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如图所示,甲、乙两个透明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两个容器中的电阻丝串联起来接到两端,一段时间后。  (填“甲”或“乙” ) 容器连接的 U 形管液面高度差较大,实验表明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  (填“电流”或“电阻” ) 有关,图中的 U 形管  (填“是”或“不是” ) 连通器。

来源:2020年辽宁省本溪市中考物理试卷
  • 更新:2021-06-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台电风扇通电后电流 I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电流稳定后正常工作,设它正常工作一段时间线圈产生的热量为 Q 1 .后因机械故障叶片停止了转动,仍通电相同时间,线圈产生的热量为 Q 2 .忽略温度对电阻的影响,则 (    )

A. Q 1 = Q 2

B. Q 1 > Q 2

C. Q 1 < Q 2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 Q 1 Q 2 的大小

来源:2017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物理试卷
  • 更新:2021-06-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同学们梳理了部分物理实验,如图所示。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

A.如图所示实验,是探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闭合开关后, a 管中液面上升比 b

B.如图所示实验,当探头在水中深度逐渐增大时, U 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差不变

C.如图所示实验,是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把塑料吸盘吸在光滑的墙上

D.如图所示实验,口吹硬币跳越木块,说明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来源:2018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物理试卷
  • 更新:2021-06-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电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 (    )

A.如图,表盘上的“ 3000 r / kW h ”表示电能表转盘转过3000圈,消耗电能 3600 kW

B.如图,在家庭电路中,开关应接在火线和用电器之间

C.如图,在“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为了减少误差,应调节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阻值,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D.如图,实验表明:在电流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小,这个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

来源:2018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物理试卷
  • 更新:2021-06-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明同学在班会活动课上表演了一个小魔术:用金属片点燃火柴,将一金属片接在学生电源上(如图所示),他将火柴放在哪个位置效果最明显 (    )

A. a 点B. b 点C. c 点D.都一样

来源:2017年湖南省娄底中考物理试卷
  • 更新:2021-06-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华利用图中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影响通电导体产生热量的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图实验装置是控制电流、通电时间一定时,探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

B.乙图实验装置是控制电压、通电时间一定时,探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

C.甲图中闭合开关后, a 管中液面上升比 b

D.乙图中闭合开关后, c 管中液面上升比 d

来源:2017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物理试卷
  • 更新:2021-06-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华为”公司是当今世界通讯领域的龙头企业,在手机及其它通讯设备的设计制造方面掌握了诸多高新科技成果。以手机为例,华为“ Mate 20 pro ”不仅采用 4200 mAh 超大容量电池,并且采用“超级快充”技术,不到半小时可把电池充达一半以上,极大方便了人们的使用。已知该电池的部分参数如表所示。

电池名称

锂离子电池

电压

3 . 7 V

容量

4200 mAh

(1)表格中的电池“容量”,是哪几个物理量进行了怎样运算的结果?

(2)如图所示的两个充电器,一个标注“输出 5 V 600 mA ”,另一个标注“输出 5 V 4 A ”,其中有一个是快速充电器。假设充电效率为 90 % ,选用快速充电器将电池从零充满需要多少分钟?

(3)有人发现,超级快充的充电线比普通手机充电线要粗一些,请你从线路安全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

来源:2019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物理试卷
  • 更新:2021-06-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想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是否有关。他连接了如图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其中两个完全相同的烧瓶内分别装有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煤油,以及阻值为 R 1 R 2 的电阻丝 ( R 1 < R 2 )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     是否有关。

(2)该实验中,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用  来反映。

来源:2020年北京市中考物理试卷
  • 更新:2021-06-1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法拉第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B.帕斯卡首先用实验的方法测出了大气压强的数值

C.伽利略通过实验得出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结论

D.焦耳用实验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来源:2019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物理试卷
  • 更新:2021-06-1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的实验装置探究的是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量的多少与  的关系。通电一段时间后,左右两侧密闭容器内的电阻产生的热量之比为  

来源:2019年湖北省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中考物理试卷
  • 更新:2021-06-1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为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甲同学利用同一种合金材料的 a b c 三条电阻丝进行实验, a b 长度相同, b c 粗细相同,如图1所示。连接电路,分别接通 a b c ,电流表的三次示数如图2所示,根据示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比较 a b 两次电表示数,可以得出电阻大小跟导体  有关。

②比较 b c 两次电表示数,可以得出电阻大小跟导体  有关。

③由实验可以得出:三个电阻丝阻值从大到小关系是  

(2)乙同学利用这套实验器材试图对电热与电阻的关系进行探究:

①考虑到没有计时工具,他用小木棍蘸取等量蜡烛油分别粘放在 a b c 电阻丝的中点处,然后使 a b c 电阻丝能同时通电发热。乙同学是想利用  来反映电阻丝发热量的大小。

②乙同学选择的电路图如图3所示,采取的是三个电阻丝  (选填“串联”或“并联” ) 的连接方式,请你将未完成的电路连线补充完整。

③接通电路,观察到小木棍掉落的先后顺序是  

结合实验现象和甲同学实验得到的电阻大小关系,乙同学推测出: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大的电阻丝产生的电热  (选填“多”或“少” ) ,发现该结论与已学的焦耳定律不符。请你帮助他进行解释:在相同的通电时间内,当  时,电阻大的电热就多;当  时,电阻大的电热就少。

来源:2019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物理试卷
  • 更新:2021-06-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 U = 9 V ,电阻 R 1 = 20 Ω R 2 = 10 Ω ,则通电 1 min 该电路产生的热量为    J

来源:2020年安徽省中考物理试卷
  • 更新:2021-06-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为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跟电阻的关系,设计了如下电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

A.B.

C.D.

来源:2016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物理试卷
  • 更新:2021-06-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兴趣小组利用图甲装置探究电流热效应的影响因素,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阻值为10欧和20欧的电阻丝分别置于 A B 两个盛满煤油的烧瓶中,按图甲所示连接电路。

②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某一位置,记录此时电流表的读数 I ,通电一段时间,记录 A B 烧瓶的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高度分别为△ h 1 、△ h 2

③断开开关,直至玻璃管中的液面降回各自初始位置。

④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流表的读数为 2 I ,当通电时间与步骤②相同时,记录 A B 烧瓶的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高度分别为△ h 3 、△ h 4 ,实验数据如表。

(1)步骤②中的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电流为  安。

(2)本实验通过设计串联电路来研究电阻对电流产生热量的影响,可以控制哪些变量相同?  

(3)小明认为:只要选择“△ h 1 、△ h 2 、△ h 3 、△ h 4 ”四个量中的某两个量进行比较,就能说明“对电流产生热量多少的影响,电流比电阻更大”,请比较这两个量的大小关系:  

电流大小

烧瓶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高度

A 烧瓶 ( R A = 10 欧)

B 烧瓶 ( R B = 20 欧)

I

h 1

h 2

2 I

h 3

h 4

来源:2016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物理试卷
  • 更新:2021-06-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是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电路(烧瓶、煤油质量和玻璃管均相同)。瓶中的电阻采用金属丝。

(1)完成电路的连接,要求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变小。

(2)实验中,通过观察  来判断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多少。

(3)在电流与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选用长度和横截面积都相同的两种材料进行实验,为了使实验现象最明显,可以选用表中的铜与  进行对比。

材料

镍铬合金

电阻(欧 )

0.0175

0.029

0.053

1.0

(4)要进一步探究导体产生的热的多少与电流是否有关,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允许改变元件位置,更换元件等,只要求写出一种)。

来源:2016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物理试卷
  • 更新:2021-06-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物理焦耳定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