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颗同步卫星在赤道上等待发射,随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状态为1状态;发射过程先将它发送到地球的近地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状态为2状态(此时可认为其轨道半径等于地球半径);其后通过转移、调控,定点在地球同步轨道上时的状态为3状态。设这三种状态下卫星的质量相同。关于三个状态下各种物理量的比较,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1状态和2状态卫星受到的向心力大小相同,3状态卫星受到的向心力最小 |
B.2状态卫星的向心加速度最大,1状态卫星的向心加速度较大,3状态卫星的向心加速度最小 |
C.1状态卫星的线速度最小,3状态卫星的线速度较小,2状态卫星的线速度最大 |
D.1、2状态卫星的周期较小,3状态卫星的周期最大 |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07秒,天宫一号(如图)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其运行高度在370公里左右,在轨道上的寿命是2年,发射后三月内与神舟八号完成对接任务。天宫一号与地球同步卫星(高度约为36000公里)相比,下列正确的是 ( )
A.天宫一号运行的速率小于同步卫星的速率 |
B.天宫一号运行的周期小于同步卫星的周期 |
C.天宫一号运行的角速度小于同步卫星的角速度 |
D.天宫一号运行的加速度小于同步卫星的加速度 |
我国通信卫星的研制始于70年代331卫星通信工程的实施,到1984年4月,我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并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从研制转入实用阶段.现正在逐步建立同步卫星与“伽利略计划”等中低轨道卫星等构成的卫星通信系统.
若已知地球的平均半径为R0,自转周期为T0,地表的重力加速度为g,试求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R;
有一颗与上述同步卫星在同一轨道平面的低轨道卫星,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行,其运行半径为同步轨道半径R的四分之一,试求该卫星的周期T是多少?该卫星至少每隔多长时间才在同一城市的正上方出现一次.(计算结果只能用题中已知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已知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约为地球半径的6倍。若某行星的平均密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一半,它的同步卫星距其表面的高度是其半径的2.5倍,则该行星的自转周期约为( )
A.6小时 | B.12小时 | C.24小时 | D.36 小时 |
同步卫星离地心距离为,运行速率为,加速度为,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第一宇宙速度为,地球的半径为,则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在绕地球匀速圆周运动的太空实验室内,下列仪器中可以正常使用的有 ( )
A.弹簧测力计 | B.秒表 | C.液体密度计 | D.天平 |
设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27天,则月球中心到地球中心的距离与地球的同步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之比为 ( )
A.3:1 | B.9:1 | C.27:1 | D.18:1 |
关于同步卫星(它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一定在赤道上空 |
B.同步卫星的高度和速率是确定的值 |
C.它运行的线速度一定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
D.它运行的线速度一定介于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之间 |
关于“亚洲一号”地球同步卫星,下说法正确的是
A.已知该卫星的质量为1.24t,若它的质量增加到2.48t,则其同步轨道半径将变为原来的。 |
B.它的运行速度一定小于7.9km/s。 |
C.它可以经过北京的正上空,所以我国可以利用他进行电视转播。 |
D.它距离地面的高度约为地球半径的5.6倍,所以它的向心加速度约为其下方地面上的物体重力加速度的。 |
关于地球同步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步是指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球的自转角速度相同 |
B.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一定与赤道平面共面 |
C.同步卫星的高度是一个确定的值 |
D.它运行的线速度介于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之间 |
地球上空有许多同步卫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的向心加速度可能不同 | B.它们的线速度可能不同 |
C.它们的质量可能不同 | D.它们离地心的距离可能不同 |
.甲、乙为两颗地球卫星,其中甲为地球同步卫星,乙的运行高度低于甲的运行高度,两卫星轨道均可视为圆轨道。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甲的周期大于乙的周期 | B.乙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
C.甲的加速度小于乙的加速度 | D.甲在运行时能经过北极的正上方 |
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汽车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若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则可智能选取行车路线,从而减轻汽车拥堵现象。中国北斗导航卫星是地球同步卫星,关于北斗导航卫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可能结果合肥上空 | B.它一定位于赤道上空 |
C.它的运行周期是一个月 | D.它的线速度大于7.9km/s |
同步卫星离地心距离为r,运行速度为v1,加速度为a1,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加速度为a2,第一宇宙速度为v2,地球半径为R,则以下正确的是
A. | B. | C.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