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是阿里巴巴的宝库,里面有取之不尽的宝物;用不好,它是潘多拉的魔盒, ① 。正因为如此,我们既要享用互联网, ② 。网络安全与规范文明的网络环境,则是网友必须遵守的底线。当然,任何文明规范的治理,③ 。只有当法律不断完善,依法治网有了更科学的依据,网民利益才能更有保障,互联网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下列各句 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七八月份正是我国农作物生长的重要阶段,然而,入夏以来,全国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旱情,这不但让旱灾下的人们生活艰辛,更让农作物危在旦夕。 |
B.注胶虾事件表明,总有人想发不义之财。食品安全的警钟再一次敲响,是监管不力,放任自流,还是无能为力? |
C.肯德基、麦当劳在被曝光使用过期变质鸡肉原料后,上海食品监管部门通过明察暗访,终于查明这些过期劣质肉类原料来自上海福喜食品公司。 |
D.我国外贸发展环境开始出现国际产业转移放慢、周边国家承接转移加快、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因此我国外贸持续多年两位数高速增长的时代不复存在了。 |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12月份以来,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再次遭遇持续性雾霾天气,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已变得 ,稍有拖延怠慢就会使大气污染愈演愈烈。
②在美国中期选举 之际,奥巴马的支持率持续低迷,甚至被称为民主党的“负资产”。面对国内外一大堆的棘手问题,奥巴马也慨叹“这世界变化快”。
③在首相安倍晋三尚未离开中国之时,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就有些 ,在记者会上发表违背中日四点原则共识的言论,日方这种言而无信的态度着实令人失望。
A.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迫不及待 | B.刻不容缓迫在眉睫迫不及待 |
C.迫不及待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 D.刻不容缓迫不及待迫在眉睫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 他的治学之路。
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全面观照,准确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 学理论著作和关学著作。他以原著文本为研 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了许多研究者 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
“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
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
“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在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运 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与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王运熙服膺《札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王运熙的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
“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
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48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正是在这间斗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 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恰可比拟。
(节选自2014年2月22日《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王运熙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表明他喜爱的是读书。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 。 |
B.“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是王运熙先生的写照。夏花绚烂比喻他活着的时候贡献卓越,若秋叶静美是说他去世时平静安然。 |
C.“从1978年到1996年”“1983年到1996年”“从1978年至今”等具体时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 |
D.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
E.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
(2) 王运熙是怎样理解“学术创新”的?文中谈到了他的哪些学术创新?请简要概括。
(3) 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4)本文的题目是“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你怎么理解“平淡”与“有丘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请使用下列词语,扩写两段话。每段话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30字。
背影 道路 脚印
(1)描写一种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达一种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有自己才有别人,有别人也才有自己。对于这个道理, (1) ,可是却做不到。其实自己以外都是别人,可是有相干的,有不相干的。可以说是“我的”那些,如我的父母妻子、我的朋友等,是相干的别人; (2) 。相干的别人和自己合成家族亲友, (3) 。自己也许愿意只顾自己,但是自己和别人是相对的存在,离开别人就无所谓自己,所以他得顾到家族、亲友,而社会、国家更要他顾到那些不相干的别人。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①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②题材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
③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 ④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
⑤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⑥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A.③①⑥④②⑤ | B.③④⑤②①⑥ | C.⑤②①⑥④③ | D.⑤①④⑥③②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
B.开学初,学校先后召开了教学工作会、德育工作会,确保本学期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和素质教育持续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
C.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作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 |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林风眠的画作既隐含中国虚静简逸的精神,又渗透西方艺术的空间构造与画面张力, ,令人耳目一新。
② 周德清不为传统所因囿,突破旧韵书的束缚,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 ,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原音韵》。
③“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前几代人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敢于 ,独立特行,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A.别开蹊径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 B.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别开蹊径 |
C.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别开蹊径 | D.独树一帜别开蹊径标新立异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最景仰之人物——张謇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1894年,41岁的张謇终于在科举考试中高中状元。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在政治上大干一场时,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张謇不顾自身安危,向慈禧太后进言,应购洋炮、买军舰、练新军,进行备战,建议慈禧太后削减六十大寿庆典的银两,以资军用。慈禧太后大怒,差点把他的“顶戴”给摘了。国难当头,朝廷腐败,张謇认为有头脑的知识分子,应当为国家做点实事,而不是写一些策论文章。于是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明确表示:“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他决定回家乡南通创办实业。
张謇常说,一个人办一个县的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的事,要有一国的眼光;而办一国的事,就要有世界的眼光。这种思想,自始至终贯穿在他兴办实业的过程中。他敏锐地察觉到大清当时从国外进口最多的就是棉铁,仅这两项,每年2亿两白银,比什么赔款都厉害。因此决定办纺织业来抵御外国的经济侵略。鉴于洋务运动以来大批贪官污吏从官办企业中聚敛私财,张謇又细致研究了欧美列强藏富于民的富国之策,他恳请两江总督张之洞让纱厂由原来的官办改为民间绅商自营,采取股份制,吸引商人入股,并采用土地入股的方法来缓解建厂购地的资金压力。选择厂址上,针对去上海建厂的主张,张謇力陈南通唐闸镇的近江滩涂是办厂的好地段:其一,滩涂地价低廉;其二,厂址周围村镇众多;其三,唐闸镇周边就是产棉区,原料可以就近取材;其四,此处濒临长江,周围河流纵横,水陆交通便捷。事实证明张謇的见解站在了时代的前沿。
为了解决原料供应问题,张謇创办了我国第一家农业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招募农场工人,设置董事会。他的好友王怀咏说,张謇虽从未出过国门,竟能使用西人的公司制来经营企业,这在中国是前无古人之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张謇已兴办各类企业二三十个,在南通建立了一个现代化工业体系,全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实业。他利用《易经》中“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为纱厂取名为“大生”,在为大生起草的《厂约》开篇说:“通州之设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彰显救济民生之愿。
为了培养科学等方面的人才,张謇他又积极兴建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就是他所创办,今日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河海大学的前身也都与他有关。他建立中国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还建立了军山气象台,此外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盲哑学校等。他带领民众,对南通的旧城进行合理的改造,完善公共设施和发展商业金融、娱乐休闲、餐饮旅馆等服务业;在南通新城区,他开拓城市的发展空间,重视景观打造——修建了五个公园,美化了城市环境。使南通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城镇成为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商埠和文化中心,张謇的名字与南通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一方山水。
张謇一生创造了巨大财富,而他给自己取号叫“啬翁”。他常说一句话:“该用者,为大众用者,虽千万不足惜;自用者,消耗者,一文钱也须考虑,也许节省。”他的一双袜子缝补过七八次还舍不得扔,十几年中只做过两件长袍。一次,他在纱厂车间巡视时,看见一个纱工随手将两张纸扔在地上,他连忙捡起来,用手抹平,递给身后的襄理。他把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不能产生利润的公共事业上,有记录的就有白银150多万两。
1922年,在北京、上海举办的成功人物民意测评中,投票选举“最景仰之人物”,张謇得票数最高,这一年他70岁。也正是这一年,棉纺织业危机,张謇寻求国内外资金支持不成,“大生”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柱就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之后的兴国之梦。1926年,张謇辞世。
(摘编自曹靖生《张謇奋斗史》)
相关链接
①1920年,唐闸人口近万户,接近5万人。通扬河沿岸工厂林立,商业繁荣。有人看到当年国外发行的中国地图,许多大城市都没被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 (摘自《南通县图志》)
②张謇是近代中国史上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摘自胡适《南通张謇传记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謇认为有头脑的知识分子,应该为国家做实事,不能仅是写一些空洞的策论文章,他辞职办实业就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B.张謇恳请张之洞让纱厂由原来的官办改为民间绅商自营,采取股份制,吸引商人入股,目的是不让贪官污吏从企业中谋取私利。 |
C.当年国外发行的中国地图,许多大城市都没被标出,“唐家闸”却赫然印上,这表明原本不起眼的小镇已成为名满中外的经济中心。 |
D.张謇一双袜子缝补过七八次,巡视车间拾起纸片,这些行为是想告诉员工:企业要做大做强,就要开源节流、降低成本。 |
E.胸怀实业救国梦想的张謇,几十年身体力行,全力趋赴,造福一方,影响全国,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2)张謇在兴办实业的过程中,“眼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3)为什么说张謇成为一方山水?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张謇为什么被选为“最景仰之人物”?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 。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来批评的句子是: , 。
(3)《赤壁赋》中抒写人生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的句子是: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①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②不归归便得,五湖③烟景有谁争?
【注】 ①蝴蝶:用典,出自“庄生晓梦迷蝴蝶”,指梦境的美妙快乐。②“自是”是“是自”之意。③五湖:用典,春秋时,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泛五湖而去。
颔联历来被名家誉为抒情佳句,试分析这一联是如何抒情的?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公干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铃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自《栾城集》)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书属辙日 属:嘱咐 | B.至与钤辖亢礼 亢:匹敌 |
C.以虞水之再至 虞:料想 | D.然终不以为恨 恨:遗憾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深受爱戴的一组是
①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 ②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
③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 ④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⑤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 ⑥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①④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才华出众,少时对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清其要害。参加科举考试,所撰文章论述国家刑赏之事,深受欧阳修、梅圣俞赞赏。 |
B.苏轼依法治吏。接待高丽使者的官吏仗势横行,不守礼法,苏轼派人前去训斥,并将此事上奏朝廷。这些官吏因惧怕而有所收敛。 |
C.苏轼一心为民。大水将冲决徐州城,人手不足,他亲至武卫营请禁军出力抗洪。河水暴涨,情势危急,他坚守城头,公而忘私。 |
D.苏轼德行高尚。他称颂善人善举,斥责恶人恶行,爱憎分明。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不顾危害。苏辙称其有古代贤人的美德。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2)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