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古典时期的希腊城邦与中古后期的西欧城市,虽然兴起的时空不同,其发展却有不少雷同之处,下列选项哪项正确?

A.皆因商业需要而兴起 B.公民皆以商人为主体
C.皆实施直接民主政治 D.皆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博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完整展现事物发展的过程,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据此判断,195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二战后第一个世博会的主题及用意应是

A.“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揭示人类已经进入城市化时代
B.“人类、自然、科技——蓬勃发展的全新世界”;倡导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理念
C.“交通与通讯——人类的发展和未来”;提醒人类已经步人信息时代
D.“科学、文明和人性”;用科学进步促进人类的和谐共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7—18世纪欧洲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 ②自然科学领域取得许多成就,牛顿力学体系形成,达尔文进化论诞生 ③启蒙运动兴起 ④工业革命开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8年11月,黑人后裔奥巴马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这一现象可以用18世纪末的杰斐逊的话来予以诠释:“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的公平对待。”这一政治现象和政治理念应该基于 ①人民主权说  ②三权分立说 ③因信称义论 ④天赋人权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在改版时都改作“洋”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国1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生前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 南京国民政府将植树节从清明改为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改革开放后,共和国也以此日为植树节。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的是

A.民本主义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右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作者在思想上最倾向于

A.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史上,顽固派指责某人的思想主张是“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这位人物是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守卫祖宗之法是常常同民族主义,同爱国之情联在一起的。不合理的东西被合理的东西掩盖着,于是而能成为清议,成为‘公论’。顽固的人们借助于神圣的东西而居优势,迫使改革者回到老路上去。……过去我们总是强调二者的同一性。但从两者的冲突、争论之尖锐程度来看,光说这一点是不全面的。”文中“两者的冲突”是指中国近代历史上的

A.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B.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
C.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 D.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国侵略
C.民主革命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书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不得不承认:“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为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应诏统筹全局折》 D.《海国图志》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观察《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的情况最准确的是

 
厂家数
开工纱锭数
布机数
外商企业
16家
338960锭
1986台
华商企业
25家
484192锭
2016台
A.一战期间,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B.外商在华纺织企业严重萎缩
C.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D.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五口通商后,福建武夷山的特产茶叶行销海外,山民纷纷伐木铲草种茶,使得“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但“外洋印度产茶日多,(武夷茶)行销日滞”,又因外商控制了价格,最终武夷“市疲山败”。这说明了
①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武夷茶叶失去海外市场
④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1887年《海关报告》,牛庄土纱每包(150公斤)售价白银87两,洋纱每包(150公斤)售价仅白银57两。对其分析和认识错误的是

A.洋纱因价廉更具有竞争力 B.土纱以质优受到用户的欢迎
C.机器生产对手工生产具有优势 D.洋纱的运销受到特权保护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综合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