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在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的讲话中曾指出:“国内开始的根本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在2至3年内保证从过分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过渡到民主的、主要是以经济方法、以集中和自我管理的理想结合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其实质是( )
A.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整作用 | B.通过经济改革推动政治改革 |
C.引进外国资本 | D.逐渐向私有制过渡 |
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 数提高了15.69倍。这说明赫鲁晓夫
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 |
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
C.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 |
D.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 |
有位西方记者去采访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家里没人。邻居说:“加加林上天了。”记者说采访他的夫人也可以。邻居说:“他夫人排队买菜去了。”记者说:“没关系,我可以等。”邻居迟疑了一下说:“你最好还是去等加加林,他从天上回来可能还快一些。”这一笑话意在说明( )
A.苏联航天科技的先进 | B.苏联民众遵守公共秩序 |
C.苏联经济的短缺状态 | D.苏联人对西方的警惕性 |
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
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 | 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
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 | 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 |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
结论 |
① |
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高于整个欧洲地区。 |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英国 |
② |
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队在色当俘获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及其亲率的近十万法军。 |
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 |
③ |
苏联粮食产量1954年为8560万吨,1956年为12500万吨,1958年为13470万吨。 |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
④ |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的20年间,三个经济体间已发展出更宽、更深、更高效的供应链。 |
三国互惠,使墨西哥一跃成为发达国家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戈尔巴乔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封面主题词是 “Starting Over”(重新开始)。此图透露的信息是
A.借用媒体宣传图谋思想渗透 |
B.旨在消除意识形态的矛盾 |
C.肯定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
D.试图说明美苏争霸结束 |
“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他”所推行的改革
A.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 B.创办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
C.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 D.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
“开始趋向多种成分经济,确立了一切所有制形式的平等地位。在土地改革的范围内农民阶级得到复兴,出现了私人农场,数百万公顷的土地交给农村居民、市民使用。生产者的自由已经合法化,企业家活动、股份制、私有化方兴未艾。”这是苏联时期某位领导人的著名演讲,他应是( )
A.斯大林 | B.赫鲁晓夫 | C.勃列日涅夫 | D.戈尔巴乔夫 |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中载“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当时流传着一个故事:当苏维埃政府粮食部长把一列火车的粮食运至莫斯科向列宁汇报时,因饥饿而昏倒。”下列关于此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时苏联的经济状况十分的恶劣 |
B.面对着当时的恶劣情况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其根本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经济的破坏 |
D.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造成的 |
有人曾评价某位苏联领导人“在他的时代,苏联的国势达到了顶峰,但由于他对苏联社会积累的无数尖锐矛盾缺乏认识,缺乏解决问题的决心和魄力,使这些矛盾越积越深……最终随着他的逝去,一个曾经令人仰视的强国也随之坠入深渊。”这位领导人执政时期的改革
A.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
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 |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 |
D.直接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
苏联一系列改革没有最终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
A.没有冲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
B.领导人个人对改革的进行影响明显 |
C.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决策不够 |
D.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分离活动加剧 |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
C.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 D.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
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父,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
A.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 |
B.赫鲁晓夫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
C.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 |
D.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
“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他”所推行的改革
A.走出来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B.创办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
C.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
D.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
1952年,苏共(布)十九大中央工作报告指出:“某些领导采取不正确的路线,在集体农庄内培植独立的小组,取消了生产队,这种做法实际上反对谷物耕种的机械化,结果引起了集体农庄的削弱。”这表明当时苏联
A.系统纠正集体农庄的弊端 | B.农业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
C.工业化推动农业高速发展 | D.坚持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