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剪短了其枝叶,辛亥革命是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还会萌发。为了不让“树墩“萌发,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
A.戊戌变法 | B.新文化运动 | C.五四运动 | D.北伐战争 |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可见,他认为( )
A.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
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
C.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
D.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以下属于洋务派“制器”的是( )
A.上海轮船招商局 | B.汉阳铁厂 |
C.鞍山钢铁公司 | D.江南制造总局 |
1902年的某一天,京师大学堂的日本老师在生物课上解剖了一只羊。慈禧太后听说后大为震怒,管学大臣张百熙急忙入宫叩头请求处分。这则史实反映了( )
①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入侵②慈禧太后的愚昧无知③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教育改革艰难④近代科学进入了新式学校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近代化就是经济上实现工业化,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这两大领域开启性事件是( )
A.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 B.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
C.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 | 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其活动不包括( )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C.创办一批新式学堂 | D.筹建中国近代海军 |
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
A.发动“公车上书” | B.创办《万国公报》 |
C.建立强学会 | D.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对内忧外患,中国人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其中三次历史事件,谱成了中国近代化的三步曲,这三次历史事件是( )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⑤五四运动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③④⑤ |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最重要的依据是( )
A.洋务派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 |
B.洋务运动引入了西方先进的生产力 |
C.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 |
D.洋务运动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
《清史稿》记载:“复(严复)殚心著述,於学无所不窥,举中外治术学理,靡不究极原委,抉其失得,证明而会通之。精欧西文字,所译书以朅辞达奥旨。”史料中“复”的第一部译著是( )
A.《海国图志》 | B.《天演论》 | C.《齐民要术》 | D.《天工开物》 |
鲁迅回顾历史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把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鞭,使中国开始认识到要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于是开始了( )
A.新文化运动 | B.公车上书 | C.宣传维新思想 | D.洋务运动 |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l300万两白银。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l0万匹。”材料所述体现了洋务派的哪一初衷?( )
A.分洋商之利 | B.练兵以制器为先 |
C.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 | D.防海之害,非整水师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