球海水的二氧化碳含量正在上升,从长期影响来看,它会导致海水的酸度增加。在此之前,美国《科学》杂志今年7月份发表文章指出,过去200年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近一半已溶解到海洋中,致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影响海洋生物的骨骼和外壳生长的能力。
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执委秘书、教科文组织理总干事伯纳尔日前对此表示,全球海洋正在变酸的结论是科学家通过对世界各地海水监测研究后得出的,同时也被许多科学研究所证实。教科文组织正是基于这些科学研究发出海水变酸警告的。
伯纳尔指出,从近十年科学家对海水的监测研究结果看,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确实上升了,如果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再持续增加50年,我们将面临严重的后果。酸化的海水会使许多海洋生物无法生存,这些海洋生物的消失会破坏海洋食物链,从而以人们现在还无法理解或预测的方法改变海洋,改变地球化学构成。
他进一步解释说,如果全球海水进一步变酸,在高纬度地区,海水分层的现象将更为严重,海水表层的营养物质和含量将进一步减少,浮游植物将有更多的日照时间,这一切都将影响海洋生物生态构成。在酸度比较高的海水中,许多有壳类海洋生物将无法生长和繁殖。如果再加上海水温度的提高,将对珊瑚礁构成严重的威胁,到这个世纪末,珊瑚礁将完全消失。
伯纳尔强调,海水变酸将是一个自然发生与漫长的过程。他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使海水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引起海水酸度的增加,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不过,海洋中二氧化碳长期的积累才会产生海水变酸的效果,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伯纳尔同时表示,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是一件对人类有利的事情。但是,海洋吸收二氧化碳是有限度的。此次会议的有关报告指出,海洋每年可能收1/3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据估算,海洋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大约有2000万到2500万吨。应该说,目前海洋还处于一个缓冲区阶段,也就是说,海洋能既吸收二氧化碳,又不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海洋具有很强的缓冲特性。海水真正变酸之前,还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否则的话,地球的气温会上升得很快。
伯纳尔还强调,为了准确了解海水变酸对海洋生物、对环境的长期影响,科学家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包括什么时候海洋表层的海水将不再吸收二氧化碳,而是把二氧化碳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在什么情况下,海洋的深层海水将把表层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解析出来,带入深海水流循环,从而使表层海水重新具有吸氧能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帮助人们达到更好地保护海洋的目的。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节)
不完全属于伯纳尔指出的海水进一步变酸后“我们将面临严重的后果”的一项是( )
A.海水进一步变酸会使许多海洋生物无法生存,从而破坏海洋食物链,改变海洋和地球化学构成。 |
B.海水分层现象将加剧,表层的营养物质和含氧量将减少,浮游植物日照时间会更多,从而影响海洋生态构成。 |
C.将影响海洋生物的骨骼和外壳的生长,有壳类海洋生物将无法生长和繁殖。 |
D.海水进一步变酸加上海水温度提高会对珊瑚礁构成严重威胁,到这个世纪末,珊瑚礁将完全消失。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文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海水变酸的警告的原因之一。 |
B.从近10年科学家监测研究结果看,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再持续增加50年,海水才会变酸。 |
C.海水变酸虽然有其弊端,但对人类也有好处,它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 |
D.海水变酸是一个自然发生与漫长的过程,它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也是长期的。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继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会加剧海水变酸的速度。 |
B.目前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还很强,还有很大的潜力。 |
C.海水可以将吸收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或者解析到深层海水里。 |
D.人们对海水变酸这一现象还缺乏更深入的了解。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火星地球化
①现在的火星是一颗异常寒冷、充满敌意、遥远而又贫瘠的行星,其表面除了沙尘就是大块的石头。火星大气压力和表面大气温度极低,缺乏自由的氧和液态水,有毒气体的浓度却很高,辐射水平也高得致命,这些都使得生命几乎完全不可能在火星上存在。
②不过有证据表明,虽然现在的火星环境非常恶劣,但是它过去曾经有过一个巨大的北部海洋,有过大量的流水,还有过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浓密的大气层。正是基于这些发现,一些科学家开始考虑是否能通过人工干预来让火星恢复成可居住即可供生物利用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火星地球化”。
③借鉴地球大气演化的历史,科学家提出,首先要建设像地球寒武纪时期的大气世界,恢复火星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气,恢复它的可居住状态,让陨击坑成为湖泊,让火星表面流水潺潺;然后是建设现代地球的大气世界,种植花草树木,让荒芜、干燥的火星原野和山坡上鲜花遍地、绿树成荫,绿色植物制造出氧气,最终让地球移民在飘浮着白云的蔚蓝色火星天空下生活。
④科学家认为,火星与地球犹如“一母所生”,同宗同源,诞生的时间也相同,地球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应当可以反映火星的历史。在地球历史上,存在过两种明显不同的可居住条件:前寒武纪的居住条件和今天的居住条件。在大部分前寒武纪时期,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氮的含量很少,可供呼吸的氧含量更少,那是地球的原始大气。这样的大气不适于人类呼吸,但能满足当时大量的植物和微生物的需要。在今天,地球大气中有77%的氮、21%的氧,而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其他成分只占2%。地球大气中的氮提供了充足的缓冲气体,而氧则满足了人类的呼吸需求。
⑤如果向火星大气注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可以想象火星大气此后至少对植物和微生物来说是好的,犹如几十亿年前的地球大气那样。但是人类耐受二氧化碳的能力很低,如果人暴露在二氧化碳中,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因吸入高剂量的二氧化碳而头晕、不省人事甚至死亡。
⑥“火星地球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向火星移民,这需要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仅增加火星大气压力和表面温度就可能需要几十年,而在这当中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做很多艰苦的工作。
从原文看,与“火星地球化”没有直接关系的一项是 ( )
A.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让火星恢复成可居住即可供生物利用的状态。 |
B.有证据表明,过去的火星曾经有过一个类似于地球寒武纪时期的大气世界。 |
C.借鉴地球大气演化的历史,并且向火星大气注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
D.在火星上先建设像地球寒武纪时期的大气世界,再建设现代地球的大气世界。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现在的火星表面,环境非常恶劣,使得所有生命几乎完全不可能在上面活动。 |
B.大部分前寒武纪时期,地球原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满足了植物和微生物的需要。 |
C.地球和火星的历史存在着联系,参照地球的历史有可能恢复火星的可居住状态。 |
D.人类有智慧改变火星的恶劣环境,但仅仅恢复火星的二氧化碳大气也会很困难。 |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寒武纪时期的原始大气并不适于人类呼吸,因此那时的地球上可以有很多植物和微生物,但没有出现人类。 |
B.作为人类艰苦工作的结果,地球化后的火星环境会优于现有的地球环境,而且不会出现环境污染及其威胁。 |
C.改造火星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但对可能的人类移民而言,火星大气中不能含有过量的二氧化碳。 |
D.星际移民是“火星地球化”的终极目标,这昭示了人类现有生存环境面临危险的巨大严重性和紧迫性。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个前沿课题——如何利用“虫洞”作为太空旅行的捷径。让太空人能在瞬间纵横宇宙。早在64年前,爱因斯坦就提出有关“虫洞”的理论。虫洞能扭曲空间,是宇宙的隧道,可以使原来相隔亿万里的地点变得近在咫尺。
不过,物理学家一直认为虫洞的引力过大,足以毁灭所有进入它的东西,因此不可能用于宇宙旅行方面。新的研究却发现,虫洞的超强力场可以通过“负质量”来中和,吸去周围所有的能量。“负质量”曾被认为只存在于理论之中。不过,最近这个观念已被打破,因为美国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已经成功地证明,“负质量”存在于现实世界。根据维瑟领导的另一队研究人员的计算,“负质量”可以用来控制虫洞。他们指出,“负质量”能扩大原本细小的虫洞,使之足以让太空船穿过。
他们的研究结果引起美国太空总署的兴趣。太空总署正在考虑拨款资助有关研究。其发言人表示,虽然研究可能需要许多年,但是潜在的回报实在太大。他说:“这些研究会带来人类航天史的革命,使我们最终可以进行星际旅行。现在我们被困在地球上,要行至最近的另一个星座,需要数千年时间。未来的太空人却可以通过虫洞,在一瞬间到达如此遥远的地方。”
不过,许多科学家仍然对“虫洞旅行”持保留态度。他们指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所制造的“负质量”其实极其微量,要动用最精密的仪器才能勉强探测到。他们认为,要制造足以中和虫洞的“负质量”是几乎不可能的。
下列关于“虫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虫洞能使宇宙中原本相距遥远的两地变得相近,是因为它能扭曲空间。 |
B.虫洞具有超强力场,它产生的巨大的引力,能毁灭进入虫洞的物体。 |
C.虫洞是宇宙隧道,它原本是比较细小的,太空船无法通过。 |
D.虫洞中有“负质量”,当它达到足够量时,可以中和虫洞的引力。 |
对第二段的主要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虫洞的超强力场引力太大,足以摧毁太空部,因此不可能用于宇宙旅行。 |
B.“负质量”存在的事实打破了“负质量只是在理论上存在”的观念。 |
C.“负质量”的发现,为消除虫洞引力,扩大虫洞空间,从而实现“虫洞旅行”提供了可能性。 |
D.“负质量”具有中和虫洞超强力场、消除虫洞引力,以及扩大虫洞的作用。 |
下列对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负质量”来消除虫洞引力和扩大虫洞空间,这是实现“虫洞旅行”的必要条件。 |
B.科学家们虽然对“虫洞旅行”持不同态度,但都承认虫洞和“负质量”的存在。 |
C.因为目前科学家们只能制造极其微量的“负质量”,所以要实现“虫洞旅行”还需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 |
D.美国太空总署之所以考虑拨款资助有关虫洞的研究,是因为它具有极大的经济回报。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为尼古丁“洗冤”
尼古丁真是香烟中的最大“杀手”吗?最新科研结果颠覆了这一传统论断。中国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尼古丁非但几乎没有神经毒性,还可防治帕金森氏病和老年痴呆症。科学家正在为尼古丁申报相关药物的发明专利。
长久以来,存在于香烟中的尼古丁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神经毒素,可引起心、肺、眼、肾等多种疾病。但最新实验表明,尼古丁虽能使人上瘾,神经毒性却极小。据领衔该课题的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赵保路教授介绍,他们每天给小鼠喂食相当于一般吸烟者(1-2包香烟)的尼古丁长达5个月,小鼠未出现任何异常。
同时,另一现象引起科学家的兴趣:流行病学统计显示,吸烟者患帕金森氏综合征和老年痴呆症的概率远低于不吸烟者。为此,赵保路带领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尼古丁居然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与诱发帕金森氏病的6-羟多巴胺,以及导致老年痴呆症的β淀粉样蛋白是“死对头”,能够抑制它们对脑细胞的损伤,而且使患老年痴呆症的转基因鼠脑中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明显减少。以上研究结果已经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
那么,谁是香烟中真正的健康“杀手”?赵保路课题组经多年研究发现,卷烟烟气中的自由基、亚硝胺等主要有害物质,才是“真凶”——它们能导致人体组织和细胞的氧化,促发癌症等疾病。
科学家又发现,素有“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最好饮料”之称的茶,能有效消除卷烟烟气中的有害成分。赵保路介绍说,茶叶中含茶多酚等有机物质450余种,无机矿物质超过15种,具有杀菌、解毒的特殊功能。
通过把茶的功效与卷烟嫁接,也就是将茶叶制成茶质滤棒,卷烟烟气中的主要有害成分自由基能降低30%左右,亚硝胺降低10-25%、苯酚类降低20%左右。赵保路课题组正就此继续研究,以取得更好效果。
另外,茶叶中的香气物质还使卷烟产生清香怡人的香气,对吸烟者口腔和上呼吸道有消炎作用,减少痰量,对部分人群还有戒烟作用——对“瘾君子”而言,可谓一举两得。同时,茶质滤嘴能自然降解有害物质的飘散,十分环保。
不过,科学家仍严正警告:吸烟有害健康,无论如何减小危害,最好的办法仍是远离烟草。
对“尼古丁”作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尼古丁被中国科学家“洗冤”,它除可使人吸烟上瘾外,有利而无害。 |
B.尼古丁不但神经毒性很小,还可防治帕金森氏病和老年痴呆症。 |
C.尼古丁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与诱发帕金森氏病的6-羟多巴胺,以及导致老年痴呆症的β淀粉样蛋白是“死对头”。 |
D.尼古丁能够抑制有害物质对脑细胞的损伤,而且使患老年痴呆症的转基因鼠脑中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明显减少。 |
下列对“茶”的功能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茶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最好饮料。 |
B.茶能有效消除卷烟烟气中的有害成分,具有杀菌、解毒的特殊功能。 |
C.茶叶中的香气物质对吸烟者口腔和上呼吸道有消炎作用,可减少痰量。 |
D.茶制成茶质滤嘴,能自然降解香烟中的有害物质,收到极好的环保功效。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防止帕金森氏病和老年痴呆症,我们可以用吸烟来解决。 |
B.对所有“瘾君子”而言,可以通过吸带有茶质滤嘴的烟来达到戒烟的目的。 |
C.将来科学家研制出来更好的茶质滤嘴,人们就可以尽情地喷云吐雾,不用担心吸烟有害健康了。 |
D.尼古丁非但不是香烟中的最大“杀手”,它对人体还有很大益处,完全有可能成为预防帕金森氏综合征和老年痴呆症的“良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造太阳”的原因
“人造太阳”,就是模仿太阳上时刻都在发生的核聚变。核聚变就是两个原子核相聚、碰撞,结合成一个新的原子核的过程。氢的两个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生成一个氦原子核,同时释放出一个中子,伴随着大量伽马射线和中微子等物质,这意味着质量的亏损。根据爱因斯坦那个著名的质能方程式E=mc2,质量的亏损意味着能量的释放———两氢同位素的聚变大约能够释放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末,各国对核聚变多途径的研究完成了“原理性探索”,到70年代末,苏联专家制造的托卡马克装置成为磁约束聚变的主流,国际核聚变研究开始集中到托卡马克装置的研发和实验。美、欧、日、中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装置进行实验。然而,托卡马克建堆需要三个要素:“高温度、高密度和足够的能量约束时间。”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些条件才逐渐接近或达到这三个要素,核聚变发电的可行性才得到证实。
1938年,德国科学家贝特·魏茨泽克独立地推测太阳能源可能来自它的内部氢核聚变成氦核的热核反应,这甚至早于核裂变模型的提出。然而,与能够在室温下进行的裂变不同,聚变发生需要巨大能量。这是因为当两个带正电的氢原子核靠近的时候,根据“同性相斥”的原理,相互间的斥力将阻碍聚变的发生。要克服这种阻碍,只有两种途径;强大的引力,或上亿度的高温。然而,地球上并不具有太阳那样强大的引力场。因此,要想在地球上实现核聚变,只能依靠上亿度的高温。
不过,这又带来了新麻烦:如此高温下,核聚变燃料就成为等离子体,在等离子体状态下,物质微粒的运行更难以捉摸。而实现可控制的核聚变,就必须约速这些“乱跑”的等离子体。那么,怎样在高温下约束等离子体的运行?20世纪40年代末,苏联科学家提出了“磁约束”概念,即通过强大的磁场形成一个封闭的环绕型磁力线,让等离子体沿磁力线运行。根据这一原理,苏联科学家于1954年制造了第一个“环形磁约束容器”装置—托卡马克(Tokamak)。
新的总是又出了:要约束这些能量巨大的等离子体,就必须要强大的磁场;而强大的磁场需要强大的电流。根据电学方程,电流遇到电阻会产生热量。事实上,以往的核聚变实验装置,大多是因为这一过程产生大量热量而只能脉冲运行,并且耗电巨大。怎样避免这一缺陷?1912年,荷兰物理学家开默林·昂内斯在偶然间发现,他的水银样品在低温4.25K左右时电阻消失。他将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这一发现。这一发现,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物理领域。在解决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的散热问题时,科学家们想到了超导。
下列关于“核聚变”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核聚变就是两个原子核相聚、碰撞,结合成一个新的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
B.氢的两个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生成一个氦原子核,就是发生了核聚变。 |
C.核聚变发生时会释放出一个中子,伴随着大量伽马射线和中微子等物质,出现质量亏损。 |
D.克服原子核之间的斥力发生核聚变,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强大的引力和上亿度的高温。 |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人造太阳”的基本原理,就是模仿太阳上时刻都在发生核聚变
B.氢的两个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能够释放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C.超导电性是荷兰物理学家开默林·昂内斯于1912年间偶然发现和命名的。
D直到上世纪90年代,核聚变发电的可行性才得到证实。
下列说法不属于实现人工可控核聚变的难题的一项是
A.怎样克服原子核之间同性相斥的阻力。 |
B.怎样的高温下约束成为等离子体的核聚变燃料的运行。 |
C.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存在的散热和耗电巨大的问题。 |
D.怎样让核聚变像核裂变一样在室温下就可以发生。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基是
A.上世纪70年代以后,美、欧、日、中对核聚变的研究集中到托卡马克装置的研发和实验。 |
B.魏茨泽克推测太阳能源可能来自它的内部氢核聚变是研制“人造太阳”最初的理论基础。 |
C.“人造太阳”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研制成功,可为人类带来巨大的能量和持续的温暖。 |
D.从1912年起,各国科学家就开始研究核聚变,并设法研制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神秘的人体“天网”
前不久,德国科学家在观察人体免疫系统对付细菌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在那些被人体灭菌勇士白血球杀死的细菌周围,经常会看到一些丝状体物质。后来他们发现,这些丝状物总是在细菌进入人体后,很快就出现在细菌周围。它们相互缠绕,构成了网。这些网就像蜘蛛网那样,能够迅速把细菌横七竖八地粘在上面,从而将细菌擒拿。随后,这些网就密切配合人体白细胞里的其他物质,把被擒拿的细菌毒杀或者吞吃掉。
更为奇特的是,这种由丝状体物质构成的网还能对人体内健康的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实验发现,在对付病毒的战斗中,有一种细胞分泌出来的蛋白酶在同细菌作战的时候,有时候会伤及无辜,对人体健康细胞造成伤害。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伤害事件的发生,这个网凭借自身的粘性,主动把这些蛋白酶集中到病菌密集的局部地方,帮助它们认准来犯之敌,同时避免误伤健康细胞。
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由丝状体物质编成的网,在发挥完杀敌和护体作用后,就自行化解,神秘地消失了。 为了搞清楚人体免疫系统内部发生的这一神奇现象,德国科学家把目光锁定在了一种叫做中性粒细胞的身上,因为“天网”总是出现在它们周围。在电子显微镜下,德国科学家对一群中性粒细胞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在有细菌的环境里,会马上被唤醒并向细菌围拢。当它们靠近细菌后,先前没有出现的“天网”不久便悄然出现了,但在没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则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唯独不见“天网”的踪影。
德国科学家通过细致观察和辨认,最终揭开了谜底。原来,白血球里的中性粒细胞在发现细菌入侵的敌情后,会马上奔赴疆场,与细菌拼杀。在与细菌拼杀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便自行“剖腹”解体,从体内抛出丝状体物质。众多勇士的丝状体物质缠绕在一起,就构成了细菌难逃的“天网”。让人惊讶的是,构成“天网”的丝状体物质,恰恰就是隐藏在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
前不久,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不孕症与“天网”有神秘联系。研究人员在对母马进行人工授精的过程中发现,中性粒细胞在母马体内遇到人工输入的公马的精子时,也会抛出“天网”,将精子捕获。中性粒细胞为什么要阻挡精子呢?原来有的精子本身携带有细菌,这使得中性粒细胞误以为它们都是细菌,所以只好六亲不认,统统将其拿下。还有一种很难找到症结的疾病,也和人体“天网”有关。这种病叫做先天性黏液稠厚症,它的特点是人体肺部的分泌物过于黏稠,很容易堵塞人的呼吸通道,使人断气而亡。奇怪的是,那些分泌物中总是有数量极大的DNA。长久以来,医学专家只知道这种疾病肯定和基因有关,但其中的疾病原因总是弄不清楚。现在,他们才明白,这很可能是中性粒细胞在肺部抛出的“天网”过密、过多所导致的。
但科学家认为,人体“天网”的发现,现在只是一个开端,因为人体“天网”本身还有许多谜题待解。
(选自《大科技》2007年第5期)
下列对“天网”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像蜘蛛网那样,能够迅速地把细菌粘住,将细菌擒拿的丝状体物质。 |
B.具有追踪病菌和吞噬、毒杀病菌的能力的中性粒细胞。 |
C.就是隐藏在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构成的细菌难逃的“天网”。 |
D.由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构成的组织系统,有杀敌护体作用,会自行化解。 |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避免或减少蛋白酶给人体细胞造成的伤害,“天网”会把病菌集中到密集的局部地方。 |
B.由DNA编织的“天网”要配合人体白细胞里的其它物质才能把擒拿的细菌毒杀或者吞吃掉。 |
C.前不久,美国研究人员在对母马进行人工受精的过程中发现不孕症就是由“天网”造成的。 |
D.中性粒细胞在肺部抛出的“天网”过密、过多,导致人患上了一种叫做先天性黏液稠 |
厚症的疾病。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前人们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但对DNA织“网”杀敌的本领以前却 未发现。 |
B.人的不孕症问题很可能也是由女性体内的中性粒细胞抛出的“天网”导致的。 |
C.把细菌一网打尽之后,“天网”又是怎样神秘消失的等问题还是个迷,有待于科学家 们进一步研究。 |
D.随着人体“天网”的发现,科学家找到了新的方法来治疗和预防不孕症及先天性黏液稠厚症。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盲人可重见光明
今天的一项治疗失明的技术为更多的盲人带来了希望。
数十年来研究人员都在寻找一种能替代覆盖在眼睛后面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的方式。以治疗眼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和黄斑视力退化。方法之一就是寻找一种视细胞,移植进眼睛后,使其能正常感光。为了能找到这种类型的细胞,美国密执安大学的阿纳德·斯瓦鲁普和英国伦敦大学的罗宾·阿里等人进行了长期研究。他们在小鼠胚胎孕育和出生后能正常产生光受器的不同时期,从视网膜提取细胞,然后把这些细胞注入成年鼠的视网膜中,并计数有多少新的光感受器能够生长出来。
他们发现,把从出生后最初几天的小鼠提取的视网膜细胞移植到成年鼠后能产生最多的新的光感受器,而且能与视网膜正确的相连接。这些细胞最终注定要成为光感受器。但是还没有完全发育成视杆细胞,后者感知暗光。
随后,研究人员在眼科医院进行试验,把这些细胞移植进部分眼盲的成年鼠眼中,结果改善了这些盲鼠的视力,成年鼠的瞳孔对光有了反应。参与这次研究的眼科医生罗伯特·麦克拉伦认为这对于盲人和各种原因失明的人是一个极大的福音。因为,他们都有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重见光明。
不过,这项技术要从小鼠转移到人还存在很多因难。比如,很难获得相同的人的细胞供移植,因为这样的细胞需要从3—6月的胎儿身上提取。但是,研究人员认为,这个难题可以从两方面来解决。一是从人的成年干细胞培养适宜的视网膜细胞。二是从胚胎干细胞培养视网膜细胞。
在以前有过这方面的许多研究。一些研究人员还把动物胎儿的全部视网膜移植到成年动物眼中。这种方法在对人的试验中有较好的结果。但是,移植完整的视网膜并不能恰当地融入到受者的破损的视网膜中,而移植干细胞也不能有效产生新的光感受器或恢复视力。所以,移植胎儿视网膜细胞可能是迄今所有这方面研究中最好的一种。
麦克拉伦认为新生儿或胎儿的视网膜细胞更适宜移植,因为他们刚刚从干细胞向前发育了一步,成为一种定型的细胞,因此能从一个眼睛移植到另一个眼睛。而且由于其新生的特点,可以在移植后继续生长为光感受器。
这一研究结果同时也为其他医疗项目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过去医学界曾认为干细胞移植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因为干细胞可以分化生成各类组织细胞。但是,这项研究证明新生成的细胞才是理想的移植细胞,因为它们已经长成某种类型,已经定性,而且又由于是新生成的,具有定向生长的能力,所以比干细胞移植更直接、更有效。
(选自《百科知识》2007.4)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文理论,对于治疗脊髓损伤疾病而言,把新生儿刚长成的脊髓神经细胞,移植到病人的脊柱中,比移植干细胞更直接和更有效。 |
B.目前,运用视网膜细胞移植的技术,可以使失明的盲鼠完全恢复原来的视力。 |
C.只要解决了如何获得人的相同的可供移植的细胞问题,通过移植视网膜细胞使盲鼠重见光明的技术就可以成功地运用于人类了。 |
D.新的研究已充分证明,移植胎儿的细胞治疗疾病,比移植新生儿的细胞效果更好。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过去医学界认为移植干细胞才是最好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但目前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
B.几十年来研究人员都在寻找一种能替代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的方式,以治疗眼病,在所有这方面研究中,移植胎儿视网膜细胞是迄今最好的一种。
C.视网膜细胞移植成功至少应具备两点:一是能产生新的光感受器,二是能与视网膜正确的相连接。
D.经过试验,把胎儿完整的视网膜移植到成年盲人的眼中尽管结果不错,但也存在着不能恰当地融人等问题。
7.下列属于美国的阿纳德·斯瓦鲁普和英国的罗宾·阿里等人研究内容的一项是
A.从人的成年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培养视网膜细胞。
B.把小鼠胎儿的视网膜全部移植到成年盲鼠眼中。
C.将小鼠的干细胞移植到成年盲鼠的视网膜中。
D.将新生小鼠的视网膜细胞移植进成年盲鼠眼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耶路撒冷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首次公布了《老鼠骨骼断层扫描图》,图中清晰地展示了老鼠骨骼结构的细部特征,包括极微小的骨骼,其精确程度到毫米。如果把老鼠按比例放大并舒展开来的话,那么除了脸部、足部和尾巴外,老鼠的骨骼结构同人类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此外,在病理上,老鼠和人类的骨细胞也有很多的共同之处。
英美科学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老鼠基因密码链的长度与人类比较,老鼠为25亿对核苷酸,略少于人类的29亿对核苷酸。80%的人类基因与老鼠完全相同,99%的人类基因与老鼠非常相似。所有这些指标,是在外形上与人类更为接近的猴子都没有达到的。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科学家普遍借助老鼠从事治疗人类疾病的研究工作。他们认为,通过老鼠研究基因的功能情况,比通过人体更容易一些。据报道,科学家在做试验的时候,将人类的基因移植到老鼠身上,结果培育出了一种老鼠,其大脑的体积比一般老鼠要大很多,以至于脑颅骨腔内几乎容不下大脑,并由此形成了与人类相同的褶皱状大脑回沟,接近于人类的大脑。
此外,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的生物化学家不久前培育出了一种体形超大、生命力极强的老鼠。据介绍,这种老鼠刚一出生就特别的活跃,即使是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也能够连续跑上5-6个小时不停歇,而且跑的速度很快。原来,科学家在老鼠的胚胎中注入了一种专门负责产生一种蛋白质的高活性基因,可以使这种蛋白质在肌肉中的含量高出一般老鼠的上百倍。据介绍,这种老鼠的食量比一般老鼠要多出好几倍,但不会导致体态肥胖,而且寿命也长很多,能活到相当于人类的150岁。即使到了晚年,这种老鼠仍然能够保持极旺盛的生育能力。科学家表示,人类也有类似的基因,假如人类能有如此高强的体力和耐力,那将会培养出超高强的运动员。
几年前,在奥地利的一个教堂里,人们在壁画上发现了一个酷似老鼠的动物画面,其形象与“米老鼠”惊人的相象。据说,这幅壁画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这说明,人类不仅很早就把老鼠人性化了,而且还把老鼠神化了。美国迪斯尼乐园中的“米老鼠”形象是不是来自于此地?一时成为人们的一个疑问。一位艺术家还略带戏谑地调侃到,在奥地利教堂的壁画中,圣像旁边的那位正是美国动画片中所刻画的那个主角“米老鼠”。
(2007年12月5日《新闻晚报》)
依据文意,“科学家普遍借助老鼠从事治疗人类疾病的研究工作”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骨骼结构与老鼠的骨骼结构相比较,细部特征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
B.老鼠的骨细胞与人类的骨细胞相比较,从病理方面研究,发现了不少相同之处。 |
C.人类的基因密码链的长度与老鼠的基因密码链的长度相比较,差别不很大。 |
D.老鼠的基因与人类的基因相比较,大多是十分相似的,甚至有些是完全相同的。 |
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科学家通过移植基因培育出了一种老鼠,它的大脑体积很大且具有与人类相同的褶皱状大脑回沟,它的脑颅骨腔几乎容不下它的大脑。 |
B.美国科学家通过在老鼠的胚胎中注入一种负责产生某种蛋白质的高活性基因,培育出特别活跃的能连续跑上好几个小时不停歇的老鼠。 |
C.科学家通过对老鼠的骨骼结构、骨细胞、基因及基因密码链的长度进行研究发现,无论从哪一方面看,老鼠比猴子都与人类更为接近。 |
D.俄亥俄州大学的生物化学家实验时培育出的老鼠具有极为旺盛的生育能力,其食量比一般老鼠多出好几倍,寿命也比一般老鼠长很多。 |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在人类的胚胎中注入某种类似老鼠基因的基因,人类无疑将会具有超高强的体力和耐力。 |
B.奥地利壁画中既很像人又很像神的动物形象,其实就是美国迪斯尼乐园中的“米老鼠”的原型。 |
C.科学家普遍认为,在研究人类的疾病方面,通过借助老鼠比借助其它动物难度要更小一些。 |
D.通过对基因功能情况的研究,未来将有可能改善人类的体形、体力和耐力,延长人类的寿命。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嫦娥奔月
2007 年 10月24日,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一号”顺利踏上登月旅程。这是“中国制造”第一次离开地球,奔向月球,一个时代就此来临。
欧洲宇航局的负责人多尔戴恩开玩笑地说:“到了美国人再次将星条旗插在月球上的时候.他们会发现上面已经有了中餐馆。”
国外科学家积极地替中国人“虚张声势”,而“嫦娥计划”的科学家目前还在稳健谨慎地实现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步——绕月。研究团队乐观地估计是在2012年实现“落月”,2020年前实现探测器从月球返回。
此次,科学家为“嫦娥一号”卫星设定了四个科学技术目标:通过CCD相机与激光高度计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描绘月球地质与构造图;通过射线谱仪分析月球表面的元素及矿物质的含量和分布;通过微波探测仪测量月壤的厚度并评估月壤中艄资源;通过高能粒子探测仪探测地一月空间环境。
虽然“嫦娥一号”在技术上还有有待提高的空间,但它同样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40多年里,人类已经向月球发射了100多个探测器,可我们惊讶地发现,世界上居然仍找不到一张三维的月球全图。嫦娥计划首次获得月球全球的三维图像,将令其他航天大国汗颜。
此外,“嫦娥一号”可探测14种元素,超过其它国家探测器探测数量的一倍之多。“嫦娥一号”上的激光高度计精度为1米,而日本绕月探测卫星“辉夜姬”只有5米。“嫦娥一号”还将首次使用微波方法探测月壤。
毫不夸张地说,月球已是一个战场。一位美国科学家曾直言不讳地表示,登月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国威而不是科学。从1958年至1967年,在冷战正酣的大背景下,美苏两国共发射了108个月球探测器,成功或部分成功的为52个,成功率为48%,如果单单是为了科学探索,如此密集的发射显然太疯狂了一些。
而如今,除了美国正在独力实施重返月球计划之外,俄、日、中、印以及欧洲各国之问都在相互通联,谋求合作的可能性。探月工程在国际竞争之外,也体现了国际合作。如为了测控“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我国与欧洲空间局和智利有关部门开展合作。对于“嫦娥一号”的数据,我国也承诺分级共享,大部分数据会分期无偿公开。
不仅如此,探索茫茫宇宙更需要多国“联合舰队”。目前,中国已和俄罗斯签订了合作探测火星的“萤火计划”。未来的太空格局,全看几个航天大国之间的合纵连横。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节)
依据原文,不能成为“月球已是一个战场”这一说法理由的一项是
A.从1958年至1967年,在冷战正酣的大背景下,美苏两国共发射发108个月球探测器,成功或部分成功的为52个,成功率为48%。 |
B.嫦娥计划获得月球全球的三维图像,是近40年来人类所获得的第一张三维的月球全图,将令其他航天大国汗颜。 |
C.到了美国人再次将星条旗插在月球上的时候,他们会发现上面已经有了中餐馆。 |
D.为了测控“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我国与欧洲空间局和智利有关部门开展合作,并承诺数据分级共享。 |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外国科学家乐观估计中国将在2010年实现“落”月,2020年前实现探测器从月球返回。 |
B.美苏两国在短短的9年时间就向月球发射了108个探测器,如此密集的发射显然是疯狂行为。 |
C.我国承诺,将把“嫦娥一号”的数据分级共享,分期无偿公开。 |
D.欧洲宇航局的负责人多尔戴恩所说的,当美国人再次把国旗插在月球上时,他们会发现上面已经有了中国餐馆。实际上是在替中国人“虚张声势”。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探月工程除去振奋民族精神、扩大国家影响外,还将对科技强国之路产生深远影响。 |
B.过去探月工程主要是竞争;而如今的探月工程既有竞争,也体现了国际合作;将来也将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且合作可能成为主流。 |
C.美国之所以还要再次将星条旗插在月球上,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科技实力。 |
D.目前,美、欧、日、俄和中国、印度,都在加紧筹划21世纪的人类登月计划,我们可以形象地说,月球已是一个即将开张的“包子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为了弥补从营养不良的土壤中所获食物的匮乏,肉食植物会诱捕一些小虫和其它生物,然后逐渐将猎物消化。最近,法国科学家公布了肉食植物之所以能够吞食小动物的谜底。
除了众所周知的捕蝇草外,自然界中还存在着其它各种各样的肉食植物,例如生长在亚洲热带的猪笼草,这种植物很像一个个装满了甘露的瓶子,更准确的说是像极了一张张淌着口水的嘴巴。迄今为止,人们一直认为猎物之所以被猪笼草诱食,是因为它们拥有滑溜溜的内壁,以及像口水一样用来消化猎物的分泌液。目前,法国研究人员们发现,猪笼草分泌的粘液正是致猎物于死地的元凶。
法国生物学家劳伦斯·高梅与物理学家约尔·法特冉做了一个实验,观察研究婆罗洲本地猪笼草分泌的粘液是如何诱捕猎物的。高速录像表明,一旦苍蝇身上粘上了猪笼草分泌的粘液后,就没法再动弹了,很明显,它们被这种致命液体中的粘丝粘牢了。 粘丝是猪笼草分泌粘液的典型特征,其弹性稠度使得粘液表现出类似流沙的特性。法特冉解释说,这意味着,粘上粘液的昆虫挣扎得越快,就被粘得越牢。高梅说:“昆虫逃脱粘液的唯一办法就是慢慢地移动。然而,几乎所有的昆虫都是一样,一旦落入猪笼草的瓶状体中,就变得惊慌失措快速扑腾,以期逃离。”
高梅和法特冉发现,即使用水将这种粘液稀释90%,它们依然能有效地捕食动物。他们推测,这种特性对猪笼草而言非常关键,因为热带环境中常常会有暴雨。研究人员表示,该发现可能同样适用于其它86余种猪笼草。法特冉表示,对猪笼草分泌的粘液是如何工作的进一步了解有助于科学家们认识类似的弹性液体,如动物的黏液和血液;这种认识反过来又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解释动物界中更广泛的现象,如蜗牛和软件动物的缓慢爬行,或者雄性生殖道中精子的运动。令人惊奇的是,整个猪笼草的共生动物群常常生活在这些瓶状体中,却从不会掉入猪笼草分泌的粘液中,如蚊子和摇蚊的幼虫,它们以生物的残骸为生,因而还会加速猪笼草猎物的死亡和分解。更有甚者,有一种花蟹蛛甚至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出猪笼草的瓶状体。高梅说:“我们将开展更多的野外工作及实验室观察,以研究昆虫是如何在这些粘液中得以生存的。”
在生物学上,具有捕食昆虫能力的植物均被称之为肉食植物。肉食植物一般具备引诱、捕捉、消化昆虫,吸收昆虫营养的能力,甚至是一些蛙类、小蜥蜴、小鸟等小动物,所以也称为食肉植物。肉食植物是一个稀有的种群,目前已知的全世界肉食植物共有10科21属约600多个物种,典型的如猪笼草、捕蝇草、茅膏菜、瓶子草等。这些植物大多生活在高山湿地或低地沼泽中,以诱捕昆虫或小动物来补充营养物质的不足,它们以这种特有的方式,在贫瘠的土地上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从原文看,下列对“肉食植物”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植物以食用昆虫等营养物质为主,个别时候它们也能从土壤中获取养分,以保证个体的成活。 |
B.肉食植物的劣势武器就是体内分泌的粘液,猎物一旦为粘液所困,粘液中的类似流沙的物质就会压迫猎物,使其窒息而亡。 |
C.肉食植物一般具备引诱、捕捉、消化昆虫,吸收昆虫营养的能力,个别时候也能不是一些形体稍大的小动物。 |
D.肉食植物是一个稀有的种群,目前已知的全世界肉食植物共有600多个物种,它们大多生活在热带玉林等食物来源丰富的地区。 |
下列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通过对蚊子和摇蚊的幼虫以及一种为花蟹蛛的昆虫的研究,高梅和法特冉等科学家已经初步发现了昆虫在猪笼草粘液中得以生存的奥秘。 |
B.昆虫逃脱猪笼草粘液的唯一办法就是慢慢地移动,但所有的昆虫一旦落入猪笼草的瓶状体中,就会快速扑腾,以期逃脱,结果彻底失去了生还的可能。 |
C.花蟹蛛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出猪笼草的瓶状体,而不被粘液所困,是因为它能够分泌一种特有的稀释剂,并以此脱身。 |
D.对肉食植物的粘液的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认识类似的弹性液体,如动物的粘液和血液;进而帮助科学家解释动物界中更广泛的生命现象。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动物具有食肉和“食素”两方面的功能,至于发挥哪一方面的功能,取决于生存环境的食物状况。 |
B.高梅和法特冉用水将猪笼草粘液稀释90%的实验,意在证明猪笼草“食肉特性”在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的适应性。 |
C.猪笼草有动物共生群的这一特性,说明猪笼草分泌的粘液对昆虫和小动物不完全是致命的。 |
D.世界上已发现的600多种食肉植物捕食昆虫和小动物的能力,是这类植物在贫瘠的土地上得以生存的主要原因。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太阳系诞生过程比想像的要丰富
新华网南京12月27日电(记者蔡玉高、周润健)“从目前天文学家对‘星尘号’飞船取回的彗星尘埃样品的研究结果看,太阳系诞生的过程远比人类想像的丰富多彩。”我国行星专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
王思潮介绍,作为2006年重大的天文事件之一,2006年1月15日美国宇航局“星尘号”宇宙飞船携带珍贵宇宙物质平安归来,这是继1969年“阿波罗”登月取样计划后,人类第二个取回外星球物质样品的太空探索计划。
2006年12月15日美国出版的《科学》杂志登载了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利等近一年来对“星尘号”飞船采集尘埃的研究成果。天文学家不仅发现了大量在低温状态下形成的“冷”物质,还意外地发现只能在太阳附近高温状态下形成的物质,例如难熔的钙铝化合物、硅酸镁微粒。这些物质有可能是太阳系早期由太阳的强双极喷流抛射到远方的物质。在彗星尘埃样品中,天文学家还发现不少有机物和含水物质。同时,天文学家还发现有不少来自太阳系外的物质,并发现一粒仅有1微米宽的富含氧元素的尘埃,其年龄超过了太阳系的年龄。“这些均表明太阳系诞生的过程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王思潮说。
据了解,耗资1.68亿美元的“星尘号”宇宙飞船是1999年2月7日发射,2004年1月飞近维尔德2号彗星,并用一个网球拍形状的收集器采集了这颗彗星喷出的大量尘埃,这些尘埃十分微小,比头发丝还要细。
天文学家为什么要派宇宙飞船飞行近40亿公里取回这些“微不足道”的尘埃呢?王思潮介绍,这是缘于人类探索地球和其他行星起源的渴望。
据了解,通过对陨石的研究,科学家已经了解到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但由于岩浆等激烈的地质运动,地球上已经找不到最早6亿年的古老样品,这就像一本46页的历史书缺少了前面6页的内容。而由于月球是由一颗比火星大的天体撞击地球的碎块聚集而成的,加上月球形成后也像地球一样出现大规模岩浆熔融事件,因此,“阿波罗”计划所取回的样品也不是地球乃至整个太阳系诞生的古老样品。
王思潮介绍,彗星由尘埃和冰物质(水冰、二氧化碳冰等)组成,自从随太阳系诞生后,就一直保持零下100摄氏度的冰封状态,保存了太阳系诞生时期的珍贵信息。因此,对“星尘号”飞船采集的细微尘埃的研究将见微知著,有助于揭开地球乃至其他行星之谜;对彗星中冰物质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地球起源之谜;而对彗星中有机物的研究将有助于揭开地球上生命起源之谜。
从原文看,下列“表明太阳系诞生的过程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之证据,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文学家不仅发现了大量在低温状态下形成的“冷”物质,还意外地发现只能在太阳附近高温状态下形成的物质,例如难熔的钙铝化合物、硅酸镁微粒。 |
B.这些物质是太阳系早期由太阳的强双极喷流抛射到远方的物质。 |
C.在彗星尘埃样品中,天文学家还发现不少有机物和含水物质。 |
D.同时,天文学家还发现有不少来自太阳系外的物质,并发现一粒仅有1微米宽的富含氧元素的尘埃,其年龄超过了太阳系的年龄。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太阳系诞生的过程远比人类想像的丰富多彩”,是我国行星专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所表示的观点。 |
B.2006年1月15日美国宇航局“星尘号”宇宙飞船携带珍贵宇宙物质平安归来,是2006年重大的天文事件之一,也是人类第一个取回外星球物质样品的太空探索计划。 |
C.王思潮的说法的依据是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利等近一年来对“星尘号”飞船采集尘埃的研究成果 |
D.天文学家派宇宙飞船飞行近40亿公里取回“微不足道”的尘埃,缘于人类探索地球和其他行星起源的渴望。 |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据了解,通过对陨石的研究,科学家已经了解到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但由于岩浆等激烈的地质运动,地球上已经找不到6亿年的古老样品。 |
B.“阿波罗”计划所取回的样品不完全是地球乃至整个太阳系诞生的古老样品。 |
C.对“星尘号”飞船采集的细微尘埃的研究将见微知著,有助于揭开地球乃至其他星球之谜。 |
D.对彗星中有机物的研究将有助于揭开地球上生命起源之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