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那么,成为“一粒火星”的事件是
A.三国同盟成立 | B.三国协约成立 | C.萨拉热窝事件 | D.凡尔登战役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相互争夺与对峙的两大军事集团是( )
①同盟国②协约国③法西斯集团④反法西斯同盟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20世纪上半期,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役 |
B.诺曼底登陆成功,开辟了打击德国法西斯的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
C.苏军攻克柏林的战役胜利结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
D.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
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其实质是
A.奥匈帝国的皇储夫妇被打死 | B.德奥借机发动战争 |
C.塞尔维亚民族解放斗争高涨 | D.英法制止俄国扩张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
国家 年份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美国 |
1820年 |
50 |
15~20 |
—— |
10 |
1870年 |
32 |
10 |
13 |
23 |
1896~1900年 |
20 |
7 |
17 |
30 |
1913年 |
14 |
6 |
16 |
36 |
材料二: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表
国家名称 |
英国 |
德国 |
美国 |
法国 |
在工业产品数量上所占的位次 |
3 |
2 |
1 |
4 |
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 |
1 |
4 |
5 |
2 |
材料三:一位历史学家在谈到20世纪初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请回答:
(1)从表一中看出1820年~1870年,世界头号工业国家是哪一个?该国成为头号工业国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表二中看出帝国主义间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出现了什么现象?
(3)由材料一到材料二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你认为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什么?
(4)材料三中的“火药桶”是指什么地区?最终引爆这支“火药桶”的“火星”具体指哪一历史事件? 它对今天有什么警示?
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厮杀的双方使用坦克、毒气、飞机、潜水艇,使战争由平面发展为立体。这样的场景最早出现在
A.拿破仑对外战争中 |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
C.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 D.科索沃战争中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
A.1914年6月至1918年10日 | B.1914年6月至1918年11日 |
C.1914年7月至1918年11日 | D.1914年7月至1917年10日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 |
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
C.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
D.萨拉热窝事件发生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大题共7分)
材料一: 英、法、美、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1870年—1913年)
材料二: 1870~1913年法国、德国、美国工业生产增长情况
项目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美国 |
1870—1913年工业生产增长倍数 |
1.3 |
1.9 |
4.6 |
8.1 |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
3 |
4 |
2 |
1 |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
1 |
2 |
4 |
5 |
材料三:
材料四:1914年8月4日,德国政府声称"战争会迅速结束……"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 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 “在圣诞节回家”的口号。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尖上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美德和英法的经济发展有了怎样的变化?导致变化的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问题造成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3)材料三图中三角代表的集团是什么?圆圈集团是由哪几个国家组成的?
(4)材料四中的“战争”的性质是什么?请用有关史实戳穿材料四中战争是“令人振奋的旅行”的谎言
1914年6月的一次突发事件,却成为一场历时四年的世界性战争的导火线。它是
A.萨拉热窝事件 | B.萨拉托加大捷 |
C.莱克星顿枪声 | D.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
一战中的凡尔登战役,德法双方投入近200万兵力,共伤亡70多万人,属于典型的阵地战和消耗战,历史上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把凡尔登战役称为“绞肉机”主要是用以形容
A.武器的先进性 | B.进攻的快速性 |
C.范围的广泛性 | D.战争的残酷性 |
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共投入近100万人,双方损失70多万人。故此役有“绞肉机”、“屠宰场”和“地狱”之称。此役是
A.马恩河战役 | B.索姆河战役 | C.凡尔登战役 | D.日德兰海战 |
1882年形成的三国同盟不包括
A.德国 | B.俄国 | C.奥匈帝国. | D.意大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