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湖南衡阳)对外交往是国家实力的展示。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交流】
材料一 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1)两次出使西域,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是谁?
(2)丝绸之路经过的新疆地区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请写出西汉时期加强对新疆管辖的史实。
材料二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3)根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郑和下西洋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文化交流】
材料三
(4)图片一中的人物主要出使哪个国家?图片二中的人物主要贡献是什么?
【政治交往】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中美关系长期以来处于敌对状态。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两国领导人都认为有必要改善两国关系,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
——摘自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八年级下)
(5)中美建交是在哪一年?就如何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2015·湖南常德)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友好交往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线路图
材料三 历史将记住这个日子,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是抢掠,是很不简单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摘编自当年明月《明朝的那些事儿》
材料四 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
——摘自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的演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这条通道被人们称为什么?开通于哪个朝代?
(2)材料二中A点和B点分别是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和最远到达地,分别是哪里?
(3)根据材料三,分析郑和船队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人的航海在性质上有何不同。
(5)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演讲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你认为这一构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战略意义?
“盛世”是指我国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特定阶段。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个“盛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执政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辉煌的“西汉盛世”,汉武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诸多首创精神和积极的治政态度……他两次派遣使团出使西域,最终凿通西域,建立起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丰富和充实了华夏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或经济方面具有“首创精神”的一项措施。率领“使团”出使西域的是谁?“陆上要道”是指什么?(3 分)
材料二 唐太宗开创的 “贞观之治” 昌盛局面, 在她统治时期继续向前发展, 国力强盛,为以后的“开元之治”──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家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她”对我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所做的贡献是什么?说出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或者虚心纳谏的一个事例。 “开元” 是哪个皇帝的年号?(3 分)
材料三 15 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2 分)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盛世”的主要原因。 (至少说出两条)(2 分)
(广西百色卷)建设“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的对外交往史历经荣辱衰,见证了民族复兴之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于西汉开通,当时以陆路为主;唐朝时,对外交往活跃,丝绸之路水路并重,全面繁荣;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材料二 (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仅于广州一处口岸,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转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省委原书记习仲勋提出:“利用临近港、澳的有利条件,在广东搞出一个出口加工区。”邓小平当即表示赞同:“还是叫特区好!” “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请回答:
(1)唐朝时通过陆路到天竺(今印度)游学的著名人物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影响?
(2)材料二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贸易政策?采取此政策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
(3)根据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什么决定?这一决定有何重大意义?
(2015·湖南衡阳)对外交往是国家实力的展示。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交流】
材料一 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1)两次出使西域,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是谁?
(2)丝绸之路经过的新疆地区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请写出西汉时期加强对新疆管辖的史实。
材料二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3)根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郑和下西洋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文化交流】
材料三
(4)图片一中的人物主要出使哪个国家?图片二中的人物主要贡献是什么?
【政治交往】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中美关系长期以来处于敌对状态。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两国领导人都认为有必要改善两国关系,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
——摘自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八年级下)
(5)中美建交是在哪一年?就如何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浙江温州卷)(14 分)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同源,有过友好交往,也有过战争厮杀。作为21 世纪的大国,面向未来,中日关系将往何处去?
材料一:隋唐时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次高潮,两国人民谱写了极其壮丽的篇章。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1)列举一例该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2 分)
材料二:1873 年,同治皇帝接受外国公使觐见那一回,主持仪式的大臣,把品级较高的日本外务大臣副岛种臣的班次排到了品级较低的英、法、俄、德、美公使的后面,以寓区别对待之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1898 年,光绪皇帝在会晤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时表示:“贵国维新以来之政治,为各国所称许。”并希望伊藤博文能向中国详细介绍“变法之顺序、方法等事”。
——摘编自邓嗣禹、费正清《中国对西方的反应》
(2)材料表明清朝统治者对日本的态度有何变化?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4 分)
材料四:大陆政策是近代日本对亚洲大陆的长期侵略政策。其基本内容是,首先侵占朝鲜,然后侵占中国东北,进而扩展到整个中国,获得在东亚的霸权。
——摘编自宋志勇、田庆立《日本近现代对华关系史》
(3)大陆政策在20 世纪30 年代的中日关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试举一例。(2 分)
材料五:1945 年日本战败,抗日战争结束;1972 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进入21 世纪,中日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2012 年,日本宣布钓鱼岛“国有化”。此举引发中国国内大规模抗议活动。
2014 年,我国将9 月3 日设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今年恰逢抗战胜利70 周年,国务院决定这一天放假,以便于全国人民广泛参与各类纪念活动。
日本右翼分子编写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多次篡改历史,企图抹煞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的罪行。
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有个国际和平博物馆,它收集、整理并展示了许多二战期间日军犯下的战争罪行。
中日双方经贸关系密切,1980 年双边贸易总额为92 亿美元,三十年后的2010 年达到2977.7 亿美元。在中日关系趋冷的2014 年,双边贸易总额仍保持在3000 亿美元以上。
2015 年4 月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希望日本同中国一道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走下去”,“中日友好事业对两国和两国人民有利,对亚洲和世界有利。”
(4)结合材料一至材料五,运用所学知识论证中日两国发展友好关系的重要性。(6 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严密。)
改革往往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闪光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要巩固政权,还必须解决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部落习俗密切相连,因此当时改革鲜卑旧的习俗,就成为北魏统治阶级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卢菡著《不可不读的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请任意列举一项其改革旧习俗的措施。
材料二 在甲午战败的强烈刺激下,变法改革也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朝廷在戊戌变法年间颁布了改革科举、汰冗员、办学堂、修铁路、开银行等学习西方措施的新诏书。
——海天著《沉重的转身》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两个改革措施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材料三 克里米亚的失败对俄国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实际上,克里米亚的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朽和落后,旧制度所显示的破产导致旧制度的变革。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推动两个改革的相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改革的不同结果。
(广西桂林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O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下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浙江台州卷)从策马西行到扬帆远航,大漠驼铃声脆,碧海长帆远影。今日古丝路迎烈烈风,重振高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浙商本着“走遍千山万水、讲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勇做融入“一带一路”的排头兵。2014年11月,省工商联组织150家浙江企业出访印度,谈妥11个项目,投资金额达25亿美元。
材料二:国际货运列车满载着从浙江采购的机电产品、织物、箱包和圣诞用品,长途跋涉到达亚欧大陆另一端,并带回红酒、橄榄油等众多名特优产品。
(1)写出中国古代开拓丝路和开辟亚非海上通道的历史人物。
(2)根据材料一和右图分析,浙江勇做融入“一带一路”排头兵具备哪些有利条件?
(3)联系材料二,从世界基本特征角度分析浙江企业融入“一带一路”的意义。
自古以来,团结统一的“大一统”情怀便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1)写出秦王朝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重大举措2例。
(2)汉武帝时代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思想和民族关系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2000多年来的中国也曾战乱分裂,但总能重新走向统一、安定”。试举一例说明。
材料二 (乾隆)三十五年,舍棱诱渥巴锡所部之土尔扈特、和硕特、辉特、杜尔伯特等人众於十月越俄罗斯之境之坑格图喇纳卡伦而南,俄罗斯遣兵追之不及。渥巴锡既入国境……无水草,人皆取马牛之血而饮,瘟疫大作……三十六年九月,渥巴锡等入觐热河。(乾隆)封建渥巴锡为卓里克图汗(意为英武勇敢的汗)……
——《清史稿》
(4)材料二所述的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体现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民族精神?
(浙江杭州卷)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某校九年级(3)班学生围绕“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开展探究学习,请你参与。
【合作探究:论从史出】
小灵同学所在小组抽到下面一段材料,同学们据此展开讨论。请你依据材料作扼要阐述。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1)材料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和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汉武帝“利禄引诱”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两个历史事件作简要评价。
【拓展提升:古为今用】
小组学习成果汇报后,老师又提供了一则新闻材料,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请你发表观点。
2014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讲话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3)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材料分析题(共11分)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相适应。
材料一: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东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南亚,并联结地中海欧洲各国的通道,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15世纪,追求财富的欧洲人梦想去东方发财,开始探寻前往东方的航路,……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三:2013年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一系列务实合作结出了早期的果实。近日,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宣告“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
材料四: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能的。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请回答:
(1)现有一个旅行团希望重温丝绸之路的辉煌,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内容,作为导游的你将带领旅游团从中国的哪个城市出发?最终到达世界的哪个地区?
(2)依据材料二,分析新航路的开辟最重要的影响。
(3)材料三中,中国政府制定的“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应对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趋势,请指出体现这一趋势的世界经济组织。
(4)从材料四克林顿的评价我们知道,全球化对某些国家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全球化中处于不利境地的主要是哪类国家?原因是什么?
世界政治现代化的过程,渐进缓慢、曲折艰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来,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著《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是什么制度?皇帝的权力有何特征?
材料二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
——钱乘旦著《世界现代化历程》
(2)材料二中“新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其确立的依据主要是哪部法律文献?()2分
材料三 其基本精神按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三权分立的原则,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党人希望借此来限制袁世凯,束缚他专制独裁的手脚……
——卢菡著《不可不读的中国历史》
(3)材料三中“其和”“此”共同代指什么法律文献?它的性质是什么?
材料四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宪法成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大法。
——岳麓书社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
(4)材料四中新宪法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5)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人类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
世界经历了从相互隔绝到全球化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让我们想起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到前期的对外友好交流,我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材料二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拉开了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科技的发明便利了人们之间的交流,缩短了空间距离。下列这些发明分属于三次科技革命,请按要求归类。
材料四 美国苹果手机有450多个零部件,苹果公司在全球有数百家供应商,分布在中国内地、中国台湾、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捷克以及美国等地,但大部分产品在中国组装。
请回答:
(1)分别列出材料一中我国为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明朝前期为对外友好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
(2)材料二中的“地理大发现”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概括这一历史事件产生的重大影响。
(3)将材料三中的科技发明归属到相应的科技革命:工业革命______、第二次工业革命______、第三次科技革命______。
(4)据材料四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什么趋势。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15·湖南衡阳)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重要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改革】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材料二 如果说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的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3)试比较以上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近代改革】
材料三 下图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中学习“西方文明”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现代改革】
材料四 上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一做法得到中央肯定,并在中央指导下,在农村逐步推行,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改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