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
A |
一战爆发前,意大利加入同盟国集团;而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 |
协约国方面进行的是正义性质的战争 |
B |
《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
由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得以改变 |
C |
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社会主义苏联唯一抗衡 |
美苏在全球进行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
D |
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成为牵制美国的重要力量。 |
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
一战爆发前,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其中由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建立的是( )
A.三国协约 | B.华沙条约组织 | C.三国同盟 |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2012年7月8日是法德和解50周年纪念日。回顾历史,法、德两国的历史及关系耐人寻味,也影响着欧洲乃至世界的进程。一战期间法德之间一场被称为“绞肉机”的著名战役和20世纪60年代以法德为核心成立的欧洲一体化组织分别是
A.普法战争;欧洲联盟 | B.凡尔登战役;欧共体 |
C.诺曼底登陆、欧洲联盟 | D.南北战争;欧共体 |
有人形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一把枪”比喻的是
A.三国同盟的形成 | B.三国协约的形成 |
C.萨拉热窝事件 | D.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 |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题图是不同时期世界形势示意图。其中能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形势的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交战双方都是帝国主义国家 |
B.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的主要矛盾 |
C.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
D.新兴的帝国主义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的战役是()
A. | 马恩河战役 | B. | 索姆河战役 |
C. | 日德兰海战 | D. | 凡尔登战役 |
下图是矗立在法国巴黎的战神广场的埃菲尔铁塔。据史料记载,当时主要是为了纪念万国博览会,同时也是为了展示钢铁时代的辉煌。据此判断,埃菲尔铁塔应建于 ( )
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
C.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 D.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核心是( )
A. | 德国和英国 | B. | 奥匈帝国和美国 |
C. | 意大利和法国 | D. | 德国和俄国 |
五四运动促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对德和约”指的是:
A.《凡尔赛和约》 | B.《九国公约》 |
C.《北大西洋公约》 | D.《华沙条约》 |
“一战”中,中国在日本的极力怂恿下,加入了协约国一方。因此战后中国被邀请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在巴黎和会中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这里的“外交失败”是指
A.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会议 |
B.中国以战败国的身份参加会议 |
C.中国提出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主权遭到拒绝 |
D.中国要求同英法美一起平等分享战后成果的提议遭到拒绝 |
看到“绞肉机”“最残酷”“伤亡人数最多”等关键词,你能联想到的是
A.萨拉热窝事件 | B.凡尔登战役 |
C.萨拉托加战役 | D.滑铁卢战役 |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组合正确的是()。
A.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 B.三国同盟:英国、日本、俄国 |
C.三国协约:德国、塞尔维亚、意大利 | D.三国协约:英国、法国、美国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在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这位记者描写的战役是()
A.斯大林格勒战役 | B.滑铁卢之战 |
C.萨拉托加战役 | D.凡尔登战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