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语文基础知识
拼音
声母
韵母
整体认读音节
拼音拼写规则
声调与标调
字母(表)
隔音符号
汉字
偏旁部首
间架结构
基本笔画
笔顺规则
写字姿势
写字规范
查字典
错别字
易读错的汉字
汉字读音
看拼音写汉字
汉字临摹
汉字的字体演变和造字方法
猜字谜
形近字
同音字
多义字
形声字
象形字
独体字
合体字
会意字
词语
词性
词的感情色彩
成语
近义词
反义词
多义词
词语结构
词语的归类或排列
词语的理解与辨析
组词
造句
选字词填空
词语搭配
词语的仿写
关联词
多音字词组
量词
易混词
语气词
“的、地、得”的使用
看图写词语
网络用语
补全词语
句子
句子的构成
句子的关系
连词成句
改写句子
补充句子
句子排序
句子仿写
句式与句式转换
扩句和缩句
修改病句
句义
标点符号
修辞
谚语、俗语及惯用语
歇后语
谜语
对联
名言警句
对子歌
朗读
文学常识
节气
十二生肖
重要节假日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年代
中国的组成
童话及神话故事
邮票
市花
名家名画
作者生平及代表作
名著
中国戏曲
课文识记
诗歌默写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背诵
课文理解
课外知识积累与搜集
课文名句积累
课外阅读
语言表达及应用
口语交际与实践
看图说话
使用礼貌语言
劝告
辩论
采访
广告
言外之意
口语交际
实践作业
宣传标语
阅读鉴赏
语段阅读
语段阅读
听力与听写
诗歌鉴赏
诗歌翻译
诗的抒情方式
诗歌写作手法
诗歌的人物形象
诗的思想情感
诗歌意境鉴赏
爱国诗
亲情诗
友情诗
送别诗
咏志诗
思乡怀人诗
写景咏物诗
借物喻人诗
边塞风光诗
其它类别诗歌
文言文阅读
一词多义
文化及文学常识
文言断句
文言文字句的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古今异义
通假字
常见的语气词
字词翻译
写作特点
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
小说
散文
童话、寓言
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理解文中句子的意思
找文章关键句子或段落
划分段落层次
划分文章段落
概括段意或层意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给文章加标题
体会文章主题
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表达顺序
文章详略的方法及作用
文章的表达方法
人物描写
自然段
找中心句
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
文章结构
说明方法
作文
写话
看图写话
想象写话
根据课文内容拓展写话
应用文
请假条
借条、收条
领条
日记
周记
留言条
通知
启事
书信
读后感
观后感
表扬稿
感谢信
建议书
板报稿
会议记录
新闻
发言稿
演讲稿
广播稿
申请书
倡议书
调查报告
解说词
大作文
记叙文(叙事)
记叙文(叙人)
记叙文(状物)
记叙文(写景)
扩写作文
续写作文
改写作文
缩写作文
看图作文
童话作文
想象作文

阅读训练营。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人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仕:做官。③坐:因为。
⑴解释字的意思。
①识:                    ;②欲:                    
⑵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⑶选择正确的答案。(2分)
①北人食菱,并壳人口。是因为( )
A.连壳吃可以清热。
B.他不知道吃菱要去壳。
②答曰:“前
山后山,何地不有?
A.他们那个地方前山后山都有菱。
B.他不知道菱生长在水里。
⑷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的看法。(2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困难

回答问题。(抄文中的句子)
(1)孔子为什么拜老子为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是怎样向老子学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困难

课文链接。
【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乙】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甲诗与乙诗中都提到了“故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诗是   
               中的“故人”写的。
2.甲诗与乙诗表现的送别季节都是      季,甲诗能反映这一时令特点的诗句是“             ”,乙诗能体现这一时令特点的诗句是“             ”。
3.甲诗一开头就点明了与友人惜别的地点        ,“西辞”说明朋友要去的广陵在       ;乙诗一开头也点明了与友人惜别的环境        ,从全诗的最后一句看,友人要去的地方在         
4.甲诗与乙诗都描摹了送别的景色,但两诗有不同:甲诗是先          ,乙诗则先          ,情中言事。
5.甲诗的第一、二句除了勾画出惜别的画面外,还烘托了南方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环境气氛,从中可触摸到诗人内心          之情。乙诗的第一、二句写了“雨”“柳”这些景物,从春寒料峭、凄清冷落的氛围中,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       的心情。
6. 甲诗中表现诗人长久翘首凝望的诗句是“                   ”,乙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别后生活牵挂与关怀的诗句是“                    ”。
7.甲诗与乙诗都有言外之意。甲诗的第一句的言外之意是               ,乙诗的第一句的言外之意是                   

来源:2014年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17.古诗两首 同步试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困难

阅读加油站
十一月四曰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1. 解释词语。
(1)不自哀:(2)尚:
(3)戍:(4)夜阑:
2.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
3.“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一语双关,应怎样理解?
4.“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来源:2014年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31. 古诗两首 同步试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困难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①媪(ǎo):年老的妇人。②杵(chǔ):棒槌。③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去(      )   方(      )   欲(      )   还(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指代的意思。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困难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意思。
1.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困难

读课文,回答问题。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日:“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1)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可以看出去南海是相当困难的。富者想“______________”,结果未能实现;贫者只依靠“______________”,就实现了自己的宏愿。
(2)本段通过贫富二僧往南海的故事,说明了______________的道理,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对比是本文一大特点,请你从蜀鄙之僧去南海部分内容为例,说说本文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困难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