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A.武装夺取政权 | B.联合地方实力派 |
C.建立责任内阁 | D.实行新三民主义 |
中华民国国歌唱道:“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这里所说的“吾党所宗”的核心是
A.驱除鞑虏 | B.恢复中华 |
C.建立民国 | D.平均地权 |
“孙中山国际基金会”章程明确规定基金会活动的目标是建立慈善机构,帮助世界上贫困受灾民众,鼓励青年就学,成立中山奖赏金、中山大学,兴建老人院、孤儿院、游民收容所等,照顾贫困地区的同胞。这说明
A.孙中山国际基金会以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为活动宗旨和目标 |
B.孙中山国际基金会以三民主义中的“民主主义”为活动宗旨和目标 |
C.孙中山国际基金会以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为活动宗旨和目标 |
D.孙中山国际基金会以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为活动宗旨和目标 |
1939年2月5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关于反对投降主义》的演讲中说:共产党人要为共产主义奋斗,这是确定无疑的,但“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这是“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毛泽东提出“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道路的最主要依据是
A.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和性质 |
B.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致之处 |
C.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主张 |
D.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经历了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随着学习的深入,思想界对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等领域进行了深入地讨论。
材料一:《海国图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把外交与内政联系起采研究,要求国人不要把鸦片战争的失败完全“归咎于船炮之不若”,还要认识到与内政腐败有关.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从思想史角度看,中体西用论正是传统与近代化相互适应、调整的结果,是一个有相对历史意义的文化——社会模式……当然,中体西用论有着严重的缺陷,它仍狭隘,仍有“华夷”等级秩序、文化中心主义等传统心理定势的沉淀的影响……这就不难理解,在维新人士那里,中体西用论被嘲讽为“以牛为体,以马为用一(严复语).客观而论在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体西用论构成了其中的一个阶梯。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相比之下,同时代的严复以全新的知识结构和深刻思想成为一代启蒙大师……在政治方面,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深刻命题……
孙中山在国内民族关系上,他坚决反对清政府的民族压迫……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其核心是推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对民生主义尤为注重。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作者对《海国图志》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的内容及意义。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对中体西用论辩证的评价。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严复和孙中山对中国思想界的重大贡献。
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强,是中国古有的概念。但在19世纪60年代,这一概念已被赋予新的意义。……其实,那个时候,自强一词应有两重含义。一就阶级意义言,它所寻求的是在农民战争打击面前王朝的自我振兴。……二就民族意义言,它所寻求的是:在外国侵略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四 学习和创新有机结合中共堪称典范。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2010年12月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9世纪60年代寻求“王朝的自我振兴”和“自我图强”的事件及该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
(2)材料二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的探索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对自己革命思想进行了怎样的创新? (2分)
(4)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第二次结合”的实践与理论探索成果各是什么? (2分) 文中的“第二次飞跃”带来了哪些成果? (3分)
“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的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这里列宁评价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 | B.民权主义 |
C.民生主义 | D.民主主义 |
中国近代某历史人物逝世后,有人撰写了这样的挽联:“此老是世界英雄扫万里风烟,定一统山河名流百代;其人作中华元首抱三民主义,伸五权宪法志矢千秋”。下列挽联同为悼念此人的是
A.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不死;不做官,不爱饯,不变节,是我良师 |
B.薄华盛顿而不为,何况明祖;于马克思为后进,庶几列宁 |
C.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 |
D.创造着盖世丰功,阶级解放,民族解放,人类解放;永远是我们模范,志气超群,道义超群,谋略超群 |
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涌现了三个历史伟人。他们是①孙中山 ②袁世凯 ③毛泽东④邓小平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孙中山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以下言论能够体现孙中山“一劳永逸之计”思想主旨的是( )
A.“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
B.“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
C.“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
如何对待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中国人一直以来探讨的重要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
材料三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政新篇》的核心内容?这说明太平运动后期对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结合孙中山的实践活动加以说明。
(3)材料三中,陈独秀是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这给新文化运动带来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该如何正确对待东西方文明?
政治民主化是近代以来东西方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3个主权国家既彼此争斗,又一起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地同归于尽。可是,如果我们能制定出一部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实行严格的相互钳制和相互监督,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恢复我们的尊严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华盛顿传》
材料二 瑞士为行使直接民权的国家,法国则为间接民权国家。全世界中行使直接民权的,以瑞士为第一,民权发达已臻极至,国内政治及民族的结合与美国大致相同,真是我们一极好的先例。
——孙中山《三民主义大旨》
材料三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重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独立之初的美国面临怎样政治局面?美国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的?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他是如何借鉴西方民主政治推进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差异。
孙中山说:“至于将来……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这段话反映了( )
A.民族主义思想 |
B.民权主义思想 |
C.民生主义思想 |
D.社会主义思想 |
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中山先生认为这种现象是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
A.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
B.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
C.满清专制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
D.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与互斥 |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农民问题、土地问题关系国计民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不准买卖。
——节选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和《魏书•食货志》
自此便出现了如北魏·杨炫之在《洛阳伽蓝记》中所述“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分析该土地制度推行的背景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1921年发表)里这样写道:“(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2)作品中赵秀才和假洋鬼子认为革命仅仅是把写有皇帝万岁的龙牌砸掉,而其他均不知名目。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从孙中山阐发的民生主义角度来分析个中原因。在国民革命时期,有怎样的发展?
材料三 电影《活着》,主人公福贵因好赌将地产和房产输给了狡诈的龙二,后龙二被枪毙,福贵吓得尿了裤子。福贵感叹道: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所言“兵民是战争胜利之本”的涵义。
(4)社会主义苏联在其不同历史时期也有各项关于农业和土地的政策,请逐一列举并分析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