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既有为人类文明发展做贡献的能力,又有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的魄力,历史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岸的品质。在繁荣开放的唐朝,这一民族品格得到充分体现。
材料二 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假(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
请回答:
(1)各举一例证明唐朝“既有为人类文明发展做贡献的能力,又有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的魄力”。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对外实行什么政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危害?
(3)由此,你觉得我们在对外交往方面该如何做?
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多样,成就辉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唐朝诗人李白的诗作有“诗史”之称 |
B.《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词中婉约派的代表作 |
C.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辛弃疾 |
D.《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
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反映的是松赞干布派遣吐蕃使者到唐朝求婚的情形中正在接见吐蕃使者的唐朝皇帝是:
A.唐太宗 | B.唐高宗 |
C.武则天 | D.唐玄宗 |
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请回答:
(1)隋唐以来,我国科技和史学成就辉煌,请各举一例说明。
(2)隋唐时期为选拔人才和控制人才,创立了什么制度?该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请列举这四大发明。
(4)明清时期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造成落后的原因有哪些?
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学艺术宝库中几颗璀璨的明珠。唐朝留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位,创作诗歌近5万首。诗人李白靠天才的想象,把庄子的飘逸和屈原的瑰丽融而为一,奏出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强音。宋词完成了词体建设,拓展了词的题材,定格了词的曲调。成为宋代文学之胜。明清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了世俗。明清时代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黄金时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搂梦》是小说大观团中怒放的奇葩。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C”。
1.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
2.宋词按照艺术风格主要分为婉约和豪放两种。
3.明清小说是为了满足统治阶层的文化生活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4.《红楼梦》以其艺术上的精致完美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蜂。
5.连绵不断、高峰迭起,是古代中国文学发展的显著特征。
) 敦煌莫高窟的大部分洞窟开凿于:
A.魏晋时期 | B.前秦时期 |
C.隋唐时期 | D.宋元时期 |
唐宣宗诗赞“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人物是( )
A.李白 | B.杜甫 | C.白居易 | D.杜牧 |
)与唐朝诗人杜甫情况不符合的是:
A.他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 |
B.他的诗气魄雄浑,人们称他为“诗仙” |
C.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历史时期,被称为“诗史” |
D.“三吏”“三别”是诗史名篇 |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恩格斯曾经说:“在14世纪初,火药从阿拉伯人那里传入西欧,它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变革,这是每一个小学生都知道的”。传入阿拉伯的火药及印刷术都是中国唐代发明的。唐代的科技发明促进了唐代的经济繁荣,唐朝在当时的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北师版七下历史第40页》
(1) 结合材料回答,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之间有何关系?
(2) 东莞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应该从那些方面加强建设?(标题自拟,文字通顺,言之有理,150字以上。)
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无数杰出人物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下列人物与成就搭配错误的是( )
A.昊道子——《清明上河图》 | B.李春——赵州桥 |
C.赵孟頫——“赵体” | D.司马光——《资治通鉴》 |
)2008年5月1日,中国长达36公里的杭州湾大桥顺利通车,这是目前世界上最的跨海大桥。请问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是:
A.赵州桥 | B.苏州宝带桥 | C.卢沟桥 | D.杭州拱宸桥 |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出现在隋唐时期的是:
A.指南针、印刷术 | B.印刷术、火药 |
C.火药、造纸术 | D.印刷、造纸术 |
改错题:找出错误并作简要更正,每小题3分,5题,共15分。
1.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大唐西域记》。
2.唐代中书省下设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3.唐朝时期的乐舞十分发达,唐太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很有名。
4.澶渊之盟发生在北宋和西夏之间。
5.北宋的都城就是现在的西安。
科学往往从谬误开始,例如,用于爆破的火药,最开始就被当作药方记录在用来治病救人的医书上,请问这位记录者是:( )
A.张仲景 | B.华佗 | C.孙思邈 | D.李时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