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展的全部历史可以证明,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可以自然发展起来的,而是以社会进步为基础,依靠教育手段逐步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 )
A.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得到提高 |
B.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
C.物质生活水平、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全面得到提升 |
D.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提高 |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下列对两者之间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
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等同 ②人的发展越全面,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能得到改善 ③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的过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外国封建势力的联军屯兵法国边境,革命处于危急之中。在大兵压境的形势下,一位工兵上尉用一个通宵写出了《莱茵河军队战歌》。马赛营志愿军率先唱着这支歌向巴黎挺进,所以后来被称为《马赛曲》。歌声充满着爱国激情,使人民热血沸腾,很快传遍了全国。1795年,《马赛曲》被定为法国国歌。材料反映出优秀文化作品( )
①有特有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②是充满爱国热情的人写出的 ③能成为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精神力量 ④能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自2001年文化部提出“把春节建成宣传中国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新载体”以来,春节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春节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
①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②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 ③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④能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我国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博采众长,创造了著名的“柳体”,至今影响着我们。这说明( )
A.这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 |
B.书法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
C.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
D.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 |
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看到,文化传播总要通过—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今天当你用手机给远方的亲朋好友打电话、发信息时,意味着传播媒介进人到____________阶段。( )
A.口语 | B.文字 |
C.印刷 | D.电子和网络 |
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下列对文化多样性认识错误的是 ( )
A.文化多样性是文化魅力之所在 |
B.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繁荣的前提 |
C.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
D.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
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之源,是先进文化的特质。一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文化不断地从创新中汲取力量、开拓进取的历史。据此回答19~21题。
19.文化创新是( )
A.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B.文化进步的根本标志
C.文化发展的实质 D.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20.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表现在_________之中。 ( )
A.社会实践
B.为传统文化注人时代精神的努力
C.博采众长
D.文化创作者的加工
21.文化创作的灵感来自于 ( )
A.社会实践
B.客观事物本身
C.文化创作者的头脑
D.文化创作者的判断思维
温家宝总理指出,科技的灵魂在创新,科技的活力在改革,科技的根本在人才,这说明( )
A.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C.我们要重视科技的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培养 |
D.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据此汇答 12~14题。
12.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B.传统文化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C.传统文化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D.传统文化只存在与历史中
13.“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这句话主要是强调了文化的 ( )
A.积累性 B.继承性
C.民族性 D.稳定性
14.关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我国西北地区有丰富的人文、经济资源s在历史上经济贸易曾经十分繁荣,茫茫草原、巍巍高山对民族性格和当地文化的影响巨大,大部分西北民歌粗犷高亢,自由奔放,极富阳刚之气。西北地理环境与西北民歌风格之间的关系说明 ( )
①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气质 ②地理环境决定民族文化气质 ③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具有特殊性 ④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具有稳定性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哲学家罗素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只有当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时,她才有了自身独特的魅力。千篇一律的建设手法和规划方案不仅使地方丢失了应有的特色,根本无法符合现代社会对城市建设的要求,而且也破坏了历史文化的价值,永远地丧失掉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这说明( )
A.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B.保护文化遗产有历史文化价值 |
C.保护文化遗产有旅游价值 |
D.独特的城市有独特的魅力 |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之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是 ( )
A.该国人文文化的集中表现 |
B.该国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C.该国自然文化的突出表现 |
D.该国全部历史文化的凝结 |
1964年2月,在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的一封信上,毛泽东同志作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批示。“古为今用”,就是吸收古代文化遗产中有益的精神的成分,与“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为反映现实服务。“洋为中用”,就是学习一切外国文化成果中有益的东西,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为丰富发展中国的文化服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经毛泽东同志高度浓缩与概括,其外延自然也就扩大了,同时也形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内容。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应怎样进行文化创新?(1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