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是非。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宋代王安石创作的《元日》写的元旦,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
十五日夜桂子》写的是中秋节。 ( )
(2)《北京的春节》有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有的部分则一笔带过。
这样写对突出民俗特点很有好处。 ( )
(3)维语中的“巴朗子”是女孩子的意思。 ( )
(4)藏戏里善者的面具是绿色的,代表柔顺。 ( )
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句子的对错。
⑴“这学费可来得不易啊!”表明了:
①母亲让“我们”不要乱花钱,要俭朴。( )
②母亲让“我们”知道钱来得不易,要勤劳。( )
③母亲让“我们”珍惜用汗水换来的钱,发奋读书。( )
⑵课文《春蚕》主要告诉我们:
①春蚕一生是怎样变化的。( )
②养蚕要注意什么。( )
③在养蚕的过程中,父母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
读下面两组句子,在意思正确的句子后面打“√”。
(1)盲姑娘看见贝多[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芬走进了自己的屋里。( )
盲姑娘听见贝多芬走进了自己的屋里。( )
(2)盲姑娘仿佛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
盲姑娘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
判断下列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
(1)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
(2)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 )
判断下面句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大风把小树刮得东倒西歪。 ( )
(2)小树被大风刮得东倒西歪。 ( )
(3)大风刮得小树东倒西歪。 ( )
(4)小树把大风刮得东倒西歪。 ( )
(5)我们阅读课外书,可以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 )
在下面正确的说法后面括号里打“√”。
(1)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 )
(2)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 )
(3)“惊奇”和“好奇”的意思一样。 ( )
(4)“中外游客”是指外国游客。 ( )
在不需要回答的句子后面画“√”。
(1)老师,为什么我写出来的文章不生动呢?
(2)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呢?
(3)不,不,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呢?
(4)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
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3分)
(1)夸父就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了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这是一个比喻句。( )
(2)《女娲补天》是一个神话故事,不是真实的。( )
(3)《西门豹》中的“西门豹”也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 )
在你认为对的句子后的括号里打上“√”。
“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 这句话的意思是:
(1)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 ( )
(2)这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
(3)这不是很重要的事情。 ( )
判断下列句子,对的在( )内打"√",错的在( )内打"×",并在原句上修改。
(1)再过一学期,我就已经即将小学毕业了。 ( )
(2)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 )
(3)大家一起欢度美好的佳节。 ( )
(4)虽然时间是无价之宝,但是我们要加倍珍惜。( )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8分)
(1)《猫》和《母鸡》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老舍。( )
(2)“胸有成竹”这个成语讲的是苏东坡画竹子的故事。( )
(3)“题西林壁”中“题”的意思是“书写,题写”。( )
(4)《鸟的天堂》中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 )
小法官巧断案。
1这篇课文由两封书信组成。 ( )
2山和海都希望能和对方成为好朋友。 ( )
3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 ( )
判断题。下面句子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①“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这句话意思是说泰山、香山都不如桂林的山美。( )
②《狱中联欢》一文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革命前辈所进行的狱中斗争。( )
③“我们游览漓江,就像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一个比喻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