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在苏俄(苏联)实施的农业政策或措施中,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最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    )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的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当时俄国得以“复苏”主要是因为(   )

A.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C.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说明(  )

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的拥护
B.工农联盟已经出现严重危机
C.这种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D.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谈到:“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国家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它们都(      )

A.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
B.完全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
D.运用政权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苏联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纪要
材料二 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
——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6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7年12月,联共(布)中央接连发出多个指令,要求加紧粮食收购工作,国家领导人甚至为此下到各地,但都无成效。当时不仅普通农民不卖粮,苏维埃及合作社机关也不出售自己的余粮。为此苏联政府

A.降低粮食税的征收额 B.实行余粮收集制
C.把土地全部收归国有 D.推行农业集体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图片是历史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下列历史图片反映了苏联、美国和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
材料一 斯大林时期的海报(图1、图2)

(1)指出材料一中图1、图2所反映的经济政策,并说明其内在联系。
材料二

(2)根据漫画(图3)寓意,指出国会在罗斯福新政中起到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给山姆大叔开的“药方”有哪些?
材料三

(3)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北大学生拥护的“路线方针政策”主要是什么?比较三则材料中所使用的图片在类型上有何不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要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和尽量发展小工业,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这反映的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国有工业 D.新经济体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针对30年代大危机,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采取了复兴、救济和改革的政府干预政策,颁布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是什么?与“用冲动的办法相比”,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4分)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调节农业生产的?(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措施。 (4分)上述调整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2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该材料所描述苏(俄)联的一项经济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 B.义务交售制 C.农业集体化 D.实行粮食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苏俄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是(   )

A.余粮收集制 B.建立集体农庄 C.固定粮食税 D.允许自由贸易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列宁在论及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指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里的“根本改变”是指(  )

A.借鉴资本主义某些因素摆脱危机 B.利用货币、商品关系来恢复经济
C.工农业全面推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变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生产资料私有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1年春,农村和城市的饥荒表明国民经济已面临崩溃的边缘,经济危机引起的社会动荡积聚着对苏联政权的不满情绪,最终导致了反苏联政权的骚动和暴动。这一状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导致农业歉收 B.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C.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D.同盟国对苏俄武装干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经济政策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