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不属于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的是( )
A.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
B.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 |
C.废除科举制度 |
D.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
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初的中国,生活中你不可能见到的是
A.报纸 | B.握手 | C.电脑 | D.裹脚 |
19世纪40年代后,西方的一项科技文明成果传入中国,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这项技术是
A.电影 | B.照相 | C.报纸 | D.录音 |
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初,你可以做些什么?
①从《申报》上了解时事 ②报考京师大学堂
③考中状元光宗耀祖 ④买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A.③④ | B.①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照相摄影锁定了瞬间即逝的历史片段。下图反映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剪辫令的实施 |
B.旧军队的军人欺压百姓 |
C.列强押送中国劳工出境 |
D.革命军在街头动员人民起来革命 |
“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这两句竹枝词反映出中国近代传媒
A.注重时事新闻报道 | B.注重商业广告登载 |
C.注重社会问题评述 | D.注重社会新俗宣传 |
自2008年开始,教育部决定在部分中小学开设京剧艺术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艺术第一部被拍电影的是( )
A.西洋影戏 | B.《强行剪辫》 |
C.《定军山》 | D.《杨乃武与小白菜》 |
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一项的叙述有知识性错误,它是
A.张某在阅读《申报》是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
B.刘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
C.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
D.《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
1915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与北京的男主人通话。下列通话符合该时代特点的是( )
①“先生,您家小姐生病了”
②“先生,太太嘱咐您勤洗头,否则扎辫子太乱”
③“大人,您何时回来”
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①③ |
1915年张老太爷从绍兴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 )
A.西式洋楼里,穿着高开叉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陪洋人吃饭 |
B.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 |
C.观看电影《定军山》 |
D.拖着长辫的男人在用油票和布票买洋油、洋布 |
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教授辜鸿铭,出生在印尼,在英国读书,在北洋政府做部长,娶了日本女子为妻,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官在北洋、妻是东洋”的奇人。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 )
A.新式学堂注重培养人才 |
B.中外通婚成为近代社会的时尚 |
C.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逐渐开放,走向近代化 |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
鲁迅在《头发的故事》一文中记载:“宣统初年(1909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僚是防之惟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洋务运动中的留学生留洋、崇洋、媚洋 |
B.维新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
C.辛亥革命前后,具有了反清革命色彩的“断发易服” |
D.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法令 |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井田,开阡陌 ”——严复。“此事”指:( )
A.清政府废止科举考试 | B.《申报》在上海创刊 |
C.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 | D.第一部影片《定军山》的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