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八年级(3)班的同学在一节历史课上以“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回顾历史,总结成就,展望未来。下面是他们收集的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请你也参与活动。
材料一: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
材料二: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1)材料一中的“老人”是谁?他“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含义大致是指什么?材料中的“座座城”主要是指哪几个?请你写出其中的一个。
(2)材料二的“旗帜”是指什么?
(3)有人认为上述政策的实行便利了外国企业抢占中国市场,使外国列强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几乎都得到了,因此这种政策的实施弊大于利。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说明理由。(4分)
某校准备开展以“宣传新中国建设成果”为主题的活动,同学们搜集了下列资料。请你参与,根据要求,解决问题。
(1)人物篇:下面图中的历史人物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感动中国的英雄楷模,请你分别写出二位人物的姓名,并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事迹。
①图一: 被誉为:
②图二: 被誉为:
(2)探索篇:下面三幅图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农村的变化。历史事实证明,“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为此,同学们组织了一场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知识竞赛,请回答问题:
③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建设一个新世界,在农村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上述哪一图片反应了新中国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情形?是在什么时间废除的?
④“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一首老歌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通过哪一方式?
⑤图三显示安徽凤阳县农业粮食生产三年三大步。产生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成就篇:实现工业化是全国人民追求的目标。为此,党在不同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⑥图一、图二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后实现的建设成就。这一计划是哪一年开始执行的?
(4)感悟篇:从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建国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众多成就,许多工业从无到有。请回答:
⑦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流行语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下列流行语哪一组是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的?
A.“公私合营”“改造” | B.“一大二公”“大炼钢铁” |
C.“走资派”“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 D.“大包干”“招商引资” |
如图是20世纪70年代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契约。下列对这一契约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民公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B.农民渴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 |
C.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 |
D.农民家庭收入很少 |
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僇(lù)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绢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
材料二 列宁认为,对落后的国家来讲,农民是社会各种力量中“决定性的因素”,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至关重要。在解决战时共产主义的危机时,列宁指出:“现在最迫切的就是采取那种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办法。”
——《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曾长秋、王千慧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农村改革,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在农村普遍推行以大包干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又重新取得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即使用权……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王郁昭《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现代化》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什么措施调动了民众务农的积极性。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列宁对农民问题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解决战时共产主义的危机,苏俄在1921年采取了什么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在我国率先实行农村改革的地区。根据材料三,回答为什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使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
(4)以上材料使你有何感悟?
一位去南方打工的小伙子给亲人的信写道:“我来到的这座城市,是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同时是外国人眼中的“一夜崛起之城”。他打工的城市是
A.厦门 | B.深圳 | C.珠海 | D.上海 |
结合图片、材料和所学知识文化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图1土改中农民拔除地主立的界碑 图2农民积极报名入社
材料三 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喜事。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
粮食产量 |
人均口粮 |
交售粮食 |
||
1976年 |
35000斤 |
230斤 |
|
||
1979年 |
132300斤 |
800斤 |
30000斤 |
||
1980年产粮 |
5.02亿公斤 |
|
|||
1981年产粮 |
6.70亿公斤 |
|
|||
1982年产粮 |
7.15亿公斤 |
|
|||
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农民热情高涨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中根据图2指出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1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的早稻、花生高产“卫星“反映了当时我国农业生产出现哪一问题?(1分)
(4)1976年小岗村人均口粮仅230斤,这与当时我国农村实行的哪一体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小岗村粮食产量比1976年大幅度提高的最主要原因。(2分)
根据图回答问题
我国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
(1)党的哪次会议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从建立经济特区开始,1980年建立
的4个经济特区分布在哪两个省?
(3)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哪里?
(4)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济特区-----( )--------( )------内地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赞扬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袖人物分别是( )
A.毛泽东、邓小平 | B.邓小平、江泽民 |
C.江泽民、胡锦涛 | D.毛泽东、周恩来 |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片一 1950年四川贫农分到了土地 图片二 1980年农民领取包产到户合同书
图片一、二的历史情境分别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发生的什么重大事件?
阅读材料二、材料三回答:
材料二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材料三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在中央的指导下,全国农村逐步都实行了这一做法,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这两次重大事件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这两次重大事件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有一个关键词注定让人们无法忘记,那就是“经济特区”。三十年来,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下列不属于我国首批经济特区的是
A.深圳 | B.广州 | C.汕头 | D.珠海 |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重视“三农”问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开展了什么运动使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有什么意义?
(2)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什么组织?
(3)在1958年总路线的指挥下,党中央在农村又发动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大发展。在新时代下,请你为我国的三农问题献计献策一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材料二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可见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
——邓小平
材料三 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成就显著。1992年以后,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⑴材料一中“这位老人”是指谁?他制定了什么决策这一重大政策是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⑵请列举除深圳市以外的经济特区(写出两个即可)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建设经济特区的主要好处。
⑶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又是哪次会议提出何种经济体制后,进一步促进了此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1993年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先进典型。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 D.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