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的时候。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
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下列选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指的是种族隔离、种族歧视等。 |
B.第二段中以“孤岛”和“海洋”分别比喻黑人和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
C.第四段中“空头支票”,是指美国政府没有给予黑人应该享有的物质权利。 |
D.第五段中“荒凉阴暗的深谷”,指的是美国黑人深陷种族隔离、种族歧视的苦难境地。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演讲一开始,作者就以形象生动的语言阐述了此次集会的起因和目的。 |
B.在揭示美国黑人现状时,作者主要从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三个方面表现。 |
C.作者要求美国政府应兑现给予所有人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诺言。 |
D.作者呼吁美国黑人通过斗争来争取自己的权利,甚至不惜暴乱。 |
从上文中举出一例排比句,并简要分析排比的表达效果。
喜马拉雅冰川真的会融化吗?
①近来,一些科学家对联合国2007年《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提出的喜马拉雅山冰川将消失于2035年这一时间数据提出了异议。
②早在去年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就有人爆料,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涉嫌故意修改数据支持全球变暖的论点。而中心的负责人正是联合国2007年《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相关章节的主要撰写人之一。此事件当时被媒体热炒,称为“气候门”事件。
③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副主席范伊佩尔塞勒日前承认,报告所表述的喜马拉雅山冰川可能在2035年消失的断言是错误的,可能需对其进行重新评估。
④那么,喜马拉雅山冰川将于2035年消失的断言是如何登场的呢?印度每日新闻和分析(NDA)机构19日报道的消息为人们提供了答案。据该机构报道,印度冰川学家赛义德•哈斯南在1999年接受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记者采访时曾表述过这样的观点:由于温室效应气体的原因,(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在缩小,其总量在未来40至50年中将会减少。
⑤然而,哈斯南说,他从未在任何研究文章中提出喜马拉雅山冰川可能在2035年消失,没有给出过2035年这个时间数据。他认为时间是杂志记者写的,并表示科学研究与杂志报道写作不同,他无法掌控记者如何引用自己的观点。
⑥《新科学家》杂志对喜马拉雅山冰川消失的报道并没有直接为IPCC的报告所引用。有消息说,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WWF)“担当”了两者间的桥梁。根据杂志1999年的报道,WWF在其2005年的研究报告中说,至2035年时,喜马拉雅山冰川总覆盖面积将从50万平方公里缩小到10平方公里。不幸的是,该说法被IPCC用于了2007年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评估报告指出:“喜马拉雅山冰川面积退缩的速度超过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其在2035年或更早些时候消失的可能性极高。”
⑦事实上,对于IPCC报告引用喜马拉雅山冰川消失的断言并不是没有人提出质疑,只不过反对的声音被忽视了。负责报告中其他部分的科学家、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的格奥尔格•卡泽尔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表示,他在2006年报告还没有出版时就警告说2035年的时间数字不正确。但是编写报告亚洲部分的人员并没有对他的警告做出反应。
⑧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杰弗里•卡吉尔也曾对英国广播公司说,如果考虑到喜马拉雅山上200米至300米厚的冰川,而融化速度为每年1米或2米,200米厚的冰川不可能在25年内完全消融。
⑨直到最近,印度环境部长兰密施要求IPCC解释引起恐慌的2035年时间数据究竟如何得来,才使得真相大白于天下。
⑩然而,尽管范伊佩尔塞勒认为评估报告中2035年喜马拉雅山冰川将消失的断言有误,但报告中提出的人类排放温室效应气体行为造成气候变化的整体构架不会改变。并认为,此次断言之误和“气候门”不会影响公众对气候科学的可信度。他说:“看不出长达3000页的报告中出现一个错误会如何影响整个报告的可信性。有些人会试图利用错误来损害IPCC的公信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发现、解释以及改正错误,反而会增强IPCC的公信力。”
(选自人民网,作者毛黎,有删改)
下列对“气候门”事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参与撰写了联合国2007年《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相关章节,所以“气候门”事件才广为媒体关注。 |
B.“气候门”事件主要是因为涉及联合国2007年《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的权威性而被广泛关注。 |
C.“气候门”事件主要是指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为支持全球变暖的论点而故意修改联合国相关文件数据一事。 |
D.“气候门”事件的“主角”就是有关“喜马拉雅山冰川可能将于2035年消失”的这一断言。 |
下列对“喜马拉雅山冰川将于2035年消失”传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传言最早始于印度冰川学家赛义德•哈斯南。1999年他在接受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记者采访时认为,由于温室效应气体的原因,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在缩小,其总量在未来40年至50年中将会减少。 |
B.“喜马拉雅山冰川将于2035年消失”的传言其实是《新科学家》杂志记者下的断语,因为杂志报道与科学研究毕竟不一样。 |
C.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在这个错误的断言中起了以讹传讹的桥梁作用。其报告最早提出了“(冰川)在2035年或更早些时候消失的可能性极高”的观点。 |
D.《新科学家》杂志关于“喜马拉雅山冰川将要消失”的报道出现在WWF 2005年的研究报告中时,已变成了“到2035年,喜马拉雅山冰川总覆盖面积将缩小至10平方公里”。 |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亚利桑那大学的杰弗里•卡吉尔的推算,喜马拉雅山冰川极有可能在二三百年间完全消融。 |
B.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承认有关“2035年喜马拉雅山冰川将消失”的数据引用有误,但并不认为这种小差错会影响整个报告的可信度。 |
C.IPCC报告中的“冰川消失”的错误断言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出版之前,就不断有科学家对喜马拉雅山冰川消失的断言提出过质疑,但报告编写人员忽视了这种意见,使得这种错误最终形成。 |
D.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虽然不会改变气候变化的整体构架,但短短的百十年并不会造成喜马拉雅山冰川消失。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诗本身是最具经典性的艺 术。它不但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还常常是社会变革的前驱,甚至是革命的“号角”。雪莱说:“诗人们是世界上未经公认的立法者。”诗在富有“诗教”传统的古代中国更具有经典性。很多中国文人都将曹丕的名言牢记于心:“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文通常是中国文人实现兼济天下理想的重要工具。由于新诗与现实过近的距离,在一个“革命”、“运动”和“改革”此起彼伏风云激荡的时代,许多新诗人争当时代的弄潮儿和政治思想文化改革的急先锋。这使新诗承担了很多诗歌以外的社会功能。而社会功能的过多承载往往伤及新诗的审美意蕴,而高度的严肃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诗地经典意识。
经典常常与传统相依相存。新诗是以反对甚至彻底打倒崇尚经典的古代汉诗的“造反者”角色登上历史舞台的,坚持的是反传统立场。这种“出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诗是一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抵制经典化的特殊文体。新诗孕育诞生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国全方位发生巨大变革的特殊时代。清末的“诗界革命”和民初“白话诗运动”要求打破包括汉诗格律传统在内的一切传统。新诗具有平民诗歌与通俗诗歌的性质,甚至过分强调通俗性和社会性。新诗革命的领袖们的理想是赋予普通人写诗的权利和能力。
新诗产量较高,最近20年产量最高。 不可否认,新诗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传统,一些新诗人也写出流芳千古的经典,甚至可以说产生了“经典诗人”、“经典诗派”、“经典诗体”和“经典写作”。新诗的诗体建设是最薄弱的,却也建立起了四种准定型诗体:现代格律诗、散文诗、小诗和长诗。诗作更多,仅在新诗草创期就有:胡适的《朋友》、刘半农的《晓》、沈尹默的《三弦》、郭沫若的《天狗》、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但是总的说来,过去百年新诗严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精品意识,有优秀诗人少诗歌大师,多庸品少精品,堪称经典的诗作更少。
新诗史上的一些经典作品与某种诗体的出现与成熟息息相关。如刘半农的《晓》标志着中国散文诗的问世,沈尹默的《三弦》则是这种诗体成熟的标志。再如冰心的《繁星》和《春水》,系新诗草创期“小诗运动”的代表作,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价值”,所以通常情况下,新诗史只能称其为“经典”了。由此可以把新诗史的“经典”结论为四种产生方式的结果:著名文体造就的经典,著名诗人造就的经典,著名诗派造就的经典和优秀作品自成经典,前三者,特别是第二和第三者占大多数,却是最不可靠的,产生了很多伪经典。另外,新诗缺乏经典也是新诗没有地位甚至缺乏文体“合法性”的重要原因。网络诗歌的繁荣带来了新诗新一轮的世俗化和反经典化。很多诗人急于在网上发表,不愿意使用剪刀与磨石,更缺乏精品意识和经典意识,导致大量“垃圾诗歌”问世。(选自2009年7月28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下列对“新诗”这一概念的有关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诗诞生于中国全方位发生巨大变革的特殊时代,带有鲜明的“革命”、“运动”和“改革”的标志。 |
B.新诗虽然产量高,但严重缺乏经典意识,有优秀诗人少诗歌大师,多庸品少精品,没有流芳千古的经典作品。 |
C.在百年左右的新诗史上,最为薄弱的环节当属诗体建设,只建立起了区区四种定型的诗体。 |
D.新诗的一些代表作品,如刘半农的《晓》、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冰心的《繁星》均是“小诗运动”的代表作。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诗人们是世界上未经公认的立法者”,雪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诗人的作品具有法则的意义。 |
B.诗歌在中国古代更具有经典型,更多的是因为它富有无可替代的教化功能。 |
C.文章引用曹丕“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名言,是为了说明诗歌对语言形式具有特殊要求。 |
D.由于过重的使命感,使得许多新诗人在创作实践中淡化了经典意识。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地经典性往往表现在它对优秀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失掉传统必然会丧失经典。 |
B.新诗对社会功能的担当使得它丧失了审美意蕴,要增强审美意蕴就必须减少社会担当。 |
C.在产生过程中即否定汉诗的创作传统,这是造成新诗缺乏真正经典的先天原因。 |
D.创作的普及与提高往往是一对矛盾,强调诗歌创作的大众化必然伤及诗歌的经典化。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寄托
作为唐代第一位以山水诗见长的诗人,孟浩然不仅以创作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丰富了诗歌的题材,而且以清淡旷远的风格闪烁着夺目的光彩。纵观他的山水田园诗,我们不难发现,那里寄托了孟浩然的诸多情怀。其中之一就是寄托了强烈的出仕愿望。
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是唯一一位终身不仕的诗人。在他人眼里,孟浩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隐逸诗人。李白就曾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这是诗人李白心目中的孟浩然,也是一般唐人心目中的孟浩然——一位多么倜傥而又飘然出尘的逸士!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进仕,年轻时候的他,虽然生活在家乡的山清水秀之中,但他的内心怀着积极的抱负。与盛唐其他的诗人一样,他也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前四句写洞庭湖的壮美景色,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后四句即景抒情,“临渊羡鱼”而坐观垂钓,孟浩然希望能够通过张丞相的引荐而进入仕途。诗歌中含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从中反映出孟浩然的雄心壮志。他在《田园作》一诗中写道,“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冲天羡鸿鹄,争食嗟鸡鹜”。诗人写自己年已三十却还居于田园,叹息无人举荐,岁月流逝,徒有鸿鹄之志却无法实现。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仕途的心愿是很强烈的。
毕竟,孟浩然处于初盛唐之交的时代,他的社交活动和文学创作则主要在盛唐时期。这是一个士人要求摆脱各种传统束缚,渴望建功立业、获取功名富贵并进入社会上层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里,一身才华的孟浩然又何能例外呢?之所以会让他人误会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是因为他受着佛禅思想的濡染,并不像时人那样热衷于应举考试,而是一般都过着隐居的生活,只不过他的隐居是“养望待时”,“其求仕过程的表现,颇有点走‘终南捷径’的味道”。在孟浩然的很多山水田园诗中,细细品味,我们其实是可以看到他迫切要求入仕的心态的。古人一般都喜欢把自己的失意之情融进山水田园中,以此来消融和减少自己的伤感和抑郁之情。作为失意文人之一的孟浩然自然也不例外,他的山水田园诗就寄托了自己的许多情怀。吟读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我们可以深切地感
受到他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可以感受到他解不开的仕隐情结。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盛唐时代的社会风貌和认识到当时的社会黑暗。(摘自“唐诗论坛”有删改)
下列对孟浩然及其山水田园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位以山水田园诗见长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淡旷远,丰富了诗歌的题材。 |
B.孟浩然是盛唐唯一一位终身不仕的诗人,在大诗人李白和他人眼里,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隐逸诗人。 |
C.孟浩然追求仕途的心愿实际上是很强烈的,他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就是这种迫切要求入仕的心态的写照。 |
D.孟浩然热爱家乡的清山秀水,又怀着积极的抱负,归隐和入仕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中一个解不开的情结。 |
下列对孟浩然与时人的比较,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盛唐的其他诗人都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而喜爱自然山水的孟浩然更愿意做一个倜傥而又飘然出尘的逸士。 |
B.时人热衷于科举,想通过应试获取功名进入上层社会,而一般都过着隐居生活的孟浩然则想通过隐居实现鸿鹄之志。 |
C.盛唐时期,士人要求摆脱各种传统束缚,渴望建功立业,而受佛禅思想濡染的孟浩然不太在意追求功名。 |
D.与盛唐时期的士人所走的途径不同,一身才华的孟浩然走的是一条“终南捷径”,即想通过诗歌创作得到当权者的引荐。 |
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抒写不甘寂寞而渴望入仕的典范之作,论及孟浩然的政治抱负,论者常以此为依据。 |
B.孟浩然在山水田园诗中寄托了自己的许多情怀, 抒发无人举荐,岁月流逝而功业未成的苦闷情怀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
C.“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李白对孟浩然的崇高评价,但并不意味着李白对孟浩然的雄心壮志和失意之情毫不了解。 |
D.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才华出众,且心地纯正,可以断定,如果他真能步入仕途,也一定能够取得出色的政绩。 |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小题
梅兰芳与京剧之美
电影《梅兰芳》的上映,使京剧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其实京剧在清代出现的背后是时代的大变局—汉代以来大一统的汉文化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格局,逐渐让位于错综复杂的新的多元文化格局。
京剧诞生之前,昆曲在名义上得到了满清宫廷与文人的高度推崇。昆曲是典型的文人艺术,它所达到的不菲成就,足以代表汉族雅文化的艺术巅峰,但昆曲并没有在北京城走红。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后,来自南方的“四大徽班”先后进京,为京城的宫廷输入正宗的昆曲人才,更以丰富多样的声腔,增添了北京戏剧演出的内容,最终催生出京剧这个新剧种。京剧汲取了满汉文化、雅俗文化、南北方文化的养分,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最奇特的结晶。
京剧在戏曲音乐唱腔上不仅有着最丰富的声腔.而且形成了多种板式,极大地增强了唱腔表情达意的能力,而且还在多个行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唱方法,给予不同的表演艺术家充分展现个人风格的机会。京剧虽然不像昆曲那样经历文人数百年的精雕细琢,但却受到京城内独一无二的高端观众群更大的推动,不断走向精致化。
京剧文化角色的复杂性,恰源于北京这个清代都城的文化内涵的复杂性。从家国情怀、公案种魔到儿女私情,都成为它所擅长表现的题材;文人士大夫所倡导与坚守的文化价值和美学趣味,民间的伦理道德以及审美取向,还有皇家贵胄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偏好,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体现。所以京剧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也远远超越了单纯欣赏技艺表演的娱乐层面,它实为昆曲之后中华民族表演艺术的又一座奇峰。
从程长庚到谭鑫培,是京剧第一个全盛时期,而从谭鑫培到梅兰芳,京剧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市民社会的发育、女性观众的增加以及现代传媒的影响,为这个时代的京剧注入了新的动力与内涵,尤其是梅兰芳的声誉,超过了当时中国的任何一位表演艺术家。他拥有深厚的传统艺术积淀,他受到观众爱戴,并不是因《牢狱鸳鸯》之类的新编剧目,而是由于在《贵妃醉酒》《霸王别姬》这些传统戏的表演中,既格守规矩,又能超越前人。他虽因大众媒体的鼓动,经历过一段“除旧布新”的喧嚣时光,却终因回归传统风范而成为一代宗师。梅兰芳对京剧的贡献意义重大,他不仅使京剧的影响遍及大众,而且使京剧以其最经典的形态,进入了世界主流艺术界。
京剧用“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构成一个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不过说到中国戏曲表演体系是不是可以用“梅兰芳”命名,则需做一番辨析。中国戏曲有两三百个剧种,京剧不见得就是唯一重要和具代表性的剧种。客观地看,梅兰芳伟大的一生,留下了辉煌的舞台艺术,理论体系却并非他所长。如果我们想为这个体系找一个易记的名称,那么,以梅兰芳命名也并无不可。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是上千年来、数百个剧种的无数表演艺术家共同创造的,“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只是在象征的意义上存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根据文意,下列不能够揭示“京剧之美”内涵的一项是
A.京剧汲取了满汉文化、雅俗文化、南北方文化的养分,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最奇特的结晶。 |
B.京剧在戏曲音乐唱腔上不仅有着最丰富的声腔,而且形成了多种板式,极大地增强了唱腔表情达意的能力。 |
C.京剧虽然不像昆曲那样经历文人数百年的精雕细琢,但却受到京城内独一无二的高端观众群更大的推动,不断走向精致化。 |
D.京剧用“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构成一个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 |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四大徽班”进京,意味着京剧的诞生,从那时起至今京剧已走过了两百多年的历史。 |
B.京剧文化角色的复杂性表现在它所擅长表现的题材具有新的多元化特色。 |
C.梅兰芳使京剧的影响遍及大众,而且使京剧进入世界主流艺术界,梅兰芳的功劳超出了中国的戏剧界和娱乐业。 |
D.梅兰芳能够成为一代戏曲宗师,是因为他拥有深厚的传统艺术积淀,并且在传统戏的表演中既能恪守规矩,又能超越前人。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梅兰芳》的上映,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人们在电影银幕上重新认识和欣赏舞台戏曲,将使京剧进入第三个黄金时代。 |
B.如果要总结中国戏曲的表演体系,作者认为还有像京剧一样有资格成为中国戏曲代表的剧种,比如代表汉族雅文化艺术巅峰的昆曲。 |
C.昆曲没有在清代北京城走红的深层原因之一,是京畿汇聚的大量满清贵族,既努力接受与学习汉文化,但又从内心深处排斥汉文化的垄断地位。 |
D.大众传媒与明星艺人的关系是微妙的,传媒对明星们的影响也是实实在在的,即使如梅兰芳这样的一代戏曲大师,也曾不自觉地陷入过传媒制造的浮躁中。[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免费的未来
高邦仁
“免费的含义从来不像字面看上去那么简单。”曾经缔造了“长尾理论”的克里斯·安德森又一次开始呼喊。一种商业模式既可以统摄未来的市场,也可以挤垮当前的市场,“免费”就是这样一种商业模式,它所代表的正是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商业未来。
究竟什么是免费的商业模式?安德森在其新著《免费:商业的未来》中介绍,新型的免费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电脑字节基础上的经济学,而非过去建立在物理原子基础上的经济学。这是数字化时代独有的特征,如果某样东西成了软件,或者干脆是一个互联网应用,那么它的成本和价格也会不可避免地趋近于零。
但免费现象的根本问题在于真正的免费如何赢利。只有当免费的过程本身创造了新的价值,当免费过程中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分享到这份创新价值,免费才是可行的,赢利的。
譬如说Google,其免费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了最强大的搜索引擎,同时巧妙的把流量变现,成为了互联网领域最大的赢家。
在祖国华诞60周年之际,考虑“免费”别具意义。如果免费模式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它能否为中国的信息化描绘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正在给人以新的希望。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新模式正在让“免费”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腾讯、盛大、阿里巴巴、巨人网络都在利用“免费”盘活自身增值业务,从而开辟了第三赢利空间。
然而,互联网公司并非“免费”的专利。安德森不厌其烦地列举了过去100年来,商人们创意并熟稔的种种手法。比如男性剃须刀厂商金·吉列,采用“买刀片,送刀架”的模式,迅速成为畅销品;或者大大小小餐馆门口挂着的活动标语“满100,送30”、“啤酒免费畅饮”……
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理解并采纳“免费”模式,或者称其为互联网模式。“免费”是互联网的精髓之一,也是营销的精髓,免费背后往往隐藏着多条价值链。信息化则让这些价值链更快的彰显出来。电子商务就把沟通与物流的成本降到最低,甚至在有些情况,物流成为了交易的“免费”附属,但这背后,则是交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如今,最有意思的商业模式就是利用“免费”来赚钱。不论早晚,各家公司都要找到各种方法来利用好“免费”或者与它竞争。“免费”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就像安德森说的那样,赢家面向大多数人提供产品和服务时折本,通过向少数客户提供有效服务弥补损失,搭便车问题属于免费午餐的阴暗面,但对于互联网来说,搭便车远称不上问题,因为大量消极顾客正是对少数做出贡献者的回报。
当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藤蔓深入到各行各业内部,免费模式将进一步扩大化,行业间或将会以更开放的姿态利用“免费”获取共赢。因为,免费与中国文化的兼容度,要远远高于与美国文化的兼容度。企业家最需要思考的,或许就是“免费”的未来。
——《互联网周刊》2009年第18期
下列对“免费的商业模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既可以统摄未来的市场,也可以挤垮当前的市场的商业模式 |
B.代表了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商业未来 |
C.是一种建立在电脑字节基础上的经济学 |
D.它的成本和价格趋近于零 |
下列不属于“免费的商业模式”对中国的信息化的意义的一项是( )
A.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新模式正在让“免费”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
B.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理解并采纳“免费”模式。 |
C.电子商务把沟通与物流的成本降到最低,物流成为了交易的“免费”附属。 |
D.当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藤蔓深入到各行各业内部,免费模式将进一步扩大化,行业间或将会以更开放的姿态利用“免费”获取共赢。 |
下列对于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免费的商业模式并不是真正的免费,而是利用免费创造更多的价值。 |
B.免费的商业模式并不是现在首创,过去100年来,商人们已经熟练使用这种手法。 |
C.免费的商业模式会促使各家公司去寻找各种方法来利用“免费”或者与它竞争。 |
D.因为免费与中国文化的兼容度远远高于与美国文化的兼容度,所以免费的商业模式在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远好于国外。 |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公众知情权的软肋不在于网民缺席
因盗伐林木被关押的24岁青年李荞明,在云南晋宁的看守所受伤,送医后不治而亡。警方称其受伤原因是和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撞墙而致。因舆论对事件真相的高度关注,“躲猫猫”迅速成为表达网络质疑的当红热词。出人意料的是,云南省官方旋即公开邀请了网民等组成的调查委员会前往事发地调查,并于日前发布了调查报告。
以探寻真相串联起来的这次行动,表达出一种公众饥渴,亦即公共事件的真相披露亟须有公信力的制度保证,同时云南官方组织网民调查的行动也表明,重视和尊重公众知情权,已经不能只是坐而论,也必须起而行了。但正如起而行的云南官员,同样感受到来自舆论的压力一样,因为公众知情的欲望,就像无所忌讳的刀锋利刃一般,会伸向每一个信息黑箱和嫌疑角落。除了真相,没有什么能让这种欲望停顿。
组织网民调查的官员有言,组织网民和社会公众参与公共事件调查,是尊重宪法赋予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尊重网络民意,了解事件真相。毫无疑问,这是基于宪法权利的积极落实,是一种推动进步的务实努力。但正如“躲猫猫”事件的舆论关键,始终紧扣的都是公众知情权。对公众知情权的完整理解,对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诚实解读,就尤其显出在转型现实下的特殊可贵。
“躲猫猫”事件催生的知情权行动中,我们同时看到了许多的尴尬。由于法律的限制,参与调查的网友没有见到嫌疑人,也无法调看现场监控录像,他们仅仅是去过事发现场,向当地警方提出询问。这些原本奔着获取真相而来的普通网民,没有能力超越法律和司法机构的专业作为独自获取真相。这些原本受困于信息源单一、真相无法求证的网民,从电脑前跑到了看守所,但真正受困的信息格局并未因为亲临现场而打破。
这种情形不得不促使我们思考,在目前状况下真正制约公众知情权行使的,究竟是公众直接调查机会的缺乏,还是公众委托的那些公共机构的信息失灵?又是怎样的一种机制,造成了原本应由专业公共机构承担的信息调查、信息收集、真相披露工作,竟然需要网民的直接参与才能论证完成?如果我们仅仅在这样的层面上,论证和落实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以我们的聪明才智,这究竟是明知故问,还是顾左右而言他?
乐观者为网民调查委员会展现的进步叫好,这心态无疑值得理解。而谨慎者为网民调查寻求真相的努力溯源,也更值得深思。“躲猫猫”事件的出现,论证了公众知情权的真正障碍,并不在于网民参与而在于诸如媒体等公共机构的信息失灵。而能以这样的官民互动推动全社会的舆论聚焦与思考深化,云南官员与网民的务实进取已不一般。(《南方都市报》2009、2、24)
本文认为“公众知情权的软肋不在于网民缺席”,以下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云南省官方在“躲猫猫”事件发生后旋即公开邀请网民组成调查委员会前往事发地调查,并于日前发布了调查报告。 |
B.组织网民和社会公众参与公共事件调查,是尊重宪法赋予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尊重网络民意,了解事件真相。 |
C.这些原本受困于信息源单一、真相无法求证的网民,从电脑前跑到了看守所,但真正受困的信息格局并未因为亲临现场而打破。 |
D.对公众知情权的完整理解,对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诚实解读,在转型社会现实下尤其显出特殊可贵。 |
下列对有关“躲猫猫”事件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躲猫猫”迅速成为表达网络质疑的当红热词的真正原因,是舆论对李荞明死因真相的高度关注。 |
B.“躲猫猫”事件促使云南官方组织网民进行调查活动充分表明,在信息社会,重视和尊重公众知情权刻不容缓。 |
C.网民组成的调查委员会既没有见到嫌疑人,也无法调看现场监控录像,这充分表明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受到法律的严峻挑战。 |
D.“躲猫猫”事件催生的官民互动推动全社会的舆论聚焦与思考深化,云南官员与网民的务实进取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被关押的李荞明和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撞墙而死,云南省官方充分重视和尊重公众知情权,组成网民调查委员会前往事发地点调查。 |
B.公众知情权的欲望永远不能满足,它会伸向每一个信息黑箱和嫌疑角落,没有什么能让这种欲望停顿。 |
C.在转型现实下,为网民调查委员会展现的进步叫好并不值得肯定,更值得深思的是为网民调查寻求真相的努力溯源。 |
D.网民直接参与才能论证完成信息调查、信息收集、真相披露工作,这本身就意味着法律体制并不健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打开中国画的天地,在烟云腾迁、古木逶迤之后,总有一种幽幽的寒意。明文微明说:“古人高人逸士,往往喜开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中国画家又爱画寒林,秋日的疏木,冬日蝗枯槎,春日的老芽初发,都被笼上了一层寒意。
王维就是大量以寒入画的画家,也可以说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将雪景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家,《宣和画谱》卷十著录的王维雪景图就有26幅。在唐代,开创泼墨之体的王洽的画,也使人有“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之感;另一位水墨创始人项容,其作《寒松漱石图》,也也表现出对荒寒境界的重视。五代时,荒寒趣味成了山水画家的自觉审美追求。生于南方的董源,画作重秋的高远和冬的严凝之境 ,使得他在少雪之乡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
宋代山水画家得荒寒骨气的,最可称范宽、郭熙二人,范的雪景足称高格,从其《雪景寒林图》中,可见雪意中混莽而又荒寒的韵味;而郭特工山水寒林,于营丘寒林之外,别构一种灵厅。清代黄公望以苍莽、王蒙以细密、吴镇以阴沉湿漉的气氛,共筑冷的世界;如王蒙的《夏日山居图》,写夏山之景,丝毫没有浓郁葱茏之感,相反使人感到阴沉冷寂,气氛苍莽。
中国画的荒寒韵味,也体现在其他画科。在竹画中,竹的寒痕冷意素为画界所重,如吴镇自题竹画云:“亭亭月下阴,挺挺霜中节,寂寂空山深,不改四时叶。”画梅又以墨梅、雪梅为尚,如杨补之的墨梅,清气冷韵,令人绝倒,黄庭坚以“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许之。菊画也不忘求冷追寒,画史中有所谓冷菊之称。
中国画对于荒寒的推重,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将荒寒作为一种审美趣尚,喜欢作寒景,出寒意,使得雪景屡出,寒林叠现;二是将荒寒作为典型气氛,不仅于雪景寒林中寻其荒寒寂寥之趣,也给不同的题材笼上寒意;三是将荒寒作为最高境界,绘画境界有多种,而荒寒雄视从境之巅。鉴于荒寒感在中国画中的独特位置,它理应成为探讨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选自朱良志《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荒寒”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荒寒是中国画所推崇的一种审美观,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家都喜欢画雪景,同时画春夏秋冬的山林之景,也会点染一种幽幽的寒意。 |
B.唐朝王维、王洽、项容三位画家大量以寒入画,在绘画艺术的天地独树一帜,对中国画荒寒特色的形成作出了突出的贡南献。 |
C.山水画家们从五代开始,历经宋、元、明、元、清各朝,虽然画的题材不同,画的时空迥异,但荒寒趣味成了自觉的审美追求。 |
D.荒寒的中国画中有独特的位置,它是构成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从情趣、风格、境界三个方面来探讨其精髓。 |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王维诗歌的特色,他也是中国画上第一个喜欢画景的画家,《宣和画谱》就收录其大量雪景图。 |
B.《寒松漱石图》重冬的严凝之境,因为董源生于南方,过于追求荒寒趣味,使得他在少雪之乡有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 |
C.一些山水画在雪景寒林中笼上典型的荒寒气氛的同时又极富个性,如宋清两代的画或高格,或灵奇,或苍莽,或细密,或阴沉湿漉。 |
D.吴镇的竹画、杨补之的墨梅以及菊画中的冷菊均能体现荒寒韵味,黄庭坚用“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一语加以称赞。 |
根据本文信息,下列诗词意境与画家们的审美趣尚不吻合的一项是 (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B.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音乐疗法
17岁的托尼·培根坐在客厅的窗边,专注地望着车道。每周三下午,他都会坐在这个位置上。
他的妈妈苏珊·威廉斯问:“你在等什么呢?”
“音乐疗法。”他语速很快,发音含糊不清。
在接下来的45分钟里,患有自闭症的托尼和克丽丝特尔·德迈纳面对面地坐在光线充足的房间里。她弹吉他,他敲鼓。
德迈纳是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的毕业生,在近4年中一直对托尼进行音乐治疗。她用披头士乐队的曲子《哦布啦嘀》训练托尼如何控制发声、音量和呼吸。她还会让托尼随着《黑鸟》的节奏打鼓,考察他的协调能力和动作技能。
这是所谓音乐疗法的部分内容。音乐疗法用于帮助各类患者培养从语言到动作等方面的技能。这种治疗方法无需药物就可以调整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培养社交障碍者的社交能力。
历史学家、曾经在美国音乐治疗协会工作现任波茨坦纽约州立大学克兰音乐学院院长的阿兰·所罗门说,美国第一个音乐治疗专业是1944年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开设的。他说,二战期间,音乐疗法在老兵医院很受欢迎。医生们开始对音乐治疗士兵身心疾病的效果产生兴趣。
美国音乐治疗协会的发言人阿尔·布马尼斯说,听音乐时,人们的心理和身体会受到刺激,音乐治疗专家借助这一过程实施治疗,用音乐训练动作技巧和脑部功能。伯克利音乐治疗专业的创始人和系主任苏珊娜·汉泽尔说:“音乐对人的影响直达肉体和心灵。”
德迈纳2000年从该专业毕业。她说,音乐疗法同时作用于病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同时还拥有神经病学音乐治疗证书和教育学硕士学位的德迈纳说:“患者感觉到,‘我用我的双手、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使用这些不同的感觉器官,我接收让我感觉舒服的东西。’”
托尼的妈妈说,她让孩子参加音乐治疗是因为这有助于提高他的沟通能力。她说,托尼和德迈纳一起唱歌时被“强迫使用语言”,这使他更容易与人沟通。她还说:“我认为节奏中有一些很基础却很复杂的东西,对理顺头脑大有帮助。”
汉泽尔说,伯克利的学生使医生和护理人员了解到,音乐疗法是当今理论研究的成果,它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医药科学。
美国克利夫兰临床基金会最近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聆听音乐能够使慢性病痛和长期抑郁缓解25%。
(摘自2006年7月30日《参考消息》第七版)
以下对“音乐疗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音乐疗法用于帮助各类患者培养从语言到动作等方面的技能。 |
B.音乐疗法无需药物就可以调整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培养社交障碍者的社交能力。 |
C.音乐疗法是当今理论研究的成果,它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医药科学。 |
D.音乐疗法同时作用于病人的多种感觉器官,使急、慢性病痛和长期抑郁缓解25%。 |
根据原文,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用《哦布啦嘀》能训练托尼如何控制发音、音量和呼吸,提高他的协调能力和动作技能。 |
B.因为听音乐时人们的心理和身体会受到刺激,所以音乐治疗专家借助这一过程实施治疗。 |
C.在进行音乐治疗时,治疗师用双手、眼睛、耳朵等不同的感觉器官接收让人感觉舒服的东西。 |
D.托尼的母亲认为,音乐节奏中有一些很基础却很复杂的东西,对理顺头脑、提高智力大有帮助。 |
根据原文,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战期间,医生们对音乐治疗士兵身心疾病的效果产生兴趣,从而促使了美国第一个音乐治疗专业的开设。 |
B.因为用音乐能训练动作技巧和脑部功能,所以音乐对人的影响直达肉体和心灵。 |
C.因为音乐疗法无需药物就可达到提高沟通和运动技巧的效果,所以音乐疗法前景广阔。 |
D.因为在进行音乐治疗时,患者被“强迫使用语言”,这使患者更容易与人沟通。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小题。
美丽的夜光云
据美国太空网报道,今年夏天一种怪异且奇妙的景象出现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眼前,薄薄的蓝云悬浮在地球大气层与外太空的交界处。
科学家发现此夜光云出现在76~85千米的高空中,而在此高度处常常可以见到流星和明亮的极光,因为这里的大气让路给了黑色的太空。夜光云发现120多年之后,人们才对此现象做出了科学解释——夜光云是一种形成于中间层的云,距地面的高度一般在80千米左右。夜光云看起来有点像卷云,但比它薄得多,而且颜色为银白色或蓝色。
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大气科学家盖利﹒托马斯看了空间站拍摄的这些照片后说:“它非常可爱。这表明这些云确实在很高的空中——就在太空的边缘。”
这种云形成于令人晕眩的高空中,而这里的大气比撒哈拉沙漠要干燥上亿倍。相比之下,普通高度的卷云只能达到18千米的高度。托马斯说:“我们有个很好的主意,来自下面的水蒸气向上流动,这其实就是夜光云形成的根本动力。”
其中部分水蒸气来自热带地区的上升气流,在热带,百万分之几的水蒸气逃到最遥远的太空,到达最上层的大气层。水蒸气的另一个可能性来源则是甲烷氧化。甲烷经过100多年之后可以浓缩到2倍以上的浓度,这可以解释过去数十年来这种高空飞翔的云为何出现了部分变化。
在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造成大气火山灰中出现十分壮观的日落景象之后的几年里,人们首次发现了夜光云。在1885年7月的一个晚上,英国南安普敦市的罗伯特﹒莱斯利看到了这种云,并将此首次观察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从此人们在各地都发现了夜光云,从北纬度地区如斯堪的纳维亚、英格兰和西伯利亚到更遥远的南方地区都有发现。甚至这种景象还在美国华盛顿和俄勒冈州、土耳其和伊朗也曾出现过。如今科学家在整个极地夏季都能观察到广为分布的夜光云。有些夜光云甚至还是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生悲惨空难后形成的,当时来自此航天飞机的400吨水漂流到了南极。
自从2007年4月25日美国宇航局发射中层大气高空冰探测卫星(AIM)对夜光云进行观
测以来,夜光云变得更加神秘了。因为当时AIM卫星发现了一种“秘密行动的”夜光云
是由更小的冰晶体形成的,其直径不到30纳米,而红细胞的直径大约为1万纳米。而
且这种云一直出现在上层大气中,这令科学家大为不解。托马斯说:“它们如此微小,
以至于它们根本就不能有效地散射光线。”
中层大气高空冰探测卫星还发现了夜光云和悬浮在地球表面附近的对流层云之间具有强度相似之处,这表明近太空气候动力学可能一点不让人陌生。研究人员推测夜光云的来源和扩散速度与现代的气候变化模式有关。但他们不能排除其它的可能性因素,包括甲烷、二氧化碳、上层大气中流星种子的数量以及11年周期的日斑循环。托马斯说:“我想科学家会做出判决的。我们正在设法了解夜光云是如此形成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变化的。”
根据原文,下列对“夜光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首次发现夜光云是在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的几年里。 |
B.夜光云发生在北半球的高空,其颜色常呈银白色或蓝色。 |
C.夜光云是一种形成于中间层的云,距地面的高度一般在76~85千米。 |
D.夜光云的形状看起来有点像卷云,但比卷云薄得多。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夜光云形成于令人晕眩的高空中,水蒸气向上流动是夜光云形成的根本动力。 |
B.甲烷经过100多年之后可以浓缩到2倍以上的浓度,甲烷氧化是夜光云形成的条件。 |
C.夜光云是由极小的冰晶体形成的,其直径不到30纳米,比红细胞的直径还小得多。 |
D.与夜光云来源和扩散速度有关的因素很多,甚至航天飞机发生空难都可能与之有关。 |
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光云的首次观察结果登载在《自然》杂志,这说明在100多年以前人类对夜光云已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
B.夜光云和悬浮在地球表面附近的对流层云之间有强度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近太空气侯动力学来了解夜光云。 |
C.美国宇航局发射的中层大气高空冰探测卫星对夜光云进行了观测,这颗卫星会揭开夜光云——人类了解最少的气象谜团。 |
D.夜光云出现的地域越来越广,科学家在整个极地夏季都能观察到,这可能是地球大气发生变化的预兆。 |
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粘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起初,它们是一个个阿米巴状细胞在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维持着清一色的保守党。然后,一阵铃声,一些特殊的细胞放出聚集素,其他细胞闻声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构成动作迟缓的小虫子,像鳟鱼一样结实,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子实体,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
鲱鱼和其他鱼类的群体有时紧紧挤在一起,动作如此协调,以至于整个群体从功能上似乎是一个多头鱼组成的巨大生物。成群的飞鸟,特别是那些在纽芬兰近海岛屿的山坡上做窝的海鸟,同样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当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著文指出,“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
与选段中的粘菌和鲱鱼在生活中着重体现的行为特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互相接触,互相依存 | B.互相联系,互相聚集 |
C.紧密挨挤,融合一体 | D.同步活动,动作协调 |
下列各项中对第一段划线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划线句是对选文第一段首句中“多个单独的动物”的对应解说; |
B.“维持着清一色的保守党”这句话体现出科普文形象的语言风格; |
C.划线句是对“粘菌……做着这样的事”中“这样”的完整诠释; |
D.“保守”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粘菌的细胞起初彼此疏远,互不接触。 |
下列各种对选文材料理解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因人类“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作者于是对于人类的前进抱着悲观的态度。 |
B.从列举的事例中,我们可以推断:作者不赞成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观点。 |
C.选文以粘菌、鲱鱼以及飞鸟为例,说明了集群在种群生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D.引用齐曼的话,是为了说明人类应该要像生物一样加强社会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谈到环境污染,人们首先会想到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等,却很少察觉身边潜在威胁——光污染。在大城市,耀眼的路灯、建筑照明、灯箱广告等造成的光污染已成为人类身体健康和自然生态的又一环境杀手。有时人们借用“噪音”的叫法,把那些对人体有害的光叫“噪光”。光污染也被称为噪光污染。
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商店和建筑物用大块镜面式铝合金装饰的外墙、玻璃幕等形成的光污染。属于白亮污染;大酒店、大商场和娱乐场所的广告牌、霓虹灯、大城市中设计不合理的夜景照明等,强光直刺天空,使夜间如同白日,这属于人工白昼;现代舞厅、歌厅安装的黑色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则构成彩光污染。
光污染被称作视力杀手。
临街玻璃幕墙的反射光影响正常的交通行使,成为事故隐患,同时,反射光的聚焦还容易引起火灾。而彩光污染危害更严重,它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出现头昏心烦、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身体乏力、情绪烦躁等症状。
在光污染中首当其冲的是直接接触光源的眼睛。据统计,我国高中生近视率达60%以上,居世界第二位,卫生专家认为,其中主要原因并非单纯用眼习惯所致,而是视觉环境受噪光污染。其中不仅包括上面所提到的白光、彩光等,甚至室内光源、墙面、镜面、瓷砖以及书写使用的书籍纸张都是视觉环境的噪光污染源。
据科学测定,镜面玻璃的光反射率达82%—88%,特别是光滑的粉墙和洁白的书籍纸张的光反射系数高达90%,这个数值大大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光辐射适应范围。如果人长期在这种反光条件下工作或生活,视网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其感光细胞功能受到抑制,造成视力急剧下降,白内障发病率有时可达45%。
光污染干扰着生态。
数百万年来,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在自然光的作用下成长繁殖的,现在的照明对自然界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干扰。科学家发现,一只小型广告灯箱一年可以杀死35万只昆虫。长此下去,很可能会严重危及昆虫世界的多样性。因为昆虫是大自然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说鸟类和蝙蝠,就是以昆虫为主食的。许多植物是靠昆虫传粉授花的。如果没有了昆虫,必将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
人工灯光的光点有时可以传到数千公里之外。不少动物受到人工照明的刺激后,夜间也精神十足,消耗了用于自卫、觅食和繁殖的精力。习惯在黑暗中交配的蟾蜍的某些品种已濒临灭绝。
大西洋沿岸的海龟也难逃厄运。原来,新孵出的小海龟通常是根据月亮和星星在水中的倒影而游往水中的。可是,由于地面上的光超过了月亮和星星的亮度,使得那些刚出生的小海龟误把陆地当海洋,因缺水而丧了命。
下列对“光污染”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A.“光污染”是指与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相类似的环境污染。 |
B.“光污染”是指由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彩光污染所组成的三大环境杀手。 |
C.“光污染”是指耀眼的路灯、建筑照明、灯箱广告等造成的噪光污染。 |
D.“光污染”是指对人体健康有害,对自然生态有害的各种光的污染。 |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现在的照明对自然界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干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照明会杀死部分昆虫,很可能会危及昆虫世界的多样性,从而导致大自然食物链的中断。 |
B.因为夜景照明,强光直刺天空,消耗了动物用于自卫,觅食和繁殖的精力,也使人的眼睛容易疲劳。 |
C.大西洋沿岸的海龟由于误把陆地的灯光看作月亮和星星的倒影而爬上海岸,导致因缺水而丧失。 |
D.某些昆虫绝种,部分动物濒临灭绝,也可能是光污染所导致的生态灾难。 |
根据上文推测,为减少光污染的危害,以下做法不够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用光色偏黄的钠气灯,取代今天的白色日光灯。这样既可以改善人的视觉环境,又可以降低受害昆虫的数量。 |
B.装饰建筑及室内环境、生产日用产品时尽量避免使用那些刺眼的颜色,如:可以用米黄、浅蓝色粉刷室内墙壁,书籍用黄色纸张,穿“生态颜色”的衣服。 |
C.在夜晚禁止使用对动物和人类有害的人工照明用具,减少彩色灯光,控制旋转灯光,取消灯箱广告。 |
D.采用降低反射率的方法降低玻璃幕墙的反射程度,还可以通过工艺使高光反射率的玻璃不产生光线的干扰。 |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学术界长期流行一种见解,认为老子、庄子为道家,这是一种误解。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老子与庄子都从未自称为“道家”,只有儒家自称为儒,墨家自称为墨。儒墨两家各有自己一派的传承关系。孔子、子思、曾子、子夏、孟子、荀子均有传承关系,墨家有巨子相袭制度。儒墨两家,系统清楚,号称显学。汉代司马谈《论大家要旨》第一次提出“道家”名称,反映了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统一的思潮趋势。汉初道家是吸收儒、墨、阴阳、名、法各家思想而创立的新体系。老子、庄子是阴阳、名、法出现以前的人。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形成于东汉末年,方术、巫术是它的前身。神仙方术信仰由来已久,古代巫、史、祝、卜是与神打交道的专家,他们处在国家的领导层。民间巫术用符水治病,借卜筮占吉凶。战国以后,神仙方士宣传吃不死之药可以长生,投合上层贵族要求长期享乐的欲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广大群众缺医少药,方士们用符水治病,驱鬼祭神,在下层群众中也得到推广,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生困苦,才出现了《太平经》。此书成书时间约在东汉安帝、顺帝统治时期,此书为集体创作,书成于于吉、宫崇等人之手。
道教建立后,沿着两条路线传播。上层路线与历代朝廷、官方相配合,可以称为正统的官方道教。还有在社会下层广大群众中传播的道教,它与民间巫术、符咒结合得比较紧。农民起义往往利用道教这个组织形式。黄巾起义就是第一次道教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例子。宋代的方腊,清末的义和团也属这一类。理论研究,典籍著作,教义发挥,与佛教之间长期互相争辩,属于官方道教。从北宋开始编辑道教全集《道藏》多达七千多卷。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如民间与官方的道教都很重视符咒、炼丹、气功等。佛教到后期,大乘兴起,崇拜的偶像越来越多,引出了许多佛,不止释迦牟尼一位。道教到了南北朝时,神也越来越多,有等级品位,老子这个形象也被塑造得更加神秘,演变成“太上老君”。
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情况不同。老子的著作是学术性的,不是宗教性的。老子哲学讲无为、清静、合一,与道教的宗教修养有关,但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与道教毕竟有所不同。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那是很晚的事了。东汉末年,汉中张鲁信奉五斗米道,令信徒们念《老子》五千文。念《老子》的也仅限于汉中地区巴蜀的五斗米道。中原广大地区的道教徒信奉《太平经》,这是一百多卷的大书,内容庞杂,没有多少老子的思想。
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老子庄子为道家时所用依据的一项是( )
A.“道家”名称是汉代司马谈在《论大家要旨》中第一次提出的。 |
B.儒墨两家各有自己一派的传承关系,系统清楚,号称显学。 |
C.孔子、子思、曾子等自称儒家,墨子等自称为墨家,老子、庄子从未自称为“道家”。 |
D.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 |
对原文有关老子的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末年,老子的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仅限于汉中地区巴蜀的五斗米道。 |
B.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都很重视理论研究、典籍著作、教义发挥,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
C.南北朝时,老子演变成“太上老君”,是受佛教大乘兴起的影响。 |
D.《老子》不是宗教性的著作,东汉末年,汉中张鲁开始把它奉为道教典籍。 |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一样,都是随着宗教的发展而从人变成神的。 |
B.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是因为其哲学思想为道教的宗教修养提供了理论基础。 |
C.黄巾起义、方腊起义、义和团,都是以《太平经》为指导思想的农民起义。 |
D.道家的出现,是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统一的思潮发展的结果。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盲人可重见光明
今天的一项治疗失明的技术为更多的盲人带来了希望。
数十年来研究人员都在寻找一种能替代覆盖在眼睛后面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的方式。以治疗眼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和黄斑视力退化。方法之一就是寻找一种视细胞,移植进眼睛后,使其能正常感光。为了能找到这种类型的细胞,美国密执安大学的阿纳德·斯瓦鲁普和英国伦敦大学的罗宾·阿里等人进行了长期研究。他们在小鼠胚胎孕育和出生后能正常产生光受器的不同时期,从视网膜提取细胞,然后把这些细胞注入成年鼠的视网膜中,并计数有多少新的光感受器能够生长出来。
他们发现,把从出生后最初几天的小鼠提取的视网膜细胞移植到成年鼠后能产生最多的新的光感受器,而且能与视网膜正确的相连接。这些细胞最终注定要成为光感受器。但是还没有完全发育成视杆细胞,后者感知暗光。
随后,研究人员在眼科医院进行试验,把这些细胞移植进部分眼盲的成年鼠眼中,结果改善了这些盲鼠的视力,成年鼠的瞳孔对光有了反应。参与这次研究的眼科医生罗伯特·麦克拉伦认为这对于盲人和各种原因失明的人是一个极大的福音。因为,他们都有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重见光明。
不过,这项技术要从小鼠转移到人还存在很多因难。比如,很难获得相同的人的细胞供移植,因为这样的细胞需要从3—6月的胎儿身上提取。但是,研究人员认为,这个难题可以从两方面来解决。一是从人的成年干细胞培养适宜的视网膜细胞。二是从胚胎干细胞培养视网膜细胞。
在以前有过这方面的许多研究。一些研究人员还把动物胎儿的全部视网膜移植到成年动物眼中。这种方法在对人的试验中有较好的结果。但是,移植完整的视网膜并不能恰当地融入到受者的破损的视网膜中。而移植干细胞也不能有效产生新的光感受器或恢复视力。所以,移植胎儿视网膜细胞可能是迄今所有这方面研究中最好的一种。
麦克拉伦认为新生儿或胎儿的视网膜细胞更适宜移植,因为他们刚刚从干细胞向前发育了一步,成为一种定型的细胞,因此能从一个眼睛移植到另一个眼睛。而且由于其新生的特点。可以在移植后继续生长为光感受器。
这一研究结果同时也为其他医疗项目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过去医学界曾认为干细胞移植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因为干细胞可以分化生成各类组织细胞。但是,这项研究证明新生成的细胞才是理想的移植细胞,因为它们已经长成某种类型,已经定性,而且又由于是新生成的,具有定向生长的能力,所以比干细胞移植更直接、更有效。
(选自《百科知识》2007.4)
下列属于美国的阿纳德·斯瓦鲁普和英国的罗宾·阿里等人研究内容的一项是
A.从人的成年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培养视网膜细胞。 |
B.把小鼠胎儿的视网膜全部移植到成年盲鼠眼中。 |
C.将小鼠的干细胞移植到成年盲鼠的视网膜中。 |
D.将新生小鼠的视网膜细胞移植进成年盲鼠眼中。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过去医学界认为移植干细胞才是最好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但目前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 |
B.几十年来研究人员都在寻找一种能替代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的方式,以治疗眼病,在所有这方面研究中,移植胎儿视网膜细胞是迄今最好的一种。 |
C.视网膜细胞移植成功至少应具备两点:一是能产生新的光感受器,二是能与视网膜正确的相连接。 |
D.经过试验,把胎儿完整的视网膜移植到成年盲人的眼中尽管结果不错,但也存在着不能恰当地融人等问题。 |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文理论,对于治疗脊髓损伤疾病而言,把新生儿刚长成的脊髓神经细胞,移植到病人的脊柱中,比移植干细胞更直接和更有效。 |
B.目前,运用视网膜细胞移植的技术,可以使失明的盲鼠完全恢复原来的视力。 |
C.只要解决了如何获得人的相同的可供移植的细胞问题,通过移植视网膜细胞使盲鼠重见光明的技术就可以成功地运用于人类了。 |
D.新的研究已充分证明,移植胎儿的细胞治疗疾病,比移植新生儿的细胞效果更好。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辐射育种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奇的种植技术。它利用各种射线(如X射线、中子等)照射农作物的种子、植株或某些器官和组织,促使它们产生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需要的可遗传优良变异,培育而成新的优良品种。经过这样的技术种植,一个青椒重量可以达到500克,玉米能够结出7个棒,黄瓜可以长到半米高。而美丽的花卉也都神话般地发生变异,“串红”本是一串串得开花,在这里可以满株开花,如同一座小塔。“万寿菊”本是单层的四瓣花,这里开出的花却变成了多层的六瓣花。“矮牵牛”也会由原本开红色的小花,变成花朵增大,而且一株可以开出红、白、粉等多种颜色的花朵。、
具有很高能量和极强穿透力的射线,在照射种子之后,可以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断裂,使它的位置、结构和基因分子发生变化。而农作物的各种特性都是由染色体的基因分子决定的,所以,射线照射使种子细胞染色体基因发生变化的结果,会导致生物体的特性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射线还可以引起与细胞质有关的遗传性核外变异。两种作用的汇聚使辐射育种产生了奇异的特性。
利用辐射育种,可以使农作物变异率比自然变异高出几百倍以至上千倍,而且产生的变异特性是多种多样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且能够通过产生的各种变异而生成许多新的品种。例如,用射线照射过的蓖麻,生长期可以由原来的270天缩短到120天,形成生长期短的新品种。辐射育种能够改变农作物品种单一的不良性,克服原有品种的缺点,还可以使发生的变异特性很快稳定下来,大大缩短育种过程。此外,辐射育种操作简便,只要把种子或植株放在射线源附近照射,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育种技术相结合取得更好的效果。
近年来,人们除了利用地面上可以产生射线的装置对种子进行辐射之外,还想出了许多办法来,充分利用太空中强烈的超高能宇宙射线和其它太空物理条件进行种子诱变,使辐射育种有了新的发展。航天飞机等飞行器将种子送上太空,植物种子经过宇宙射线的辐射和微重力的影响,就会加速培育过程。同时,还能够培育出在常规育种条件下不易产生的变种。因此,经过太空辐射育种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作为所含的蛋白质、维生素的含量也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4年第11期《别具特色的新型种植》)
下列对“辐射育种”这一概念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辐射育种是利用各种射线照射农作物的种子、植株或某些器官和组织,促使它们产生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需要的可遗传优良变异,培育成新的优良品种的一种新奇的种植技术。 |
B.辐射育种是利用X射线、中子照射农作物的种子、植株或某些器官和组织,促使它们产生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需要的可遗传优良变异,培育成新的优良品种的一种新奇的种植技术。 |
C.辐射育种是利用高能量和强穿透力的各种射线,照射农作物的种子、植株或某些器官和组织,促使它们产生各种变异,进而培育成新的优良品种的一种新奇的种植技术。 |
D.辐射育种是利用高能量和强穿透力的各种射线,照射农作物的种子、植株或某些器官和组织,促使它们产生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可遗传的变异,培育成新的品种的一种新奇的种植技术。 |
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辐射育种的优越性的一项是
A.使农作物变异率快速提高 |
B.加速农作物的品种改良与稳定 |
C.操作方法简便灵活 |
D.使细胞内的染色体发生断裂 |
联系上下文,下列对“两种作用的汇聚使辐射育种产生了奇异的特性”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农作物的各种特性由染色体的基因分子决定,射线照射改变了染色体的基因,从而改变了生物体的特性。 |
B.种子细胞染色体基因发生变化以及遗传性核外变异的共同作用,能够使农作物通过产生的各种变异而生成许多不同质的新品种。 |
C.射线照射引起的与细胞质有关的遗传性核外变异,同样能改变生物体的特性。 |
D.蔬菜的产量大大提高,花卉的花瓣增多,花朵增大,花枝更加繁茂,花色更加多彩,这些都是辐射育种产生奇异特性的表现。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辐射育种是人类种植史上的一次革命,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种植技术必将向着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 |
B.辐射育种与其它育种技术相结合,其产生的效果比单独进行辐射育种更为理想。 |
C.植物种子只有经过宇宙射线的辐射和微重力的影响,才能够培养出变种。 |
D.太空辐射育种不但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农作物的营养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