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 |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
朱纯祖 |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
姚光第 |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三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等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198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近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
B. |
政府大力扶持官办督商办企业 |
C. |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
D. |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
如图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示意图。其中①是( )
A.日本B.英国C.德国D.俄国
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所示。据图可知,当时( )
A. |
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 |
B. |
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 |
C. |
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 |
D. |
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 |
有发展才有进步,发展是永恒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下列甲、乙、丙三组材料
(1)从材料看,学习小组研究的主题或内容是什么?(2分)最有史料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
材料二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材料三 有人说:“西方工业文明在东方国家中已被证明其价值,并为先进人士所认可,然而这种异质文明与中华文明相比,是一种二千年未见的差异性极大的文明,……自强运动的初衷只是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但后来的实际作为已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
(3)材料三中“异质文明”与“中华文明”分别指的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自强运动后来“实际作为已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这句话的?
材料四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
商办 |
官办和官商合办 |
外商企业 |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
1872-1894年 |
53 |
4 697 |
19 |
16 196 |
103 |
28 000 |
1895-1913年 |
463 |
90 801 |
86 |
28 469 |
136 |
103 153 |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情况并指出商办企业发展的原因。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 B. |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
C. |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 D. |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
下图为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曲线图,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①在近代中国逐渐解体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
B.③对近代中国起到了“破坏”和“建设”双重作用 |
C.④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 |
D.①②③⑤都束缚阻碍了④的发展 |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婚姻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 |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益高涨 |
C.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 |
纵观19世纪清朝的近代化进程中,经济的近代化与政治民主的相对滞后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危机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 B.政局动荡阻碍了政治民主化 |
C.对外战争影响政治民主进程 | D.皇权专制下守旧势力的强大 |
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投资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其中表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时间(年) |
1840—1895 |
1895—1911 |
1911—1927 |
1927—1937 |
1937—1945 |
1945—1949 |
国家 |
① |
英国 |
② |
美国 |
日本 |
③ |
数量(万元) |
8026 |
33955 |
69627 |
11969 |
262096 |
47918 |
所占比重(%) |
82.5 |
28.1 |
44.2 |
37.3 |
75.5 |
68.1 |
A.英国、美国、苏联
B.美国、日本、苏联
C.英国、日本、美国
D.美国、英国、日本
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位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
1840~1895 |
1895~1911 |
1911~1927 |
1927~1937 |
1937~1945 |
1945~1949 |
国家 |
英国 |
英国 |
日本 |
美国 |
美国 |
美国 |
数量(万元) |
8026 |
33955 |
69627 |
11969 |
262096 |
47918 |
比重(%) |
82.5 |
28.1 |
44.2 |
37.3 |
75.5 |
68.1 |
A.近代英国在华投资额不断下降
B.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了绝对优势
C.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占据第一
D.近代美国在华投资份额不断增长
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摘自《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
中国 北部 |
中国 西北 |
长江 上游 |
长江 中游 |
长江 下游 |
东南 沿海 |
两广 地区 |
云贵 地区 |
共计 |
1843年 |
4.2 |
4.9 |
4.1 |
4.5 |
7.4 |
5.8 |
7.0 |
4.0 |
5.1 |
1893年 |
4.8 |
5.4 |
4.7 |
5.2 |
10.6 |
6.4 |
8.7 |
4.5 |
6.0 |
对上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中国城市化整体上发展缓慢
B.长江下游、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最高
C.城市化主因是通商口岸商品经济发展
D.手工工场的兴办吸纳了大量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