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历史文献有这样的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景的大规模出现应该是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 B.辛亥革命时期 |
C.五四运动时期 | D.新中国建立初期 |
如果你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的中国,你可以做到的事有
①去京师大学堂上学 ②晚上读读《申报》 ③到商务印书馆打工 ④约朋友看电影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②③ | D.①②③④ |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下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开始穿西装礼服
②当时中国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
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了传统婚礼
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②③ | D.①④ |
在20世纪初的上海,人们可以做到的事是( )
①看《申报》 ②坐飞机 ③使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④拍电报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1912年3月,孙中山发布《改元剪辫文告》:“限二十日,一律剪除(辫子)净尽。”此事发生在( )
A.清政府统治时期 |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 |
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下列不属于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迁的是( )
A.照相术在19世纪晚期逐步融入社会生活 |
B.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它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
C.1912年3月,中国男子留起了辫子 |
D.中山装是清末民初最具特色的服装 |
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你不可能经历( )
A.用有线电报与家人联系 | B.观看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
C.翻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 D.阅读《申报》,了解国内外大事 |
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教授辜鸿铭,出生在印尼,在英国读书,在北洋政府做部长,娶了日本女子为妻,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官在北洋、妻是东洋”的奇人。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 )
A.新式学堂注重培养人才 | B.中外通婚成为社会的时尚 |
C.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 |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
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是( )
A.有人看电影 | B.穿西装 |
C.男子都留辫子 | D.拍照片 |
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女士、小姐等。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什么新观点
A.平等观念 |
B.民主观念 |
C.自由观念 |
D.等级观念 |
1912年有报道称:“革命军手持剪刀沿途为行人强迫剪辫。”报道中的“剪辫”事件发生在
A.新文化运动期间 |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期间 |
C.五四运动期间 |
D.北伐战争期间 |
剪辫、易服和停止缠足使我国社会习俗开始有较大改观,这主要应该归功于( )
A.鸦片战争 | B.洋务运动 |
C.戊戌变法 | D.辛亥革命 |
《申报》是我国早期的报纸。通过当时这份报纸,我们可能看到的时事内容有
①鸦片战争的爆发 ②《马关条约》的评论 ③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 ④某照相馆刊登一则广告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