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铁制农具 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片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商君改革的措施。
(4)根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君悲惨结局的原因。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商汤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
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材料三 (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的什么精神?商鞅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2)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的那两项措施?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有何影响?
(4)商鞅因为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好被车裂而死。你认为商鞅变法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为什么?
材料一:林则徐曾6次上书道光帝,认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1839年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临行前林则徐保证“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
材料二:17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正因为如此,1987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部长级会议上,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材料三:西方史学家认为:“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20年,并且要决定西方和东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斗争的开端。”
(1)材料一中林则徐认为鸦片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2)材料二中“光辉的一幕”是指哪一事件?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3)结合材料你认为林则徐是怎样一个历史人物?
(4)材料三中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看法是否揭示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实质?为什么?
实践探究题:良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同学们都关心、热爱自己的班集体,希望自己的班集体更加优秀,请你分别利用墨、儒、道、法、兵家的主张为班集体的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内蒙古呼和浩特卷)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导致电力应用日益广泛的两个机器是什么?电力技术最发达的是哪两个国家?简要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性质。
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请回答:
下列两幅图,从侧面反映 “大变革时代”中出现的历史现象,你能将下列说明,按照你发现的历史规律排列吗?(将英文代号填写在相应数字序列后)
A.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田地变成私田出租。 |
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
C.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
D.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
E、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1)排序:① ② ③ ④ ⑤ 。
(2)你认为,商鞅变法中哪些内容会损害这些“守旧群臣”的利益?(至少举出两条说明)
(3)你怎样来认识商鞅变法的重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图中,你得到关于大运河的历史信息有哪些?(写出两方面的信息。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古人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的原因。对此你有何感想?
(3)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百姓关注,国家重视。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条件之一是遗产本身必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从历史角度说出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理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两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请回答:
(1)这两次会议分别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2)从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2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从这一曲折过程中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3)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材料一、在旧西藏,95%以上的藏族人民是世代人身依附于官家、贵族和寺庙的农奴。旧西藏用了几百年的《十三法典》、《十六法典》把人分成三等九级,明文规定属于“下等下级”的铁匠、屠夫、妇女,其“命价”为“草强一根”,并用“挖眼、砍手”等残酷的刑法来维持这种三等九级的封建农奴制度。
材料二、(1)1989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机构里,少数民族官员所占比例人大常委会正、副主任职务 17.27%正、副省长、自治区正、副主席 12.66%
(2)直辖市、地区、自治州一级机构里,省数民族官员所占比例人大常委会正、副主任职14.22%这些比例全都高于少数民族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的比例。
材料三:1949年,少数民族地区的工农业总值为36.6亿元其农业为31.2亿元,工业为5.4亿元;1990年,少数民族地区的工农业总产值达2272.8亿元,与1949年相比,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增长了22.6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旧西藏的政治情况?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党和政府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党的民族政策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华网北京2004年6月8日电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8日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说,在当今时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刘建超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过去50年中作为重要的国际关系准则,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二 据新华网北京2004年6月12日电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12日在这里时记者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已被国际社会广为接受的国际关系准则,将在新的时代,新的背景下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请回答:
(1)材料中提到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目的何在?2分
(2) 你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吗?2分
(3) 材料一中提到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过去50年中作为重要的国际关系准则,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请对此谈谈你的认识。4分
(4) 材料一中提到:“在当今时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材料二中也提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时代,新的背景下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对此你有什么看法?4分
某班计划以“风雨九十四年”为主题,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竞赛活动。下列是竞赛筹备小组为此编制的部分试题,请运用所学知识,提供准确答案。
(1)分别说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现在)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名称。
(2)邓小平等共产党人实行改革开放,从而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和政府首先从农村开始改革,推行的主要政策是什么?对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与此同时,我国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东方奇迹”。哪个经济特区被外国人誉为“一夜崛起之城”?
(3)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变。分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的时间。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列举2001年反映我国外交成就的大事。(两例即可)
阅读下列材料:
“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请回答:
(1)材料中强调“从今以后”全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2分)
(2)这个中心工作确定于哪一次会议上?中共“十三大”又是如何阐述的?
(3)为实现这一中心工作,党和国家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4)举例说明我国历史上发生的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写出时间和名称就行)。
(共6分) 材料一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按照《A》的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就是我们要实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 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原来的土地制度”有什么消极作用?“A”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什么?
(2)从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实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土地改革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4)材料二中数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