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邓小平在198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这一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下列改革举措直接受惠于此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
C.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这里的“它”是指 

A.农民个体经营组织 B.农村生产合作社
C.农村人民公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经济史研究学者根据生产力演进方向和经济体制演进方向绘制出下列的坐标图,阅读图示,回答问题。

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从(1)(2)(3)(4)四个象限中任选三个经济类型进行说明。(说明:对所选每个经济类型从经济体制演进方向和生产力演进方向两个维度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成功在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

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承担的徭役繁重、赋税沉重。西汉实行编户制度,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百姓(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赋税、徭役、兵役;汉代农民的负担,主要有田租(较轻)、人口税(较重,含算赋、口赋)、更赋(代役钱)、杂税、杂役。隋唐:实行均田制(仅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它是府兵制和租庸调制的经济基础。隋和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实行租庸调制的意义是利国(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巩固了国家统一)利民(保证了农民劳动时间,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由于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大为减少,唐德宗时实行两税法,即两种征税标准(资产、田亩)和两个交税时间(夏、秋两季)。其意义在于:税制得到统一,保证国家财政;改变人丁为主,放松人身控制;扩大税源,增加收入,减轻负担;是封建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缺陷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赋税转嫁农民身上;加派许多苛捐杂税。
材料二 宋元:北宋初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中央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北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包括:青苗法、募役法(纳钱代役)、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和市易法。
明清:明初,地方设布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明神宗时推行“一条鞭法”:多税合一,折成银两,役银分摊,人田分担。意义:减轻农民负担,松驰依附关系;适应商品经济,有利农商资萌。清初,康熙帝实行“更名田”并固定人丁数,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意义:人头税已全废除,人身控制更松驰;促进农业发展,激化人地矛盾。
材料三 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发展过程看,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一般要经历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第一为农业支持工业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是一国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农业与工业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农业支持工业,农业剩余由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第二阶段为工业支持农业发展阶段,即工业反哺农业阶段。这一时期工业支持农业,工业化推进不但基于工业自身提供的剩余,而且工业部门的剩余以各种形式流入农业,对农业进行反哺。根据国际经验,发达国家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达800-1000美元左右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实行了对农业的特别扶持政策。唯有如此,才能保持社会发展的稳定与和谐。例如,日本在二战前曾实施以农养工,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转向工业反哺农业。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还从农业部门抽取工业化资本,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转向保护和扶持农业。
材料四 没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税费改革当然无从谈起;而没有税费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只能流于形式。“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是“大包干”的经典分配原则,可谓中国农民的一大创造。但现在来看,什么是“交够”,什么算“留足”,缺乏客观标准,很难界定清楚,从而导致了国家、集体与农民三者关系的不明确、不清楚,这就为后来一些地方集体单方面撕毁与农户的土地承包合同,随意向农民伸手、摊派留下了制度性缺陷和隐患。因此,只有推行农村税费改革,从制度上以法律明确和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交够国家的”、切实规范“留足集体的”,最终确保“剩下的全是自己的”。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归纳我国古代赋役改革的原因,并分析说明赋役改革的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阐述我国现在的农村改革与古代封建政府的封建赋役制度改革的不同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历史角度观察,20世纪末期中国市场化改革得以推动,中国经济“奇迹”得以出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村改革……可以说,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改革。这种认识是基于

A.农村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农村改革成效显著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城市经济体制
D.农民的选择澄清了人们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 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年份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人户
11.85
8.46
12.12
14.13
2人户
12.43
14.27
23.51
28.67
3人户
20.67
33.5
39.58
37.57
4人户
23.22
24.1
14.31
11.11
5人及5人以上户
31.83
19.67
11.48
8.52
资料1982年、1990年、2000年南京市人口普查资料、2005年南京市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据南京市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
(1)指出商鞅所采取的上述措施对家庭带来的影响。
(2)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3)根据上表,概括1982到2005年间南京市(家庭)户规模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
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
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
D.“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石的万科公司、柳传志的联想公司、张瑞敏的海尔公司,它们都诞生在 1984 年前后。这一年想在 制造业和科技界有所作为的人还有大学刚毕业的李东生、段永平、史玉柱等一干人。这种历史现象产 生的主要原因是 

A.邓小平南巡讲话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公平竞争
C.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公众的创新精神
D.国家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进度的加快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1月到年底,中国政府共派出各种代表团529个,人数达3200多人。这些代表团大部分被派往西方国家,其中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西欧五国考察团最受世界瞩目。中国政府的这种行为(   )

A.贯彻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的决议
B.突破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
C.认识到与世界的差距,推动改革开放
D.直接促成了经济特区的设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政府就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次探索,其中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和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两次较为突出的代表,对这两次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

A.所有制性质完全相反
B.农民都优先享有产品分配权
C.后者对前者彻底否定
D.都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在联合发出的《关于放开工业生产资料超产白销产品价格的通知》中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的产品。这说明(    )

A.计划经济体制完全崩溃
B.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C.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扩大
D.企业经营管理出现混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建国初期某一时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国(    )

A.经济政策深受苏联影响
B.经济建设出现浮夸风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工农业比重严重失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 1985 年 9 月 23 日《时代》封面。题目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根据邓小平两侧不同的画面,对这期标题“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的正确分析是(   )

A.中国开始远离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中国摆脱了阶级斗争为中心道路
C.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于苏联模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