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来源: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 (全国Ⅲ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1-09-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来源: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 (全国Ⅲ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1-09-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来源: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Ⅱ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1-09-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来源:2016年全国统一高级文综试卷(全国Ⅰ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1-09-1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来源:2016年全国统一高级文综试卷(全国Ⅰ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1-09-1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和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来源: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Ⅱ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1-09-1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制度,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来源: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Ⅰ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1-09-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

材料二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翟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

来源:2021年全国高考历史乙卷
  • 更新:2021-08-0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图5 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

根据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来源:2021年全国高考历史甲卷
  • 更新:2021-08-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来源:2020年天津市高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1-07-2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春秋战国、唐、北宋)的文化状况变迁情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中文化状况的地理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来源:2020年山东省新高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6-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

A.

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

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

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

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

来源:2020年全国卷Ⅱ高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1-09-1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来源:2020年全国卷Ⅰ高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1-09-1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北宋文学家苏轼(1037﹣1101),也是北宋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儒学著述之功主要凝聚于《易传》《书传》《论语说》三部著作。《书传》完全撰写于海南州,其他两部也是在儋州最终修订完成。苏轼在儋州创作的诗词、赋、杂记等各类诗文作品,记录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内心情感,以及海南岛的自然风光和风土民情。在海南期间,虽然受制于诸多条件,苏轼仍“不免时弄笔输”,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渡海帖》,是苏轼在海南时期书法作品中唯一的存世墨迹。苏轼之前,虽有来自中原的有识之士在海南提倡文化教育,但无实质性的效果。苏轼居儋期间,大力传播中原文化,推行教育,在其身边聚集了一批好学青年,尤其是琼州学子姜唐佐,专程至德州向苏轼求学。临别时,苏轼写诗赠云:“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鼓励他说:“子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后来,姜唐佐果然中举,改写了在此之前海南岛从来没有本土籍举人的历史。

﹣﹣摘编自李景新《论苏东坡的海南功业》等

(1)根据材料,概括苏轼在海南的主要业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轼对宋词的突出贡献。

来源:2020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6-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

﹣﹣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

(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口在1400﹣1800年增长的经济因素。

来源:2020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6-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综合试题