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题在中国古代史有充分的体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自古以来,人类通常是逐水草而居,时至今日,大量人口集居的城市都是依水而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材料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四:
(1)材料一中分别是什么居民的房屋?写出他们的主要代表农作物。
(2)材料二中在远古时期采用疏导方式成功治水的英雄人物是谁?战国时期和谐利用水资源的典范工程是什么?
(3)材料三中孟子的思想已经渗透了对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观点,在政治方面,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具体因素有哪些?写出两点。
完全与“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粟”等关键词符合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应是:( )
A.元谋人遗址 | B.北京人遗址 | C.半坡遗址 | D.河姆渡遗址 |
改错题:(下列每题两处标下划线的内容,其中一处是错误的,请指出错误之处并加以订正。每题3分,共15分)
1.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北京人。
错误: 订正:
2.民以食为天。我国黄河流域先民河姆渡居民最先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
错误: 订正:
3.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文王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商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错误: 订正:
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那时的文字是甲骨文。
错误: 订正:
5.西周时,周王以下的诸侯、卿大夫、相是享有各种特权的贵族。
错误: 订正:
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其中以水稻为主要种植作物的是( )
A.河姆渡原始居民 | B.半坡原始居民 |
C.大汶口原始居民 | D.山顶洞人 |
英语单词“china”的意思是“瓷器”(当第一个字母大写,即写成“China”时,意思指的就是“中国”)。中国有名的“瓷都”是景德镇,著名的陶器有“唐三彩”等。其实,早在几千年,有个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大量的彩陶,你还记得是哪个地方吗?( )
A.元谋 | B.半坡 | C.北京 | D.河姆渡 |
决定了河姆渡居民采用干栏式房屋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 )
A.河姆渡居民的聪明才智 |
B.种植水稻的需求 |
C.所处的江南地区河湖密布、潮湿炎热 |
D.为了同其它地区的居民有效地区别开来 |
考古挖掘的遗址实物是研宄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半坡遗址的考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哪种农作物的国家( )
A.粟 | B.水稻 | C.白菜 | D.芥菜 |
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取得的几项重要成就是( )
①种植粟 ②能制造陶器 ③种植水稻 ④铸造铁器 ⑤发明瓷器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 | D.①④⑤ |
假如由时光隧道回到半坡氏族时期,在半坡人居住的地方我们会看到以下哪种现象( )
A.男人们在水田里播种水稻 | B.妇女们忙着收割粟 |
C.小孩子们正在学习甲骨文 | D.老人们穿着棉布衣服散布 |
图片和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关于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 )
A.聚族而居 | B.原始农业 | C.贫富分化 | D.采集狩猎 |
《周易》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下列有关古人处所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北京人已经过上了独居的生活 |
B.群居是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
C.生活在陕西西安半坡村的聚落住在干栏式的房屋里 |
D.半地穴式的房屋适应了南方湿润的气候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