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恩格斯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曾说:“英国政府的海盗政策已引起了一切中国人反对一切外国人的普遍起义,并使这一起义带有绝灭战的性质……虽然你可以说,这个战争带有这个民族的一切傲慢的偏见、蠢笨的行动、饱学的愚昧和迂腐的蛮气,可是它终究是人民战争。而对于起义民族在人民战争中所采取的手段,不应当根据公认的正规作战方法或者任何别的抽象标准来衡量,而应当根据这个起义民族所已达到的文明程度来衡量。”
材料三: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请回答:
(1)图一中“沉迷的帝国”和“堕落的帝国”分别指哪个国家?导致该帝国沉迷的根源是什么(或该帝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你如何理解?材料三认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什么?为了完成这一使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曾怎样探索?(举1例说明)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材料一:
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 |
京师同文馆 |
1862年 |
中国第一个近代兵工厂 |
安庆军械所 |
1861年 |
中国第一个近代交通企业 |
轮船招商局 |
1872年 |
中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工业 |
汉阳铁厂 |
1890年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这多个“第一”是发生在什么事件期间?材料一中以“求富”为口号创办的近代工业是哪些?
材料二: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摘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最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是哪个规定?
材料三:“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
(3)材料三体现了该人物什么优秀的精神品质?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为起点,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清政府主导的自主探索开始了,史称洋务运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第一次自主探索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举一例“中国欲自强,学习外国利器”的具体活动。
材料二 戊戌变法在政治上是具有君主立宪的目标和理想,在经济上呢,它要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戊戌变法在经济上的主张。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为什么说“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材料三 见下图
(3)下图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请你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概括其含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仗——一次是“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众所周知的,中西文化一经接触,我们那经历两千年无劲敌的“汉族中心主义”就被摧枯拉朽了。因此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汉族中心主义”向“欧洲中心主义”的不断让位史。在这历时八十年的“西化”过程中,清末的三位政改专家——李鸿章、康有为和孙中山,是一个比一个激烈的;一个比一个彻底的。也可说是“汉族中心主义”向“欧洲中心主义”让步,愈让愈多。
——摘编自《晚清七十年》
(1)材料中,英国同中国打的“全仗”指哪次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重要影响?
(2)英国和哪国在第一次“半仗”中火烧圆明园?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对中国的“半仗”后签订的条约中哪项内容最能说明了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旳朝廷”?
(3)材料中,在中国“西化”过程中,清末的三位政改专家分别进行了哪些活动?
(4)通过阅读上述材料,你对这段历史有怎样的认识?(1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益,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誓词
材料二:在……开始时,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材料三: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材料四:在1932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总统。面对“大萧条”,他坚定地认为,这需要国家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另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进行试验。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2》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哪一重大事件?简述其影响。2分
(2)材料二为了摆脱落后状态,我国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影响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为了“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国政府采取什么措施?简述其影响。2分
(4)材料四中美国为了应对“大萧条”采取什么措施?这种措施的特点和效果如何?3分
(5)以上材料他们都面临怎样相同的境况而采取什么措施度过难关的。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哪些启示?3分
萨镇冰(1859年~1952年),字鼎铭,原籍雁门,他经历了前清、民国与解放初期的各个历史时期,是中国海军史上一位卓越的人物。以下是关于萨镇冰的三段史料:
史料一:萨镇冰11岁考进马尾船政学堂,学习天文、驾驶,毕业时名列第一。分配“扬武”练习舰见习,光绪二年(1876年)冬,他与叶祖珪、刘步蟾、方伯谦、严复等被派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帝海军学院学习驾驶。他从英国留学归来后,报效国家。
史料二:目岛炮台是刘公岛的门户,丁汝昌把守卫目岛炮台的重任交给了萨镇冰。从1月30日到2月6日,日军20多艘军舰炮击日岛,但萨镇冰始终没让日军向威海湾越进一步,经过8天殊死搏斗,虽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但目岛炮台的炮都不能用了,萨镇兵只好奉丁汝昌命令,含泪率军撤回刘公岛。
史料三:慈禧赏识萨镇冰的才能,使他成为实际上的海军统帅。上任后撤消南北两洋水师建制,建立起统一的指挥系统;并把海军分成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这是中国第一次用近代方式组建海军。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命萨镇冰率舰支援。但萨镇冰最终决定默许革命,不久他托病离开舰队,并令各舰听命起义将领黄钟英指挥。随后在黄钟英率领下,海军宣布起义。民国时期,萨镇冰虽官至海军总长,但并不受重用。他晚年走上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道路,为迎接人民解放军进入福州城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他的爱国表现和政治选择得到中国共产党的肯定。1952年4月10日,萨镇冰病逝于福州,享年94岁。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发来唁电,他的爱国精神令人可钦可仰。
(1)史料一说萨镇冰11岁考进马尾船政学堂,当时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它的名称是什么?(1分)主要学习西方的哪个方面?(1分)
(2)史料二描述了1月30日到2月6日萨镇冰抗击日军的事迹,但没说时具体在哪一年,请你补充。(1分)萨镇冰含泪撤回刘公岛后,北洋水师的最终命运如何?(1分)
(3)评价一位历史人物,重点是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史料三中有哪些事例可以肯定评价萨镇冰?(2分,至少说出两条)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促进农工商业的发展;准许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裁撤冗官……各地开办新式学堂,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
材料三 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三次伟大革命……第三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材料一是清朝光绪皇帝颁布的变法令的内容,这场变法史称什么?这场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被概括为什么?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建立于哪一年?
(3)依据材料三,“第三次革命”是以哪次重要会议作为开始标志的?这次会议形成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从1895年开始筹办大生纱厂……他为了开发沿海滩地,围垦造田,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改良措施……为发展交通运输事业,于1905年创立了大达内河小轮公司,……他用工厂的利润兴办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机构……
材料二:根据1895年至1898年不完全统计,这四年间新创办的企业有62家,资本总额达1240多万元,出现了一个兴办实业的小浪潮。主要企业有
企业名称 |
创办者 |
地点 |
时间 |
合义和丝厂 |
楼景晖 |
浙江萧山 |
1895年 |
张裕酿酒厂 |
张振勋 |
山东烟台 |
1895年 |
苏纶纱厂[来源 |
陈润庠 |
江苏苏州 |
1896年 |
通久源纱厂 |
严信厚 |
浙江宁波 |
1896年 |
通益公纱厂 |
庞元济 |
浙江杭州 |
1897年 |
商务印书馆 |
夏粹芳等 |
上海 |
1897年 |
源昌碾米厂 |
祝大椿 |
上海 |
1898年 |
材料三:甲午战后,清政府工商政策改变,对本国民间投资设厂放松限制……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华设厂,洋货在华大量倾销,造成农村以纺纱织布为主的家庭手工业急剧破产。机织棉纱、洋布和其他商品需求量迅速上升。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有何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出现兴办实业小浪潮的原因有哪些?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我国与外界交往日益减少,逐渐落后于世界。西方列强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但是我们的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复兴之路,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下面是一节专题复习课,请你一起参与进来。
(1)【巧用表格,夯实基础】老师指导同学们将知识点列表归纳。下面是其中一张表格,请你填写完整。
侵略与反抗 |
|
列强侵华战争 |
抗争的代表人物或事件 |
① |
林则徐、关天培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太平天国运动 |
② |
邓世昌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③ |
(2)【关注细节、请你纠错】老师将同学们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归纳整理如下,请你找出其中的三处错误并纠正。
①_改为 ②改为 ③__改为(3)【图说历史,归纳主题】老师出示了下面一组图片,仿佛把同学们带到那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请你依据图片归纳一个主题
(4)【挑战思维,自主探究】在课堂总结时,老师出示了中共十五大报告中的一段话:"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请你说明这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的“中国梦”,在近代历史发展中,遭遇了各种挫折,却仍然在艰难前行。这些梦想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成一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
——梁启超
材料三 1933年的新年,上海《东方杂志》推出了一个“新年的梦想”特刊,国内各界人士同做一场“中国梦”。在各色的梦里,20多位教授、作家梦想未来的中国是……有人梦想整个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国共两党共商抗日救国大计。
——《一个时代的“新年梦想”》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运动倡导者的梦想”是通过什么运动去实现的。这个运动是否成功?请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一中“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说明统治者发动这个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为实现材料二“大梦唤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什么运动?这个运动是通过什么历史事件揭开序幕的?
(4)“国共两党共商抗日救国大计”进行了八年的努力,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他们努力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图片是另一种历史语言,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读下面的一组图片,探究问题。
请回答:
(1)图2是哪一类型的企业?图3中的企业是谁创办?由图1到图3反映中国近代经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辛亥革命后,图3这一类型的企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引发了中国近代的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图4中企业创立于何时?该企业名称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制形式有何改变?
(4)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俄也做过类似的调整。面对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和人们的不满情绪。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的掌握他们。"为此,苏俄推行了一种怎么的经济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马克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西方重要通道是什么?开通于哪一朝代?有怎样的作用?(4分)
(2)材料二中没有提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一项发明?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些发明传人欧洲后,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3分)
(3)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一些知识分子积极向国人介绍西方文化,请完成下列表格(2分)
人物 |
作品 |
主要内容或主张 |
魏源 |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严复 |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材料一:裁并机构,精简人员,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设立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产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海陆军,改革科举制度,开办京师大学堂。
材料二: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材料一是哪个运动的主张?该运动的主张与洋务运动主张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⑵材料二是哪个组织的主张?其领导人和指导思想是什么?
⑶这两次学习西方并没有挽救中国,而是屡遭挫折,请说出两个原因。它们的失败给我们什么启示?
⑷、有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认为它失败了,你怎么评价辛亥革命?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开放,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对社会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又诏革衣服之制……又诏改国姓为元氏姓。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1)材料一是对哪次改革的评价?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评价?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世界上掀起了资产阶级改革的浪潮,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迅速扩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请举出两例史实,说明上述历史观点。与此同时,中国进行了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这场运动是什么?
材料三 如图,30多年前,在邓小平倡导和带领下,中国人民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3)说明甲图、乙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4)分析丙图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结合上述史实,谈一谈改革给你留下哪些启示?
交通工具的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及原因。
(2)很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汽车制造和桥梁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三 工业文明时代是一个"机器时代"。火车、汽车取代了马车、牛车和帆船;喧闹、拥挤、快节奏生活的城市取代了宁静、闲散的乡村,汽笛长鸣盖过牧笛田歌,绿草地地被黑煤屑污染,蓝色天空布满暗灰色的阴霾,等等。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工业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材料四 电车刚在天津开通时,人们出于好奇心,纷纷围观,追随车辆,小孩在铁轨上掷扔石子,甚至有人攀拉电车。当局发布告示,要求市民遵守交通规则。对乘坐电车也有规定,诸如"车上不许吐痰","车上不准带犬及各种畜生"等等。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交通工具变革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