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辫、易服和停止缠足使我国社会习俗开始有较大改观,这主要应该归功于( )
A.鸦片战争 | B.洋务运动 | C.戊戌变法 | D.辛亥革命 |
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事物,辛亥革命后生活在上海的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A.坐轮船或火车出差 |
B.向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
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
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是( )
A.有人看电影 | B.穿西装 |
C.男子都留辫子 | D.拍照片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1912年,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剪辫令,要求限期剪辫,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同时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图一中两张图片是借助当时________、__________先进技术保留下来的?(4分)它们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____________传入中国的?(2分)
(2)材料二中“剪发辫”、“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分别表明了什么?(4分)
(3)材料一中图二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生活照,在民国时期他们的服饰是两款新式服装,请分别写出其名称。(4分)
(4)通过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请分析其中的原因,从中你有何感慨?(4分)
你经常使用的《新华字典》,出版它的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A.三联书店 | B.商务印书馆 |
C.同文出版社 | D.外文出版社 |
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教授辜鸿铭,出生在印尼,在英国读书,在北洋政府做部长,娶了日本女子为妻,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官在北洋、妻是东洋”的奇人。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 )
A.新式学堂注重培养人才 |
B.中外通婚成为近代社会的时尚 |
C.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逐渐开放,走向近代化 |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
“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假如这位“小行家”卖的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那么他推销的是( )
A.《申报》 | B.《万国公报》 |
C.《新华日报》 | D.《国闻报》 |
鲁迅有一篇文章叫《纪念刘和珍君》,“君”是一种称呼,表示对人的一种尊重。你知道这种称呼在中国的普及应该是在( )
A.鸦片战争后 | B.洋务运动后 |
C.新中国成立后 | D.中华民国时期 |
电视剧《闯关东》中有传武兄弟剪辫子的情节,请问政府颁布剪辫令是在( )
A.洋务运动期间 |
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C.辛亥革命后 |
D.戊戌变法期间 |
1915年张老太爷从绍兴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 )
A.西式洋楼里,穿着高开叉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陪洋人吃饭 |
B.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 |
C.观看电影《定军山》 |
D.拖着长辫的男人在用油票和布票买洋油、洋布 |
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你不可能经历( )
A.唱着《义勇军进行曲》,投身于抗日洪流中 |
B.观看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
C.翻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
D.阅读《申报》,了解国内外大事 |
19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进行快捷的联络方式是通过( )
A.手机 | B.有线电报 |
C.无线电报 | D.信件 |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事件之后( )
A.戊戌变法 | B.洋务运动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