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争论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错误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促进思想上的统一 |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
C.汉武帝的个人意见,使儒学终成封建统治思想 |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
以下关于董仲舒新儒学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神化倾向 | B.它的核心是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 |
C.处于独尊地位 | D.皇权至高无上,不受制约 |
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 )
A.“独尊儒术” | B.“大一统” |
C.“天人感应” | D.“君权神授” |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这一学说应是( )
A.阴阳五行学说 | B.大一统学说 | C.仁政学说 | D.天人感应学说 |
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这段材料说明( )
A.清代官民通过调整种植方式和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 |
B.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当时环境污染加重 |
C.京城城市规模扩展导致雾霾发生的几率提高 |
D.当时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
某同学在学习了孟德斯鸠的思想后认为“三权分立”的主张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有一致之处。这是因为它们
A.都主张三个权力相互制衡 | B.都强调加强中央集权 |
C.都主张权力要受到制约 | D.都认为要限制君主专权 |
《尚书》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并将商人失国归咎于德行败坏,其罪名包括酗酒、荒淫、不恤民力等。上述材料主要强调( )
A.政权是否合法性取决于道德观 |
B.君王统治必须符合上天的意志 |
C.君主专制与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
D.天命与君德及民心的关系紧密 |
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
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
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
C.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
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 )
A.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 |
B.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
C.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 |
D.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
据史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开始,先后出现上千座孔庙。宋代孔庙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这表明( )
A.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完善 | B.宋代理学提升了儒学地位 |
C.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强化 | D.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指出,在封建时代,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这一理论( )
A.为君主天人感应提供理论保障 | B.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
C.阐述了君主受命于天的合理性 | D.糅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主张 |
《易经·文言》中提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由此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 )
A.知性理性合一的特征 | B.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特征 |
C.注重对真善美的追求 | D.注重对科学真理的追求 |
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
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
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②意图是规劝皇帝要行仁政
③带有浓厚迷信思想 ④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